重读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我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认知再次被刷新。这本聚焦 “认识如何发生” 的经典著作,以 “主客体相互作用下的建构主义” 为核心,通过分析儿童从感知运动到形式运演的认知发展阶段,揭示了 “认知是不断同化、调节与平衡的建构过程” 这一本质。这一理论与高中英语教学中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的目标高度契合,为破解教学中的痛点提供了全新视角。
皮亚杰提出的 “认知发展四阶段” 理论,让我重新审视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在具体运演阶段(7-11 岁),学生已能进行逻辑推理但需依托具体事物;进入形式运演阶段(11 岁后),才具备抽象思维与假设演绎能力。这恰好对应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虽能理解复杂语法规则,但仍需借助情境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例如在定语从句教学中,我曾直接讲解 “which/that 的用法区别”,学生虽能背诵规则,却在写作中频繁出错。结合发生认识论后,我调整策略:先呈现包含定语从句的英语新闻片段(如介绍环保议题的句子 “ The river which was polluted last year has been cleaned up”),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 “同化” 语法现象;再设计 “用不同关系代词改写句子” 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则差异,完成 “调节” 过程;最后通过写作练习(如描述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运用中实现 “平衡”,此时语法知识才真正内化为语言能力。
“同化 - 调节 - 平衡” 的认知机制,也为词汇与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皮亚杰强调 “认识起源于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这意味着英语学习不应是被动的知识灌输,而需学生主动建构意义。在词汇教学中,传统方法让学生机械背诵 “occupy - occupation - occupational” 的词形变化,效果甚微。如今我会设计 “词汇情境链” 活动:先给出 “Teachers occupy themselves with teaching.” 的例句,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 “同化” occupy 的基本含义;再呈现 “ The company occupies 500 square meters.”“He has an occupation in IT.” 等句子,引导学生发现词义的延伸(从 “忙于” 到 “占据” 再到 “职业”),通过 “调节” 完善词汇网络;最后让学生用这些词描述自己的日常(如 “My mother’s occupational work occupies most of her time”),在运用中达成认知平衡。这种方式不仅让词汇记忆更牢固,也培养了学生的语境分析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皮亚杰的 “反身抽象” 概念尤为实用 —— 认知发展是通过对已有活动的抽象,建构更高层次结构的过程。高中英语阅读常要求学生分析文本逻辑与作者观点,这需要学生将阅读活动中的 “信息提取”“逻辑梳理” 等能力抽象为策略。例如教学 “环境保护” 主题的议论文时,我先让学生完成 “找出论点与论据” 的基础任务(低层次活动);再引导他们对比不同论据的论证力度(如数据论证与案例论证的差异),抽象出 “议论文论据选择” 的规律(反身抽象);最后让学生尝试为同一主题补充新论据,完成从 “理解” 到 “创造” 的认知升级。这种设计贴合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路径,有效提升了阅读的深度。
皮亚杰还提醒我们,认知发展是 “连续建构” 的过程,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写作教学中,我曾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导致基础薄弱生畏难、优等生缺乏挑战。如今我依据发生认识论设计 “分层写作任务”:基础层学生从 “运用指定词块写作” 入手(如用 “take measures to, play a vital role in” 描述环保措施),侧重语言准确性;进阶层学生需完成 “观点对比写作”,锻炼逻辑组织能力;高阶学生则尝试 “提出解决方案并论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同层次的任务对应不同认知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 “平衡 — 失衡 — 新平衡” 的螺旋式上升。
《发生认识论原理》虽聚焦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却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 “以学生为中心” 的实践指南。它让我明白,英语教学不应是知识的 “传递”,而应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体系、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未来教学中,我将继续以这一理论为依托,设计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活动,让英语学习真正成为 “认知成长” 的载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