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 专业促成长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朱秋红
发表于《江苏教育报》
孟德斯鸠说过:“任何他人的意见或建议都无法代替自己内心强烈的呼唤。”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多种动力助推,但内部动力是教师发展的“第一动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在其专业信念与理想的指引下,不断更新、丰富自身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积极的专业情感与态度,提炼独特与卓越的教学风格和品质,这是一个不断磨砺、玉汝于成的过程。反观我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关注实践”贯穿于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用好听课的“学习场”
听课,是教师从模仿开始,取长补短,增进教学理解,完善自我的过程。听课的过程是听、看、记、思全方位调动感官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我们就会在习以为常的活动中找到成长的空间!听,课堂教学是否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否体现学生为本;听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听师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碰撞及课堂生成;听教学过程是否重点突出,教师讲解是否深入浅出等。看,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担当与表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有哪些可圈可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参与程度。记,可以来一场有详有略的教学实录,教学过程的跌宕起伏,教师和学生的精彩互动,教学中的创意点子。思,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位思考,如果我来处理,我将会怎么做?如何体现和落实新教材和核心素养等。笔者在听一堂江阴市级公开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教材《经济与社会》),执教者季杨老师采用中粮集团的发展作为情境进行设计,贯穿的课堂主线是“谋发展之策,尽央企之责”,季老师为了先引出集体经济,后重点讲国有经济。先讲了央企之责,中梁集团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引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笔者认为国企先做强自己,才能更好地尽责、援助别人。在每一堂课设计的背后都有其逻辑线,既有生活逻辑,又有理论逻辑,遵循逻辑进行课堂设计的结构优化,让教学入情入理、有效达成。
抓住课堂的“竞技场”
课堂是一名教师最为核心成长的阵地。教师应当积极改革课堂,做到三个转变,由“知识型”到“能力型”,由“题海型”到“反思型”,由“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变;呈现课堂“三点”——有侧重点、训练点、提升点;三研究——要让学生得到什么(目标明确)、学生能够得到什么(注重过程)、学生最终得到什么(教学效果),课堂应当成为生动活泼、气氛活跃的学习乐园,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而顺畅的学习,展示自己生命原有的纹理,实现生命的自我成长。
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生者,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教材的解读和创设同样也是如此。教学是对教材的二次创生与设计,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蓝本,依据这个蓝本和课程标准,教师寻找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在教材的逻辑体系之下,依据课程标准、学生需要,创设情境,有效加工、整合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和实施,融入自己对课程、对生活的理解和加工。
处理好交流与展示的关系。师生对话交流,促进教学相长。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权,让学生互相启迪,思维共享,在比较分析中形成对同一个对象的立体化理解。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可以是黑板上的即时性演示,也包括学生登台的主题交流或者互动回答,切忌让学生成为缄默的大多数,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口动、脑动、心动。笔者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哲学与文化第八课第二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当一朵雪花遇到冬奥会”为主题进行课堂设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雪花遇到中国结,中国结造型雪花诞生了”,设计了两个分议题:““小雪花”各不相同,却美美与共。这一设计理念对各国文化发展有何启示?”和“中国结造型“大雪花“如何体现东方美学与奥运精神的有机融合?”在“大小雪花”设计的欣赏感悟中,感受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魅力。在第二个环节“雪花的故事——北京冬奥会的中国文化表达与全球传播”,分设了两个议题“一朵雪花”,如何在冬奥会上更好地表达中国文化、进行全球传播”和“做温暖的雪花,进行中国特色文化体验区的创意活动设计”,由悟道到践行,“作为冬奥村志愿者,请你为中国特色文化体验活动创意设计,并且谈谈设计依据”。整个课堂的设计就是冬奥会文化感悟之旅,在中华文化和奥运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做一朵温暖的雪花,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搭建反思的“研究场”
”反思·交流·写作,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必经环节。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究能够不断升华职业灵气,“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教育科研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分水岭。教学和科研就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让我们专业成长的更快、更好、更强。
在教学反思中积淀专业睿智。反思是对教学事件的再现与回顾,分析与归纳,总结和提升的过程,从中反思不足、汲取精华,为了更好地前行。叶澜教授曾经提出:一个老师写30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比如: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设计的教学问题是否合理?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生动?处理教学内容是否精当?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三年下来必将形成承载教学得与失的反思集,在这过程中也许会诞生论文、课题、优秀课例。
在专业写作中记录关键事件。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不断跟自己专业对话的过程,采用教育故事叙事的方式,记录专业成长中的关键性事件。例如:听课之后的精彩点评和感受;同课异构之后的比较分析;课堂有效观察之后的教学改进与所疑所思;调查研究之后的数据汇总和深度思考。你在翻阅核心期刊或者知网查询,了解近几年的前沿教育教学理论之后,把积累的自传叙事用起来,一篇富有生动案例的教育教学论文就诞生了,这便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笔者在进行高三一轮复习跨科教学《新农人的大美田园生活》中,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需要,我设计了跨科问题:我国为什么要推广海水稻的种植?巧借地理学科的地图,结合地理学科农业区位问题探讨。除了考虑地理状况,还要利用生物遗传工程,进行技术创新,科技兴农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新高考背景之下考察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跨科教学思考可以深化学科认知,增强对真实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跨科教学小试牛刀之后,我就思考跨科教学跨在何处?为什么要跨?思之于课堂实践,行之于笔,形成自己的思考《“双新”背景下高三“政治+”热点跨科教学探索》,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12月。
形成专业对话的“合作场”
在专业对话中碰撞教育智慧。教师教学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实践活动,正因为如此,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切磋与分享显得尤为重要。同事随口而出的几句话,就可能让自己有“茅塞顿开”之感,从而解开困惑,找到促进专业成长的方法。在一课多磨的课例研讨交流中,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积极参与组内公开课,进行同课异构,在比较交流中,汲取同事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在教研组的专业探讨活动中,在合作学习中寻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契合点“和“增长点”。依托学校课题《创新教学组织的领跑者学习社群建设》,我参与了“领跑者”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打破学科组壁垒,采用社群化的陪伴方式,通过头脑风暴、理论沙龙、课例探讨等方式,开展跨科教学的实践,打通学科素养的通道,促进专业发展走向综合化。在研究清单驱动之下,凝练教学实践的微课题,开展草根教科研。科研导师进行以身示范和现场指导,将课题研究与解决真实问题同步、与师生发展同步、与成果表达同步,在科研引领之下构建有内涵的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