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读书笔记:教育实践的温度与智慧
——兼论新时代班级管理的核心命题
李秀秀
一、内容概要:系统化的班级建设图谱
王振刚老师的《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以日记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一个学期内班级管理的完整周期。全书围绕七大核心模块展开:
1.班级管理:从班规制定到学生自主管理,强调规则与人性化的平衡;
2.班级活动:设计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如“责任担当周”“传统文化月”),将德育融入体验;
3.班级书香:通过“读书漂流”“师生共读”构建阅读共同体;
4.班级课程:开发特色微课程(如“时间管理课”“情绪调节课”),回应学生成长需求;
5.家校协同:设立“家长学校”,通过书信、沙龙等形式引导家长科学参与教育;
6.学生评价:采用“成长档案袋”替代单一分数评价,关注过程性发展;
7.教师反思:每日记录教育细节,形成“问题-策略-改进”的闭环。
书中尤为突出的是“第一次效应”理论——教师在新班级的第一次讲话、第一次活动设计等,往往奠定班级文化基调。例如,王老师通过“开学三句话”(如“做最好的自己”)迅速建立班级价值观。
二、当前教育热点与本书的呼应
1.“双减”背景下的班级管理创新
书中“班级课程”模块与“双减”政策要求的“提质增效”高度契合。王老师开发的“十分钟微课程”(如快速写作技巧、数学思维游戏)既减轻课外负担,又提升课堂效率。其“分层作业设计”理念(基础任务+拓展挑战)也为当前作业改革提供参考。
2.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
新课标强调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在本书“班级实践”中具象化。例如:
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策划“校园环保行动”,融合科学探究、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感;
跨学科整合:将传统节日活动与语文、历史、美术学科结合,呼应“大单元教学”趋势。
3.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渗透
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的现状,书中“班级体验”模块通过“情绪日记”“同伴倾诉角”等设计,构建情感支持系统。王老师提出“三不原则”(面对冲突时“不看、不听、不理”)并非消极回避,而是引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与边界感。
4.家校共育的数字化转型
书中“家长学校”的线下模式可结合当下企业微信、班级公众号等工具升级。例如,王老师每月一封的《致家长信》可拓展为“短视频家校日志”,增强互动时效性。
三、核心教育理念的深度解读
1.“平凡中见卓越”的带班哲学
王老师反对“轰轰烈烈搞形式”,主张“日日精进”的累积效应。例如:
微习惯培养:每天5分钟朗读、每周一次小组复盘;
细节管理:通过“板书设计比赛”“课桌收纳评比”塑造班级文化。
2.学生主体性的唤醒策略
自主权下放:班干部轮岗制、活动策划由学生主导;
错误教育观:将学生违纪视为“教育契机”而非“管理失败”,如用“行为反思表”替代惩罚。
3.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模型
书中隐含“行动研究”框架:
观察:记录学生个案(如“沉默者小林的转变”);
干预:设计针对性策略(如“专属发言令牌”);
迭代:根据效果调整方案。
四、简评与推荐理由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平衡
本书既提供“拿来即用”的工具(如班规模板、活动流程图),又渗透“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教育观,避免了经验类书籍的碎片化缺陷。
2.回应教育改革的痛点
针对“教师忙累无效”“学生动力不足”“家校矛盾”等现实问题,书中方案具有强操作性。例如“五分钟晨会高效复盘法”可显著提升班级运转效率。
3.适合多元读者群体
新手教师:可快速掌握班级管理基础框架;
成熟教师:能从反思日志中触发深度共鸣;
教育研究者:可提取本土化教育行动的鲜活案例。
适用场景:班主任培训用书、教师读书会共读、师范生实践指导。
五、结语:教育是“做”的哲学
王振刚老师的实践印证了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真正的教育变革发生在日常的教室里。在“AI教育”“元宇宙课堂”等概念喧嚣的今天,本书回归教育本质:用专业智慧与持久耐心,在琐碎中编织育人的意义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