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课信息 |
||||
任务名称 |
植物的营养繁殖(AI辅助教学) |
授课学时 |
1 |
|
授课班级 |
24GZ园林 |
授课类型 |
理论课 |
|
二、学情分析 |
||||
学情分析 |
知识基础: 中职一年级学生已通过《生物基础》和《园林植物》课程,掌握了植物细胞结构、器官功能及基本生理过程,但对无性繁殖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缺乏系统认知,尤其是组织培养等现代技术接触较少。 能力基础: 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经验,但技术实操(如嫁接、扦插)的规范性和科学思维仍需强化。部分学生抽象理解能力较弱,需结合直观演示和实践任务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
|||
三、教学目标 |
||||
知识目标 |
掌握植物营养繁殖的四种主要方式(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原理。 |
|||
能力目标 |
能对比不同繁殖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繁殖方式。 |
|||
素质目标 |
激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兴趣,树立环保与创新意识,认识科技在园林生产中的重要性。 |
|||
四、教学重难点 |
||||
教学重点 |
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的定义及技术要点 |
|||
教学难点 |
嫁接的成活原理。 |
|||
五、教法和学法 |
||||
教法 |
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趣味化与信息化融合法 |
|||
学法 |
自主预习、虚拟实操、趣味记忆 |
|||
六、教学资源 |
||||
图片、视频、实物、VR、AR资源、AI资源、学习通 |
||||
七、教学过程 |
||||
环节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发布任务 明确目标 |
课前完成预习任务 |
1.认真观看微课视频,在班级群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2.完成问卷以及课前检测题。 |
1.教师将微课视频、问卷以及预习内容发布至学习通平台,明确学习任务。 2.及时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课前检测,以便精准把握学情。 |
1.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微课、问卷及检测题,利用数字化工具提前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如对无性繁殖的认知盲区)和学习风格,为课堂教学策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
课 中 |
||||
环节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导入新课 |
1.认真听数字人对果树的描述并观看视频了解“四十果树”的神奇之处,并思考“四十果树”是通过什么繁殖技术繁殖的。 2.学生看完视频回答“嫁接技术” |
1.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农场(全景VR虚拟农场),这个农场里有棵神奇的果树,我们来看一下(播放AI数字人介绍)。 2.视频中的神奇果树是通过什么技术繁殖的? |
1.通过VR全景虚拟农场+AI数字人讲解“四十果树”,创设真实且富有科技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嫁接技术的好奇心,快速聚焦课堂主题。 |
新课讲授 |
营养繁殖的概念 |
1.学生回答自己知道的一些植物的繁殖方法。如:用种子来繁殖、马铃薯发芽、多肉用叶繁殖等等。 2.学生思考植物的器官有哪些并回答根、茎、叶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3.理解营养繁殖的概念:植物用营养器官繁殖的方式称为营养繁殖。 4.回忆种子形成的过程,并思考营养繁殖的过程有无涉及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最后得出结论:植物的营养繁殖没有涉及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因此属于无性繁殖。 |
1.嫁接是使用植物的枝或者芽来繁殖的技术,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繁殖的方法? 2.播放几张植物营养繁殖的图片(红薯发芽、草莓的匍匐茎、多肉繁殖等)。这些植物有的用根有的用茎有的用叶来繁殖,根、茎、叶这3个器官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引出植物营养繁殖的概念。 3.刚才有同学提到植物也可以用种子繁殖,我们知道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繁殖,因为种子的形成涉及到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请同学们思考营养繁殖有无设计到两性生殖细胞的融合? |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红薯发芽、多肉叶插)和提问互动,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归纳抽象概念(利用营养器官繁殖),强化“营养器官”与“无性繁殖”的逻辑关联。 2.对比种子繁殖(有性生殖)与营养繁殖,明确无性繁殖“不涉及两性生殖细胞融合”的本质特征,突破“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的概念混淆难点。 |
营养繁殖的分类 |
2.认真观看视频,了解到:植物的两种营养繁殖的区别,并指导植物人工营养繁殖的方式主要包括: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
1.营养繁殖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工参与的,这样我们可以将营养繁殖分为自然营养繁殖和人工营养繁殖,接着我们了解一下这两种营养繁殖的方式(播方AI技术生成的小I介绍视频) |
1.过AI生成的小 I介绍视频,直观区分“自然营养繁殖”与“人工营养繁殖”,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维,为后续聚焦人工繁殖技术(扦插、嫁接等)理清逻辑层次。 |
|
扦插技术 |
1.第一小组“扦插组”向同学介绍扦插繁殖的定义、分类。同学们了解到扦插的概念以及分类。 2.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述以及薄荷扦插过程的演示。 3.学生参与虚拟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后的测试题。 |
1.我们今天主要讲植物人工营养繁殖的四种方法。先来说扦插繁殖。请第一组“扦插组”介绍扦插繁殖的定义及分类。 2.向同学们讲述扦插的具体操作方法并进行演示(以薄荷为例)。 3.通过虚拟AR模拟扦插的整个过程,并对细节进行强调。 |
1.通过“扦插组”学生汇报,培养自主学习与表达能力。 2.教师演示(薄荷扦插)与AR虚拟操作结合,将抽象操作步骤可视化,强化实操规范性,突破“技术流程记忆”与“动手能力不足”的双重难点。 |
|
嫁接 |
1.第2组介绍嫁接技术的定义以及分类。 2.通过“四十果树”的介绍,学生推测出将来植物的性状与接穗保持一致。 3.通过老师的举例理解将来植物的形状与接穗保持一致。 4.了解枝接的方法并非一种,而是根据砧木和接穗的特征可以采取多种嫁接方法,如:舌接、插皮接等。 5.观看图片,了解植物形成层的位置并通过观看动图理解嫁接能成活的原理:形成层部位的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当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经过细胞分裂后细胞融合在一起,砧木就可以向接穗运输营养物质,接穗就能成活。 6.学生参与虚拟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后的测试题。 |
1.请第2组“嫁接组”介绍植物嫁接技术的定义以及分类。 2.展示图片。这个芽或枝我们称为接穗,接受芽或枝的植物称为砧木。提问:将来性状与谁保持一致? 3.举例强调将来植物的性状与接穗保持一致。如:黄茶花作为接穗嫁接到白茶花的砧木上将来是开黄色茶花。 4.简单介绍嫁接的几种接法(以枝接为例)。 5.强调不管哪种嫁接方法都需要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要对齐或者至少一侧对齐。并介绍形成层的位置以及嫁接成活的原理。 6.通过虚拟AR模拟嫁接的整个过程,并对细节进行强调。 |
1.通过“四十果树性状归属” 问题,引导学生推理“接穗决定性状”的原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利用动图演示形成层细胞融合过程,将微观生理机制(细胞分裂、营养运输)动态化,攻克 “嫁接成活原理”这一抽象难点。 |
|
压条 |
1.第3组介绍压条技术的定义以及分类。 2.通过观看动图,了解到压条技术分为普通压条和高空压条两种。并对其操作方法有了大概了解。 3.认真听讲,牢记普通压条的技术要点。 |
1.请第3组“压条组”代表向同学们介绍压条技术的定义以及分类。 2.播放动图让学生观看普通压条和高空压条的操作方法。 3.详细讲述普通压条的操作步骤以及技术要点。 |
1.通过动图对比普通压条与高空压条,直观呈现不同技术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压条技术。 |
|
组织培养 |
1.学生了解组织培养的定义以及组织培养的大致流程以及技术要点。 2.跟随老师的介绍了解到组织培养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过程主要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阶段。 |
1.请第4组“组培”组介绍组织培养的定义以及展示关于组织培养介绍的视频。 2.展示图片,以真实的实验图片向同学们讲述组织培养的大致流程。 |
1.通过视频与实验图片展示组培流程(脱分化、再分化),引入 “无菌环境”“外植体”等生物技术概念,拓宽学生对无性繁殖的认知边界,激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兴趣。 |
|
课堂小结 |
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
1.跟着老师的思路回顾本节课主要知识。 |
1.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展示由AI根据教案生成的思维导图) |
1.利用AI生成的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
课堂练习
|
巩固知识 |
1.认真读题回答问题。 |
1.列出单选题让学生说出答案并对错题进行解析。 |
1.通过单选题即时反馈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易错点进行解析,巩固课堂知识,实现“学—练—评”闭环。 |
作业布置
|
布置作业 |
1.认真听歌,熟悉歌词与旋律。 |
1.布置课后作业:熟悉歌曲《植物的营养繁殖》下节课派小组代表演唱(歌曲由AI技术生成)。播放歌曲,让学生熟悉歌词与旋律。 |
1.AI生成歌曲《植物的营养繁殖》将知识点转化为歌词旋律,通过艺术化形式降低记忆负担,激发学生主动复习的兴趣。 |
课 后 |
||||
环节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课后作业 |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
1.在班级学习群接收歌曲文档,熟悉歌曲歌词及旋律并确定演唱代表。 |
1.检查歌曲的练习进度并给予指导。 |
1.以音乐为载体,将知识记忆从机械背诵转化为情感体验,强化“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学习理念 。 |
八、板书设计 |
||||
|
||||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