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1:《化学教学论》 2025-09-2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化学教学论读书笔记:探索化学教学的规律与实践路径

江阴高新区实验中学 邵美玲

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的当下,化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兼顾学科素养培养、思维能力提升与实践创新引导的复杂过程。《化学教学论》作为化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系统梳理了化学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策略与实践规范,为化学教师搭建了从理论认知到教学实践的桥梁。通读全书后,我对化学教学的本质、目标与实施路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引发了对当下化学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的诸多思考,现将核心收获与感悟整理如下。

一、对化学教学本质的再认知:从 知识传授素养培育

书中开篇便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本质是 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这一观点打破了我对化学教学的传统认知 —— 以往我认为化学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物质性质等知识点,却忽视了知识背后蕴含的科学思维、探究方法与价值观念。书中通过对比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目标差异,强调化学教学需实现 三维目标的融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灵魂。

例如,在 水的净化教学内容中,传统教学可能仅聚焦 过滤、蒸馏等净化方法的原理与操作步骤,而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则会设计完整的探究过程: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水污染现象,提出 如何获得洁净的水的问题;再让学生分组设计净化方案,尝试用不同材料(如活性炭、石英砂)进行实验;最后结合实验结果讨论净化方法的适用场景,延伸到 水资源保护的社会责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更培养了其问题意识、探究能力与环保观念,真正实现了 素养培育的目标。

书中还强调,化学教学需体现 学科性生活性的统一。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比如讲解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可结合学生家中的铁锅生锈、自行车车架喷漆等实例,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 有机物时,可通过分析食品成分(如淀粉、蛋白质)、合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 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兼顾 有效性个性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学论》对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既阐述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与实施步骤,也指出了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其中,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相关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验证理论,更能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与创新思维。书中指出,传统实验教学多以 演示实验为主,学生被动观察,参与度较低;而现代实验教学应注重 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可提供不同浓度的盐酸、不同温度的环境、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浓度、温度、反应物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其科学探究能力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书中也强调实验教学需注重 安全性规范性。化学实验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物质,教师需在实验前详细讲解安全注意事项,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实验后要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培养其环保意识与安全意识。此外,对于一些危险性较高或难以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如虚拟实验软件)进行模拟,既能保证教学效果,又能规避安全风险。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是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建构。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流程:确定探究主题(如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提出问题(如 为什么用红磷燃烧的方法能测定氧气含量?能否用其他物质替代红磷?设计探究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实施探究过程(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总结与反思(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反思探究过程中的不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 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 探究的引导者,需把握好 引导的尺度 —— 既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又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提示,避免探究过程流于形式。

此外,书中还提到 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存在差异,化学教学需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理论探究的难度;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提供更多实验创新的机会;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分层作业、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其逐步提升。这种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能让每个学生都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化学教学评价的改革:从 单一评价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化学教学论》指出,传统化学教学评价多以 纸笔测试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这种 单一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科素养。因此,化学教学评价需实现 多元评价的改革,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

在评价内容上,应突破 知识本位的局限,将 学科素养的各维度纳入评价范围。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化学学习成果时,不仅要考查其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其探究能力(如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的能力)、实践能力(如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如提出新颖的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环保意识、合作精神)。例如,在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结束后,可通过以下内容进行评价:纸笔测试考查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实验操作考查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验证;项目任务考查 设计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的调查方案,并完成调查报告;小组互评考查 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主动承担任务。通过多维度的评价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在评价主体上,应打破 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引入 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主体。学生自评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增强自我监控能力;同伴互评能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学会欣赏他人、发现问题,培养合作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家长评价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如是否主动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是否参与家庭中的化学小实验),实现 家校共育的目标。例如,在 家庭小实验 —— 自制汽水的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先进行自评(如 实验是否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再进行同伴互评(如 实验方案的创新性如何?操作是否规范?),最后由家长评价(如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乐于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结合各方评价给出综合反馈,让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评价方式上,应采用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价(如纸笔测试的分数、实验操作的评分)能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定性评价(如教师的评语、学生的反思报告、实验报告的评语)能更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素养发展情况。过程性评价(如课堂表现记录、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终结性评价(如单元测试、期末考试)能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例如,在一个学期的化学教学中,可将过程性评价(占 60%)与终结性评价(占 40%)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度(10%)、实验操作(20%)、作业与小测(15%)、项目任务(15%),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40%),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对化学教学实践的反思与启示

读完《化学教学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我也发现了当前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明确了未来的改进方向。例如,在以往的教学中,我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常常采用 讲授法进行教学,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知识,但学生的参与度较低,学习兴趣不高;在实验教学中,多以 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按照教材步骤操作,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教学评价中,仍以纸笔测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科素养。

通过学习《化学教学论》,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具备反思与创新的能力。未来的化学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转变教学理念,真正树立 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将 三维目标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的比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三是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更多自主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四是完善教学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我也认识到,化学教学论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持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化学教学不仅能传递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化学教学论》是一本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教材,它不仅帮助我系统梳理了化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更让我明确了未来教学的方向与目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书中的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与创新,努力成为一名能引导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的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