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化试题命制 2025-09-2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化试题命制

陈海洲

【摘要】项目化试题通过构建真实情境、提出深度问题以及设计创新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它能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导向功能,与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中学习结果质量要素保持高度一致,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以一道中考道德与法治的项目化模拟试题的命制为例,从四个维度探讨项目化试题设计的可行性路径:融合核心素养、明确测试目标;选取适切项目、创设真实情境;整合测试内容、结构测试任务;构建评价体系、实施多样评价。

【关键词】新结构教学评框架 素养导向 项目化试题

【正文】

近年来,项目化试题因其能充分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导向功能而引发江苏、山西、浙江等省份命题者的青睐。2024年5月,笔者参与了江苏省中考命题培训,并尝试设计了一道以“我为‘船’奇文化代言”为驱动问题的道德与法治项目化试题。在展评环节,该试题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本文以该试题为例,深入分析中考道德与法治项目化试题的命题原则,并探讨项目化试题设计的可行路径。

一、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项目化试题呈现

本次中考命题培训的实践作业要求学员依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道探究性问题。所提供的背景材料为人民网文章《让爱国植于心、践于行》,该文从深化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三个维度,阐述了如何以法律的名义激发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力量。试题设计需遵循核心素养的指导原则,致力于讲述中国故事,引导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意义、有意思,发挥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一堂思政课铸魂润心的作用。基于此命题要求,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为了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某中学启动了“我为‘船’奇文化代言”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诚邀您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船”承红色】为了使青少年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体验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第一项目小组在活动中推出了一条红色体验线路,军事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船厂公园→远望2号→长江大保护纪念馆,这条线路将地方的红色资源串联起来。以下是同学们整理的两个重点爱国基地的介绍:




(1)从渡江助胜到远望扬威,“船”奇故事代代动人心,请运用所学知识对其共性进行分析说明。(3分)

【法治护航】《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加强内容建设,丰富展览展示方式,打造精品陈列……地方文商旅集团计划提升“远望2号”船内的指挥、会议、影视等场所的品质,旨在将其打造成为集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地标。为此,集团现向社会各界征集设计方案。第二项目小组围绕此内容,面向全校同学开展了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活动,并收集了以下资料: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回应人民的新要求,创新形式,为观众推出情景党课、纪念章兑换、红色漫步等多项特色活动;

◆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针对少年儿童身心特点,开发了寓教于乐的数字化少年党史教育课程;

◆江西井冈山推出“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数字体验馆和“永恒的信仰———跨越时空的对话”情景体验剧让观众身临其境……

(2)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为“远望2号”提出一个有创意的金点子,并说明设计理念。(4分)

【奋楫前行】2024年3月18日,“远望2号”正式对公众开放。第三项目小组计划组建宣讲团,并招募“小小解说员”,利用节假日在“远望2号”上讲解航天故事。每位报名选手需准备竞选提纲。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您拟定一个简明扼要的竞选宣言。(约150字)(4分)

二、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下项目化试题命制路径

项目化试题通过真实情境、深度问题和创新性作品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次试题选取了“我为‘船’奇文化代言”这一项目主题,旨在通过评估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完成项目成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思维和核心价值观的整合。该考查方式综合考量“习得知识、学习进阶能力、学习过程技能、学习情境和学习品质水平等主要质量指标”①,与新结构教学评框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融合核心素养,明确测试目标。由于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内在的、不易直接观察,因此命题者必须从课程特性、时代需求以及学生发展这三个维度融合素养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且复杂的情境中应用学科的核心知识、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道德与法治的五个高层次的核心素养便能从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可评估的测试目标,从而使素养目标得以真正实现。本题立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关注学生的发展,聚焦于爱国主义教育法实施后的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实施效果,从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环节出发,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学业要求和质量标准,明确核心素养考查的具体要求;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大概念,统摄“生命精彩”“革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国家利益”“实干和劳动”等核心概念,设计反映当前或未来社会和工作实际需求的多层次项目任务,以评估学生视野的广度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复兴的责任感。

2.选取适切项目,创设真实情境。一个真实的项目情境能让学生体会到评价的真诚与公正,真实地评估自身能力,并促进个人成长,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框架。在审视试题背景资料时,当时全国正致力于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法,深入开发红色资源,因此试题以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为背景,结合“渡江英雄第一船”和“远望2号”这两个富有特色的“船”元素,突出了地方红色资源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特别是“远望2号”征集设计方案,贴近初中学生的实际经验,让学生感到自己正在解决真实问题。情境三中招募“小小解说员”,生活逻辑从关注地方和国家生活延伸至学生个人生活,知识逻辑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价值逻辑在学生的实践感悟和行为选择中得到升华。学生解答的不仅是学科试题,更是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3.整合测试内容,结构测试任务。项目化试题着重于评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程序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这需要试题设计者从驱动性问题出发,以产品为导向,逐步细化,逐层深入,构建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化任务体系,以确保核心素养得以有效考查。

首先,大概念统领,以结构化知识梳理为基点关联系列化考核内容。项目的形式是外在的,而核心概念则是内在的。因此,命题者必须提炼出大概念,确保测试内容与学生的核心知识相关联,以便鉴别学生的素养水平。通过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详细条款,发现该法律的内容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中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革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高度一致。结合项目的背景,我将本质问题“坚定文化自信”转化为驱动性问题“我为‘船’奇文化代言”,涵盖了民族精神、责任担当、生命意义、实践学习等多个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明确试题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辩证理性地认识爱国主义,务实多元地实践爱国主义,考查学生的描述与概括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政治认同、法治观念、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其次,关键能力提升,以结构化素养培育为重点确立序列化考核环节。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层理论,分析、评价和创造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项目化试题设计特别强调将高阶学习与低阶学习相结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估常常融入具体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中。例如,任务二巧妙地设置了“观念构建”和“观念践行”两个环节,以测试学生在掌握“如何继承革命文化”“创新让生活更美好”“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同时,参与方案设计的实践活动。学生需要结合先验知识,进行辨别、分析、建构和决策等高阶思维探究活动,从而生成具有个性、可迁移的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体现其素养的发展水平。

再次,项目成果开发,以结构化情境构建为支点设计进阶性考核任务。项目式学习要求有明确的项目成果,相应地,项目化命题也要求学生通过全面回答问题来产生明确的测试成果。本试题依据项目的展开,呈现出结构化的三个进阶任务,即红色线路的分析、设计方案的创新以及竞选宣言的撰写。这三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逐步深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提升。第一问旨在引导学生善于提取材料信息并阐释问题;第二问着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问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爱国情感,传承革命文化,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

4.构建评价体系,实施多样评价。为了捕捉学生在项目中的多样化表现,必须设计多样的评价方法,构建以“作为学习的评价”为基,“关于学习的评价”和“促进学习的评价”为辅的金字塔式综合评价体系。这样的体系能够有效评估学生在项目过程及成果中所体现的概念理解和能力水平。针对本题,我们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等级描述,以充分展现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如本题的第三小问,我们设计的评分量表如下:

通过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实施分层评分制度,能够更精确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并且能够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评分机制鼓励学生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促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出辩证、全面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项目化试题命制困惑与反思

项目化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融合了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中考命题中引入项目化试题,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在设计这些项目化试题时,存在一些挑战。首先,项目化试题旨在通过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情境的开放性与动态性导致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学生创新思维与试错过程的价值易被忽视。当项目成果的展示性压倒了思维发展的实质性,技术运用的工具性遮蔽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之时,传统的纸笔测试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便不难理解;其次,设计跨学科的任务颇具挑战性,因为项目化学习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但中考的试题往往体现单一学科的核心概念,而跨学科的任务设计需要同时激活多领域的知识储备,可能导致学生因某学科知识缺陷而全面失分,这种既要保持学科深度又要体现现实关联的桎梏使得实现跨学科的综合考查难度较大;再次,项目评价量表项目成果评估的关键工具,它为项目成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标准,然而,并非所有评价量表都能采用结构化模板,某些量表需要结合学生项目化学习过程的数据表现,并与学生共同商讨,这同样是对命题人的一大考验;最后,项目化学习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在不同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实施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如何合理控制项目化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以确保试题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开发新的、有效的评估方法成为项目化命题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项目化试题展现了其独特的命题特色。它能引导考生深入、持续地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逐步解决本土教育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实现素养的真正落地。我们应将生活中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有机地融入试题之中,探索新的命题路径和方法。这样可以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业成就,并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①张云平:“构建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有效反思和改进学习测评”,《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