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情境·活动 ——也谈思政课议题式教学三要素 2025-09-2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议题·情境·活动

——也谈思政课议题式教学三要素

杨雯 孙智勇

【摘要】议题式教学作为新生事物,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发展方向。将议题式教学真正运用于思政课堂,需要思政课教师运用智慧探索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之道和实施之道。本文结合近年来思政课教学实践,就议题式教学设计实施中的三个关键性要案(议题、情境、活动)进行分析说明,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议题;情境;活动;议题式教学

【正文】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议题式教学应运而生, 成为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也成为广大教师乐学、乐为的新型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是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  学又该怎样智慧地设计与实施?笔者结合近年来思政课教学实践,拟就议题式教学设计实施中的关键性  要素做粗略的分析说明。

一、议题:本质是“议”,品质在“题”

议题式教学,指的是用议题贯穿引领课堂教学全 过程,在议中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新型教学方式。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基石和主线。何为议题?在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议题经常  与问题、主题等概念相比较而存在。在《现代汉语词典》(7)中,议题是指会议议论商讨的题目;问题是指要求回答、解答的题目或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主题是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或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不难看出,议题的显著内质在于其可议性 。

就思政课教学来说,议题指的是思政课讨论的题目,它是议与题的教学融合。一方面,议是课堂的教学样态。它不是简单的商议,也不是教师主导下的形式化讨论,而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商议和讨论。这种商议和讨论,既为学生探究课程知识建构过程服务,也为实现思政课课程价值服务;另一方面,题不指向学科知识记忆的一般性问题和主题,它是思政学科课程价值的根本,呈现和表达着学科内容的基本逻辑,承担着连接课程知识与学生经验的使命。

在议题式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设计用来议的“题”,有的没有可议性,无法称其为议题;有的生命力不足,未能激活课程核心价值。如“新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有的没有可议性,无法称其为议题;有的生命力不足,未能激活课程核心价值。如“新民主 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什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等,此类“题”只是简单描述现象和陈述事实,没有可议性,所以不是议题;又如“当下的文化创新靠什么”,这样的“题”止于找寻一般性知识答案,生命力不足,无法激活课程核心价值,因而不是好议题。由此可见,议题的本质是“议”,品质在“题”。高品质议题既要有可议性,也要有价值性。基于这些属性特征,思政课教师该怎样智慧地设计议题呢?

1.设计商议类议题,凸显真理价值

所谓商议类议题,是指为了对某些问题取得一致 性意见而进行讨论的议题,如“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 会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等。商议类议题主要通过集体讨论描述事物特 征、探索论证确定性结论。因而,讨论商议类议题有 助于学生在“好商好量”中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认清 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而感悟真理的价值。

2.设计争议类议题,落实价值引领

所谓争议类议题,是指需要对不确定结论进行辨  析的两难性或思辨性议题。如“资本主义时代是最好  的还是最坏的时代”“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等。 争议类议题主要通过强化辨析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  领。因此,设计此类议题不仅有助于拓宽教师预设思  路,还有利于学生在思维冲突、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中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发散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  值取向,最终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3.设计建议类议题,培养关键能力

所谓建议类议题,是指针对某个问题提出个人主 张以寻求问题解决的议题。如“如何撰写某某调查方 案”“如何推动汉服走向世界”等。建议类议题旨在让 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提出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改革 性或改良性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 的能力等。

二、情境:本质是“境”,品质在“情”

情境是议题式教学的重要载体。情境创设关乎议题价值的有效实现和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那么,何为情境?在《现代汉语词典》(7)中,情境一词的意思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议题式教学中的“情境”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围绕议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境”是场景、状况是知识的社会应用背景、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情” 是情感、意志,是基于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国情境教育的代表者李吉林曾说:“境虽是一种物质存在,但作为有情之境,那些物质的因素也就有了情感色彩,带上了人们主观情绪的光晕。”情与境真正交融了,情境也就形成了。

境为情设,情因境生。情境的本质在“境”,品质 在“情”。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政课教师的情境意识有 所增强,情境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但同时 我们看到:有的教师设计的情境因“境”脱离现实生活 和学生实际,品质不高,无法让学生入境生情,教学效 果不佳。在思政课议题式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智慧地 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入境生情?

1.创设生本性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情境的生本性是指情境创设要基于学生最近发 展区,联系和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例如,讲授“改革发展的意义”时,一位教师结合议题, 借助当地改革开放40年道路交通变迁创设情境:1986年,104国道福鼎段柏油路面铺设全面竣工,这对促进闽浙边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03年,沈海高速福鼎段通车,从此福鼎有了第一条通过外部的高速公路。2009年,福温铁路通车,从此福鼎市民  可以乘坐动车到全国各地……·这样的情境创设,因选  用学生熟悉的本地道路交通变迁的案例,拉近了学生与理论的距离,使议题在学生的情境偏好中成为愿意议、可以议的问题。在之后的探究、观点展示环节中,学生跃跃欲试、表现积极……不难看出,创设生本性  情境的智慧在于让情境创设真正从学生实际需求出 发,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最喜欢的  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吸引学生人境,激发学生参与  学习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在符号与生活的关联中实 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的耦合。

2.创设两难性情境,引领价值导向

情境的两难性指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选择都有困难,从而让人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例如,讲授“兼顾效率与公平”时,有教师以当地一家蛋糕店  (玛歌伍号)在经营中遇到的困惑为素材创设情境:奖金发放后的烦恼——2019年,玛歌伍号进入发展的瓶颈期。面对同行间的激烈竞争,玛歌伍号经营者花30万元聘请全球最佳西点师 Cedric 参与蛋糕制作。因为贡献大,玛歌伍号经营者发给 Cedric   10 万元奖金。其他老员工想到自己每月只有2000元的工资都不淡定导致玛歌伍号店里矛盾重重。展示情境后,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为了解决矛盾,需要解聘 Cedric吗?请说明理由。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两难境地,产生情感、道德、认知冲突,需要  学生自己认真思考并做出价值判断与选择。在随后的讨论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赞同,为的是保证公平;有的学生反对,主张辞退老员工,体现效率 ……  课堂上,学生脑洞大开、各抒己见。最后在教师点拨下形成一致意见: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大量教学实  践证明,创设或再现两难情境的智慧在于可以较好  地还原人们面对某一事态的价值冲突和思想困惑。 当学生面对这些冲突和困惑时,会出现选择困难和  纠结心理,而这些“困难”和“纠结”对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入“境”生“情”、形成正确价值导向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活动:本质是“动”,品质在“活”

在议题式教学中,活动是“活”与“动”的教学结合 体。一方面,“动”是为实现一定意图而采取的行动,常常借助表演、提问、辩论、讨论、制作等形式辅助议题引入展开和教学立意贯彻;另一方面,“活”是基于 学生生活逻辑和认知规律不呆板、能生长、有生命力的课堂存在样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  程化’。”活动是议题式教学不可或缺的实施路径。活动设计是议题式教学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关键性因素。

当前,在某些思政课常态课堂上,“填鸭式”“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由于活动太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在某些思政公开课堂上,教师重形  式、轻内容,整堂课是“行动”又“行动”,可核心知识、 能力素养却未能被有效激活。反思当前思政课活动开展现状,可以发现:活动的本质是“动”,品质在“活”。教师围绕议题进行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理想样态应该是“动”中求“活”。为实现该目标,教师该如何智慧地操作呢?

1.创设角色模拟活动,活化知识

角色模拟活动指的是教师围绕议题,采用学生扮 演角色的方式,模拟或虚拟事件发生的环境或发展过 程,让学生从所扮演角色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 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讲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时,教师设计学生创立农业庄园的模拟活动,让学生以庄园发起人的身份参与选种、种植、销售全过程。从选择品种到改进技术,从决策种什么到怎么种、种多少,学生在一次次惊险决策中, 不仅了解了庄园运作的基本程序,还领会了“市场机制”“市场配置资源局限性”等重点知识。创设角色  模拟活动的智慧在于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模拟情境当中,让学生在解决各种困境的活动过程中,活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

2.创设序列化活动,激活思维

为实现教学目标,议题式教学往往需要设计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活动。教师设计这些活动时,要形成一定序列,让活动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思维进阶。例如,讲授“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时,有教师按照“描述与分类一解释与论证一预测与选择一辨析与评价”思路,设计制作手账“我为祖国点赞”、小组合作讨  论“中国不会被唱衰”、自由辩论“中国是否已经站在  世界舞台中央”、个体演讲“2035—祖国—我”四组学  生活动。从制作手账描述中国成就到小组合作论证  中国道路,从自由辩论中国贡献到个体演讲我的中国  心,层层递进的序列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思维阶梯。 学生拾级而上,思维被不断激活,从而实现从低阶思  维到高阶思维的转变。显而易见,创设序列化活动的  智慧在于通过有序设计活动的先后、层次、逻辑、层次  等关系,实现教学活动内部结构优化趋向,最大限度  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思维从 低阶向高阶发展,为知识生成和学生成长有机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议题式教学作为新生事物,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 和发展方向,正所谓“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只要脚 踏实地学习、实践,反思议题式教学的“三要素”,坚持 以议题为引领、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议题式 教学就一定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由衷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缪华.议题设计激活课堂[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5).

[2]许丽.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四原则[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上旬,2019(7).

[3]王锦飞.谈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惰境创设[J].   江苏教育, 2020(19).

[4]沈学春.议题式教学的线式架构[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上旬,2018(11).

【推荐理由】

本文系统阐述了议题式教学中议题、情境、活动三大核心要素的辩证关系与实践策略,具有鲜明的理论深度和实操价值。作者结合丰富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设计有议味、有情味、有活力的思政课堂,为思政教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指引。文章尤其强调生活化情境创设、序列化活动设计和素养导向的议题选择,契合新课标要求,对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启发。推荐一线教师深入学习借鉴,提升议题式教学实效。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