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单元复习 2025-09-21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陈静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21 执教地点:江阴南菁中学 执教内容:溶液单元复习 参加对象:全体江阴化学骨干老师
甜液“秘”语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复习
课标分析
【化学观念】理解“溶解、溶液、溶解度、结晶〞等学科概念,渗透学科观念。
【核心素养】学生从定量的视角认识物质的组成,初步建立溶液与溶剂、溶质的关系模型。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配制果茶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性评价】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分析
1、认识溶解和结晶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溶质质量分数可以表示浓度,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学习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效的溶液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定量研究的意义;体会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使溶液知识结构化、功能化,将结构化的知识迁移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促使知识素养化。通过项目化教学完成复习,理解“溶解、溶液、溶解度、结晶〞等学科概念,渗透学科观念,发展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与证据推理等学科关键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程前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对常用仪器、药品的使用和操作等都有初步的训练,对于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己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有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水果茶的制作复习溶液相关知识。
2、以“遇秘茶”“探秘方”“学秘法” 深化学生对溶液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
3、通过制作水果茶,从实践中温故知新,体验学以致用,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溶解度的应用、溶液的定量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构建化学价值观。
教学方法
通过对果茶的认识,逐步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梳理,构建网络图。引导、问答、讨论、实践、自己动手做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导入:你一句春不晚,我就来到了真江南。我不仅人来了,还给大家带来了我自制的陈氏果茶,在正式给大家喝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平时都爱喝什么果茶,里面的配料成分是什么?
环节一  遇秘茶
任务一:写出你们喜欢的果茶名称和里面的配料。
Q1:老师在配制过程中,一些物质溶于水之后形成的茶水溶液请大家先看看有何特征?
生:均一、混合物、并不都是无色等。
师:这些都是溶液的特性,从组成上溶液可以分为溶质、溶剂。(板书)
请同学们再尝一尝。好喝么?什么感受?
学生评价:甜、香。
师:口味这么好,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它的配方呢?首先甜从何来?我们先来看看它的灵魂配料“糖”。(视频:糖浆熬制过程。)
师:按照溶液状态,我们又可以把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板书)
环节二  探秘方
Q2:老师今天熬制的“糖浆”是饱和溶液么?有什么方法呢判断呢?学生答。
除了设计实验来判断,我们还能从溶解度数值上进行判断。
小结:溶解度数据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帮助我们快速判断溶液状态。(板书)
Q3:茶水中的“糖浆”所需蔗糖是如何得到的呢?(展示工业流程)
师:家里常用的食糖还有冰糖,大家请看,它俩有什么区别?
师:用白糖熬的糖浆风味持久,百搭性强。而冰糖是白砂糖的升级产物,是用白糖再次溶解,并通过重新结晶而制成的,纯度更高,因此更甜,口味更加浑圆,不压制其他物料的味道,让饮品的整体风味层次更鲜明。
过渡语:按照饮品类别使用不同类型的糖,还可以提升饮品的风味。所以,选对糖,很重要!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杯茶的主体配料——茶汤。
请学生闻一闻。说说感受。“香”。那“香”从何来?查阅百度百科显示茶的香气主要取决于芳香油的含量和组成。
除了茶叶的品质,泡制器具之外,Q4:茶水泡制需要什么条件口感更好?(展示绿茶百科。)
问:茶水中的咖啡因含量会影响茶的口感,平时我喜欢热且清香的茶,结合咖啡因溶解率图,应该选择多少温度泡茶比较合适呢?
问:那么同学你呢?你喜欢冷萃茶。生答:口感更加甘甜清爽,只不过泡制时间会较长。
问:如果温度过高呢?芳香油会快速挥发,可能没有那么香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可见不同水温可以泡出不同风味的茶。
过渡语:选择适合的泡茶工艺也很重要。
师:两种最重要的配料已经确定了,那么需要多少量呢?老师今天做的是五分甜。
环节三  学秘法
Q5:你选几分糖?配制该茶水需要质量分数65%的糖浆多少mL呢?(密度:1.32g/mL)
任务二:计算你喜欢的糖浆量。
师:刚才写配料的时候,有同学还写了气泡水,老师也给你准备啦,但注意放气泡水要在低温环境下。二氧化碳释放,就成为了一杯平平无奇的液体,失去了原来价值。(气体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变小。)
任务三: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步骤配一杯你喜欢的水果茶吧。
利用甜度计测量不同组的甜度。
专家视频:添加糖每日摄入量。
师:今天我们自己控制甜度,把健康把握在自己手里。
师:老师做的陈氏果茶秘方已经告诉你们啦,你们还有想自己添加或者完善的地方么?纸上写一写。
接下来请你们分享你们的成果给在座的老师也品尝一下,让他们提点意见。
结束语:同学们,化学应用于生活生产,可见咱们可以用化学原理设计自己的配方,生产优秀产品,成就自己的品牌,实现人生价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发展初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要求下,在求高、求真、求实、求活的过程中,着眼于4个方面的思考。
1.立意求“高”
好电影在于 “情意”,好文章在于 “心意”,而一节好课在于 “立意〞。本节课通过制作果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真实的、有用的化学。把亲手制作的果茶作为自己和同学的饮品,提高了化学的学科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健康理念。
2.情境求“真”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学习者学习的基本条件,任何脱离特定情境或场合的知识都是亳无意义的。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要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果茶为主题情境,情境中融合了溶液和结晶,真实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真实情境引发真问题,通过任务驱动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提高化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向、走进和走出“果茶”,体悟化学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3.活动求“实”
本节课依据课标,围绕教材,通过问题驱动,开展了项目化活动,实现了目标具体化,问题情境化,活动探究化,增强了教学活力。本节课设计了3项学生任务,即“写出你喜欢的口味的果茶”“计算你喜欢的含糖量”“亲手配制果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发挥实验的 “实证”功能,让实验取得 “实效”,使学生的认知从宏观走向微观。学生快乐地参与活动,使得抽象、静态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
4.建构求“活”
本课例溶液概念的构建是先通过将蔗糖分散到水中,根据这种物质溶解后的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初步形成了溶液的概念。再通过“糖浆是饱和溶液吗?”的问题设置,引出2种不同方式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再引出糖浆中的溶质蔗糖是如何得到的?从而驱动环节二“探秘方”,最后升华到“学秘法”,学生动手完成果茶制作。在项目活动中通过不断设置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动手完成实验,这样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项目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平时要积累,还要打破自身原有的认知,学习多角度重组知识的方法。复习课中的实验并无现成的教科书可参照,但却承担着重要的功能,有时会出现学生意料外异常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就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适时启发和指导,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小组协作解决问题。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由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要兼顾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就必须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本节课中主要通过师生、生生间的问答,讨论完成活动,并布置课后查阅资料等形式检验学习成果。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检验到每位同学,可以在后续进行问卷调查等其他方式对溶液单元的知识进行检测。
  • 阅读(1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