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分析《氧立得》 2025-09-21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21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与实践层面展现出多维度的突出优势,充分契合新课标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构建了“生活情境—知识探究—能力迁移—素养落地”的完整教学闭环,具体优势可从以下维度深度剖析: 其一,情境创设兼具“生活化”与“逻辑性”,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联结。教师以“国内最美火车线(前往拉萨)”为切入点,通过“去高原需准备什么”的生活化提问,自然引出“氧立得”制氧机这一核心探究载体,瞬间拉近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情境设计并非仅停留在“导入噱头”,而是贯穿课堂始终:从“氧立得”的原料与反应原理探究,到产氧速率影响因素的实验分析,再到简易制氧机的设计制作,每一个教学环节均围绕“如何让‘氧立得’更适配高原吸氧需求”这一真实问题展开。这种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并非抽象的公式与理论,而是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用工具,既强化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又为后续探究提供了清晰的逻辑主线,避免了实验探究的盲目性。 其二,知识建构注重“阶梯性”与“关联性”,契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本节课围绕“控制变量法”这一核心方法,搭建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知识学习路径。课前通过学情分析精准把握学生“已初步接触控制变量法,但不会处理多变量问题”的认知起点,环节一先通过“计算高锰酸钾与过氧化氢制氧的质量对比”“书写过碳酸钠分解方程式”,夯实“制氧原理”与“化学计算”的基础知识点,为后续探究铺垫理论支撑;环节二从“演示实验(温度对速率的影响)”到“分组实验(浓度、催化剂质量对速率的影响)”,让学生先观察直观现象、再亲手操作验证,逐步理解“控制其他变量、只改变研究变量”的核心逻辑;环节三“设计简易制氧机”则实现知识的迁移升华,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速率控制”“装置安全性”“便携性”等多维度知识,将单一的实验探究转化为综合的工程实践。整个过程中,知识点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形成“原理→规律→应用”的关联网络,符合学生“感性认知→理性分析→创新应用”的认知进阶过程,有效突破“多变量转单变量研究”的教学难点。 其三,学生活动突出“探究性”与“主体性”,深度落实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本节课彻底摒弃传统“教师演示、学生旁观”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探究者”而非“旁观者”。在知识理解层面,学生活动1通过定量计算对比不同制氧原料的用量,自主得出“氧立得选择过碳酸钠制氧更高效”的结论,既巩固了化学方程式计算技能,又培养了数据分析能力;在实验探究层面,分组实验明确“自变量(浓度、催化剂质量)”“因变量(收集氧气时间)”“无关变量(试管规格、操作步骤)”,让学生亲手控制实验条件、记录数据、分析结论,亲身体验“控制变量法”的严谨性,避免了对实验结论的被动接受;在创新实践层面,学生活动4“制作简易制氧机”鼓励学生利用常见材料(如塑料瓶、导管等),结合课堂探究的“速率控制”知识,设计兼具实用性与便携性的装置,过程中需讨论“如何避免反应过于剧烈”“如何保证氧气纯度”等问题,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工程设计意识。此外,教师在活动中仅扮演“引导者”角色,通过“Q1(已知哪些制氧方法)”“Q2(影响产氧速率的因素是什么)”等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其四,教学评价隐含“过程性”与“综合性”,全面覆盖素养发展维度。本节课虽未明确呈现独立的评价环节,但通过多样化的学生活动设计,实现了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素养形成的全过程评价。在知识层面,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计算制氧原料用量”等活动,评价学生对“物质转化”“化学计算”等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能力层面,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等活动,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素养层面,通过“设计简易制氧机”“讨论氧立得使用注意事项”等活动,评价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这种“嵌入式”的过程性评价,避免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性,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如发现学生对“变量控制”理解不足时,可通过演示实验再次强化)提供了依据,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 阅读(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