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情绪、学习与脑:探索情绪神经科学对教育的启示》
李红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师,我的日常工作是和代码、软件、硬件以及一群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打交道。长期以来,我的关注点更多在于“如何把技术讲清楚”,而常常忽略了屏幕另一端那个“完整的人”。阅读完《情绪、学习与脑:探索情绪神经科学对教育的启示》这本书后,我深受震撼和启发。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学生学习行为的新大门,也为我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一、核心收获:情绪不是学习的干扰项,而是“开关”与“催化剂”
这本书最颠覆我认知的观点是:情绪与学习在大脑中并非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紧密交织、不可分割的。大脑的边缘系统(情绪中枢)与前额叶皮层(认知中枢)之间存在强大的神经网络连接。
·杏仁核是“警报器”:当学生感到压力、焦虑或被否定时(比如害怕答错问题、担心被同学嘲笑),杏仁核会激活“战或逃”反应,这会直接抑制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导致思维僵化、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这科学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下,无论我讲得多么卖力,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不进去”。
·多巴胺是“奖励系统”:当学生感受到好奇、挑战、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比如成功调试出一段代码、作品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赏)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不仅带来愉悦感,更能显著增强记忆巩固,提升学习动机和创造力。学习本身可以成为一种内在的奖赏。
这让我意识到,我之前抱怨学生“厌学”、“态度不端正”,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没有为他们创造一个能让其大脑“安心”并“渴望”学习的环境。情绪不是需要被压制的东西,而是需要被巧妙设计和引导的学习动力核心。
二、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深刻启示与行动方案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很多人在传统的学业竞争中受过挫折,自信心不足,但对实践操作、形象化事物往往有更浓厚的兴趣。结合他们的特点和计算机教学的性质,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打造“安全”的课堂环境,降低“代码恐惧症”。计算机编程对初学者而言极易产生挫败感,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可能导致程序无法运行,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压力源。我将明确告诉学生:“调试Bug是程序员的日常工作,出错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课堂上,我会以身作则,演示如何平和地面对自己的错误代码,并把它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案例。我会让教室成为一个可以安全犯错、大胆提问的地方,从根源上降低杏仁核的“警报”,让大脑皮层能够高效工作。
2.设计“闯关”与“创造”式任务,激发内在动机。相比枯燥的理论背诵,计算机学科极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是巨大优势。我将减少“照葫芦画瓢”式的练习,更多设计具有适当挑战性的项目任务,例如:“为你喜欢的明星做一个应援网页”、“设计一个简单的贪吃蛇游戏”。将大项目拆解成一个个小关卡,每完成一步都能获得即时反馈和成就感,持续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学习像玩游戏一样“上瘾”。
3.利用“情感连接”增强社会性学习。大脑是社会性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会更多地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如共同开发一个小型网站),并扮演好“技术顾问”和“团队催化剂”的角色。在小组展示环节,不仅评价代码质量,更会肯定团队的合作精神与创意亮点。通过同伴互评、点赞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社会认同感,将学习与积极的社会情感紧密联系起来。
4.关注个体差异,提供情感支持。书中提到,每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应激反应不同。中职学生更需个性化的关注。当发现某个学生状态低迷、频繁走神时,我不会再简单归因为“不想学”。我会有意识地课后找他聊一聊,也许是学习遇到了困难,也许是生活中有烦心事。一句“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或许就能帮他卸下部分情绪包袱,更好地回归学习。这不仅是关怀,也是基于神经科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三、总结:从“授技”到“育人”的视角转变
《情绪、学习与脑》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一个有情感、有大脑反应规律的人,其次才是学习者。最好的技术教学,一定是发生在积极情绪土壤之上的。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要让我的计算机课堂,不仅有冰冷的代码逻辑,更有探索的热情、创造的喜悦和合作的支持。让知识带着温度,融入学生的大脑,真正实现“启智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