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陆新丽名师工作室研修工作总结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陆新丽
2024-2025 学年,陆新丽名师工作室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根本遵循,紧扣 “搭建平台、助力成长、增强辐射” 核心目标,系统推进研修工作。全体成员严格落实研修计划,在理念深化、教学创新、实验教学强化及研究能力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学员更是在专业晋升、赛事获奖、教科研成果输出等领域收获丰硕。现将本学年工作室工作总结如下:
一、锚定目标,系统推进研修工作落地
本学年,工作室围绕 “深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实践、强化实验教学、提升研究能力” 四大研修目标,以 “集中研习 + 实战实践 + 成果转化” 为路径,全年有序开展各类研修活动,确保计划不折不扣落地。
(一)理念融汇:以研促学,筑牢科学教育认知基础
工作室以 “集中研习,理念融汇” 为核心,通过多元活动推动成员深化教育理念。一方面,坚持 “每月一学” 线上机制,全年为成员推荐涵盖探究式学习、工程思维、跨学科融合等领域的优秀文献 12 期,组织成员撰写学习心得并开展线上交流,推动理念入脑入心;结合省级课题《工程思维视域下小学科学学科实践的全域推进研究》,组织专题讲座 3 场、案例研讨会 4 次、理论学习沙龙 6 次,邀请专家解读 2022 年版科学课程标准核心要义,引导成员结合教学实际探讨 “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融入课堂” 的路径,形成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另一方面,组织成员研读思维型教学相关理论书籍、《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等教育教学理论资料,开展读书分享会 4 次,促进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全年成员累计完成专业书籍阅读 3-5 本 / 人,累计撰写读书笔记超50篇。
(二)教学创新:以赛促练,打造高效科学课堂
聚焦 “创新教学实践” 目标,工作室通过 “研读教材 + 实战教学” 双轮驱动,推动成员优化教学策略。一是开展公开课与家常课研讨活动:组织成员每人设计并执教 1 节以探究式学习或项目式学习为核心的公开课,全年累计开展公开课展示 32 节,课后通过 “同堂共评” 梳理改进建议,形成优质课例资源库;落实 “每月一课” 要求,每月安排 3-5 位成员录制家常课,以小组为单位从 “教学评一体化” 视角展开研讨,重点分析实验教学设计与 “工程思维” 培养效果。二是助力教学竞赛与精品课建设:组织成员参与小学科学 “三力” 课堂教学大比武、无锡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等赛事,赛前开展集中磨课 10余次,邀请骨干教师与专家指导,帮助成员优化教学设计;推动实验教学精品课、科学精品课录制工作,其中 6 节入选国家级优质课资源库,为区域科学教学提供示范。
(三)实验教学:以研促建,完善资源辐射体系
为强化实验教学,工作室围绕 “教学指导 + 资源建设 + 能力提升” 开展系列工作。首先,加强实验教学指导培训:7-8 月组织成员参与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实验教学指导手册编写培训,12 位核心成员参与手册编写,完成 28 个必做探究实践活动的教学指导内容撰写,明确实验目标、步骤、安全要点及评价标准,手册已用于区域低年级科学实验教学;10 月、11 月、次年 4-6 月先后组织 4 次江阴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专项培训,覆盖成员全员,培训内容涵盖实验创新设计、数字化实验器材应用等,推动成员实验教学能力提升。其次,推进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组织成员拍摄实验指导与示范演示视频28 个,涵盖小学科学各年级重点实验,视频内容清晰展示操作规范与关键步骤,纳入工作室实验教学资源库,并编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导》一书并公开发行;12 月与 6 月开展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素养测试命题工作,成员中80%参与命题,形成优质命题题库,为区域实验教学评价提供支持。
(四)研究能力:以写促思,产出高质量教科研成果
工作室以 “提升研究能力” 为导向,通过 “课例研究 + 论文撰写” 推动成员深化教科研认知。一是强化课例研究与反思:组织成员开展课堂观摩活动,全年累计观摩同事课堂 100 余节次,要求成员记录教学亮点与改进建议,撰写课堂观察报告;鼓励成员定期反思教学实践,围绕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撰写教学反思,为论文撰写积累实践案例。二是开展论文写作培训与研讨:9 月、2 月、5 月、7-8 月安排 “研究课例,撰写论文” 自主研修任务,10 月组织线上论文打磨培训 4 次,邀请教科研专家讲解论文写作技巧;定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优秀专业论文研讨活动,聚焦《江苏教育》《湖北教育》等期刊文献,分析论文结构、理论支撑与案例应用,全年开展论文研讨 4 次,帮助成员掌握专业表达路径。
二、硕果累累,学员专业发展成效显著
本学年,在工作室系统研修的推动下,全体学员在专业晋升、赛事获奖、教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体现 “助力成长” 目标,为区域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一)专业晋升实现突破,骨干力量持续壮大
工作室注重培育骨干教师,助力成员实现专业身份提升。本学年,1 名成员晋升无锡市学科带头人(胡林),3 名成员晋升无锡市教学新秀(徐智敏、花希颖、邵懿),5 名成员晋升江阴市教学新秀(段愉悦、张艺冰、钟宸、叶静、刘艳珺),为区域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核心力量。
(二)赛事获奖捷报频传,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学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的教学设计斩获佳绩。在无锡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中,张艺冰、刘艳珺获一等奖,钟宸获二等奖;无锡市小学科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张子蕴获一等奖;江阴市级赛事中,张艺冰包揽 “人工智能进课堂” 优质课评比、“三力” 课堂教学大比武一等奖,段愉悦获三力课堂教学大比武、小学科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薛昌明连获小学科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师大比武、“基础教育精品课” 一等奖;省级赛事中,刘蕾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薛昌明获江苏省中小学理科实验室管理人员业务评比二等奖。全年学员累计获省级、无锡市级、江阴市级比赛奖项 21 人次,获奖数量与等级均创工作室历史新高。
(三)教科研成果丰硕,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学员以工作室研修为契机,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教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双提升。课题方面,4 项课题成功立项(含 1 项省级、1 项无锡市级、2 项江阴市级),其中胡林参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小学 “科学 +” 结构化教学研究》立项为江苏省级课题,徐智敏主持的《“做中学” 理念下小学科学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完成无锡市级结项,顾惠洁参与的《基于课程视域的儿童多元发展学习空间重构的研究》获省级结题;胡颖的《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课程化研究》立项为江阴市教育科研资金项目(特等奖),为区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研究范本。论文方面,39 人次获论文获奖或发表,其中邵懿的《微项目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与工程设计思维双向促进效应研究》在省级期刊《考试报》发表,徐智敏的《登、升、进、融: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式教学 “四阶” 新范式》获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一等奖,段愉悦的《微项目学习在小学科学工程类课程的研究与运用》获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等奖;另有 28 篇论文获江阴市级一、二等奖,12 篇论文获无锡市级奖项,8 篇论文获省级奖项,充分体现学员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理论成果的能力。
(四)特色项目成效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彰显
部分学员牵头的特色项目与学科组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胡颖主持的《低空启梦:“未来工程师” 创想营计划》立项为无锡市 2024 年中小学工程教育优质课程,为区域工程教育课程开发提供参考;胡林带领的学科组获评 “江阴市优秀学科组(四星)”,成为区域学科组建设标杆;顾惠洁执教的《庞大的家族(四年级)》作为无锡市级研讨课展示,吸引 50 余名教师观摩学习,有效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此外,4 人次在项目立项结题、优质学科组评比中获表彰,进一步扩大工作室影响力。
三、总结反思,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本学年,工作室圆满完成研修计划,学员专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学员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深度不足,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二是教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升,部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三是工作室资源辐射范围需进一步扩大,多组织几次送教下乡活动,对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的帮扶力度可加强。
未来,工作室将从三方面改进:一是聚焦工程思维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继续组织工程思维视域下的小学科学学科实践专题培训与案例研讨,提升学员教学能力;二是深化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建立 “课题——教学——成果” 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课题进展汇报与成果分享,推动研究成果落地课堂;三是拓展辐射渠道,通过送教下乡、线上资源共享、结对帮扶等方式,将工作室优质资源辐射至更多学校,助力区域小学科学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024-2025 学年,陆新丽名师工作室以扎实的研修工作推动学员成长,以丰硕的成果彰显平台价值。未来,工作室将继续秉持 “搭建平台、助力成长、增强辐射” 目标,不断优化研修模式,为培养高素质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推动区域科学教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