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玮 读书笔记 2025-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核心启发:职业教育不仅要教 “谋生技能”,更要培养学生 “应对未来的核心能力”—— 这与珀金斯提出的 “全局性理解” 不谋而合: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能连接不同知识、能服务于长远发展的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一、核心观点与中职教育的共鸣

珀金斯在书中尖锐地提出:“传统教育常陷入‘知者无知’的困境 —— 学生记住了知识,却不会用它解决真实问题。” 这一点戳中了中职教育的核心痛点:我们培养的是 “会操作的手”,还是 “会思考的工匠”?

书中 “全局性理解” 的三个标准,恰好为中职教学指明了方向:

超越课堂的价值:中职的 “焊接工艺” 不是只教 “怎么焊”,更要让学生理解 “不同材质焊接对安全的影响”“焊接精度与产品寿命的关联”—— 这些能直接迁移到未来工作场景的理解,才是 “有用的学习”。

学科内外的联系:例如教 “汽车维修” 时,不仅讲机械原理,还可关联 “新能源汽车的电路安全”“客户沟通中的故障描述技巧”,让技能与职业素养、行业趋势联动。

长期发展的意义:中职生面临的 “未来” 不是 “重复操作”,而是 “技术迭代”(如 AI 质检替代人工检测)。教学中需融入 “终身学习意识”—— 比如教 “CAD 绘图” 时,不仅教软件操作,更要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快速适应新版本功能”“绘图标准如何随行业规范更新”。

二、对中职教学实践的 3 点启示

1. 从 “技能灌输” 转向 “问题驱动”

珀金斯强调:“学习的起点应是真实的问题,而非抽象的知识点。”

案例:传统 “电工基础” 课常从 “欧姆定律公式” 开始,学生记公式却不会修插座。可改为以 “实训室插座断电,如何排查故障” 为任务起点:学生需先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再主动学习 “电路串联 / 并联”“漏电保护器原理”,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技能,更培养了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职业思维,这正是企业需要的 “工匠能力”。

2. 从 “单一技能” 转向 “跨界融合”

中职教育的 “有用”,在于让学生成为 “一专多能的职业人”。

实践:教 “服装设计” 时,可联合 “市场营销” 课开展项目 —— 学生需设计 “校园文化 T 恤”,不仅要掌握 “裁剪针法”,还要调研同学喜好(市场调研能力)、计算成本与定价(基础财务能力)、撰写设计说明(表达能力)。

价值:打破学科壁垒,让技能学习与职业岗位的 “综合需求” 匹配。

3. 从 “教师主导” 转向 “学生自主”

珀金斯说:“好的教学是‘搭脚手架’,而非‘扶着走’。”

做法:教 “数控车床操作” 时,不直接演示步骤,而是提供 “操作手册”“安全规范”“常见误差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加工一个简单零件,教师仅在学生遇到 “卡盘装夹松动”“尺寸超差” 等问题时引导思考,而非直接告知答案。

意义: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和 “抗挫折能力”—— 这比 “会操作某台机床” 更能应对未来的技术变化。

三、反思与行动计划

作为中职教师,我们常纠结 “教什么技能才能让学生‘够用’”,但珀金斯让我明白:职业教育的 “有用”,不是 “教给学生当下能用的技能”,而是 “培养学生未来能应对变化的能力”。

短期行动:下周在 “汽车维修” 课中,以 “客户反映‘刹车异响’,如何诊断与沟通” 为驱动任务,融入 “机械技能 + 客户服务” 双目标。

长期规划:每学期梳理 1-2 个 “行业前沿问题”(如 “如何用手机 APP 检测汽车胎压”),作为跨学科项目主题,联动专业课与德育课、文化课,培养学生的 “全局性理解”。

四、摘录与感悟

“真正的学习,是让知识成为学生应对未来的‘工具’,而非‘藏品’。”—— 戴维・珀金斯感悟:中职教师的使命,不是 “教会学生一项技能”,而是 “让学生带着‘会学习、会思考、会适应’的能力走向未来”。职业教育的 “有用”,终在 “为未知而教”—— 教给学生超越技能本身的 “核心素养”,才是对他们最负责任的 “有用”。

这份笔记既是对书籍的梳理,更是对中职教育 “初心” 的回归:我们培养的不是 “技能机器”,而是 “能在未来职业道路上主动成长的人”。愿每一堂中职课,都能让学生 “学得有用,更学得有未来”。

  • 阅读(4)
上一篇: 李秀秀读书笔记 | 下一篇: 成昌盛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