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芝 抗逆力读书笔记 2025-09-22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心理 资源类别:读书笔记 资源年级:六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文献记录表

文献名称

我要更坚韧

记录人

徐敏芝

记录时间

2024.12.20

文献内容:

理解与感悟:

一、坚韧是成功的关键

书中通过大量实例告诉我们,成功人士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从不轻言放弃,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不断调整心态和策略,最终战胜困难。这让我认识到,坚韧是通往成功的必备品质。

二、培养坚韧,从心态开始

书中提到,要想变得更坚韧,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挫折, 我们要学会正视它,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和价值观,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只有心态对了,我们才 能在困境中保持冷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行动是坚韧的最佳诠释

书中强调,坚韧不是空谈,而是体现在行动上。在面对困难时, 我们要付诸行动,不断尝试,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遭遇失败,但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行动是实现目标的阶梯,也是检验坚韧品质的试金石。

四、学会自我激励

在追求坚韧的过程中,自我激励至关重要。书中介绍了多种自我 激励的方法,如设定目标、回顾成长历程、与他人分享等。通过自我激励,我们可以在困境中找到动力,继续前行。同时,自我激励还能帮助我们建立自信,不断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

五、团队力量助我更坚韧

书中提到,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可以让人更加坚韧。在团队中, 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共同面对困难,互相鼓励、支持。团队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在困境中不再孤单,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总之,《我要更坚韧》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坚韧品质的重要性, 并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和提升这种品质。这有利于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践行书中的理念,通过行动帮助学生提升抗逆力, 成为一个更加坚韧的人,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文献记录表

文献名称

逆商

记录人

徐敏芝

记录时间

2025.1.15

文献内容:

 

《逆商》(Adversity Quotient)是由保罗·斯托茨(Paul Stoltz)博士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 以下是关于这本书的简要笔记:

1. 逆商的定义:逆商的三种呈现形式 ——新的知识框架、衡量方法、实践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通过此体系,人们可以去了解和改善日常的基本模式,培养自己的抗逆力。

2. 逆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智商和情商虽然重要,但逆商在决定个人成功与否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高逆商的人更能适应变化,克服困难。逆商在生活中的作用:竞争力,生产力,创造力, 动力,冒险,进步,毅力,学习能力,拥抱变革。

3. 构成逆商的三大支柱:(1)认知心理学。习得性无助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障碍。归因理 论、归因风格和乐观精神。掌控与健康:抗逆性和韧性是表现和健康的预测指标;抗逆性是基于承诺度、挑战意识和掌控感;拥有抗逆性和/或韧性的人能更好地应对逆境。(2)健康新论。应对逆境的方式直接关系到身心健康;掌控感对于健康长寿至关重要;应对逆境的方式(逆商)会对免疫功能、术后恢复和致命毕竟患病率产生影响。(3)脑科学。剖析习惯,你反复地做某件事或想某件事,大脑为适应这一情况就会开辟出更加密集和高效的神经通路。这条“道路” 最终变成了神经学上的“高速路”,这是行为习惯的部分生理结构。

*大脑能够塑造习惯。

 

*习惯在大脑的潜意识区里边的根深蒂固;

*潜意识习惯(如逆商)可以立刻发生改变,构建出长期强化二 成的新习惯。 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和心理神经免疫学共同构成了逆商。于 是得出了用以提高人类效能的新观点、新的衡量方法和新的工具。

4. 逆商的核心要素:

- COPING(应对):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和行为。

- OWNERSHIP(担当):承担责任,不把困难归咎于外部因素。

- INSIGHT(洞察):从逆境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5. 提高逆商和攀登能力的 LEAD 具:(1L=Listen(倾听自己的逆境反应)

*培养攀登者意识

*发现逆境

*培养对逆境的嗅觉

*敲响警钟

*判定你的反应

E=Explore(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 当你对一件事接受责备却不觉得需要担责的时候,那么你会不会 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呢? 担当力。过分自责和推卸责任不会增强掌控感。接受适当的责备, 决定从自己的行为中吸取教训,并对结果的一部分担起责任的时候, 就能够重拾部分掌控感,并促使自己去采取行动。限定影响范围。

 

第一阶段 

1. 写下你在过去两周遇到的一个逆境:

2. 写下你会对逆境说的话:

3. 填写以下有关你所作出的反应的信息。注意,并非所有反应都包含CORE四个

维度:                                                                  

你的反应是高逆商还是低逆商?(

第二阶:剖析你的 CORE 四维度

C=掌控感 O=担当力 R=影响度 E=持续性

1. 你的反应在哪个维度上的得分高或得分低?

C O R E

2. 你不仅知道自己了解什么,也知道可以控制自己的反应,如果你现在要应对

同样一件事,你会说什么?                                                

3. 新的逆境反应在哪个维度上的得分高或得分低?

C O R E

4. 现在的 CORE 与之前的有什么区别

                                                                     

 

 

A=Analyze(分析证据) 是一个简单的质疑过程,让你可以审视、质疑并最终摆脱自己逆 境反应中的消极部分。

*有什么证据表明我无法掌控?

*有什么证据标明逆境一定会影响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

*有什么证明标明逆境必然会持续过长时间?

D=Do(做点什么) 采取行动是一件有活力、重要且吸引人的事情。采取行动前问自 6 个问题:

*我还需要什么信息?我应如何获取这些信息?

*我如何对这一形势拥有一点点的掌控?

*我应如何限制这一逆境的影响范围?

*我应如何限制当前逆境的持续时间?

*我首先应做什么?

*我应在什么时候做这件事?哪一天?什么时间?

6. 停止灾难化 避免灾难化的技巧。

分心法:帮助立即打断 消极反应,并有可能改变个 体的心理和身体状态。

停止蔓延:一巴掌拍下 并大声喊“停”!

关注一个不相关的事物:拿出一只笔,盯着看 30 秒,试着找出 没注意过的细节,至少找出一个,看看文字、颜色、形状、大小等。

橡皮筋将负面思想弹走:手腕处套上一根橡皮筋。要是觉得自己 老是想着某些不好的事情,就啪地弹自己一下。“每当想法失控的时 候,啪!用这个抽打自己。”“让自己把事情控制住。”

积极的干扰:刻意让自己不去关注眼前的逆境。看电影,去喜剧 俱乐部等。有时候,无聊的电视节目、劲爆的小说或者一个业务爱好 都管用。

通过运动来改变自己的状态:强化体力活动来释放压力,能给身 体和情绪带来无数的好处。 重塑法:正确理解自己伸出的逆境,从而让个体停止灾难化。

你的目标是什么?牢记初心。

渺小化:刻意让自己置身于某个环境中,让周围的事务把自己衬 托得很渺小。

帮助他人:看到别人的不幸时,就能以更加谦卑的视角看待自己 的不幸。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框架,帮助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坚韧和乐观。通过提高逆商,个体可以在逆境中成长,实现自我超越。

理解与感悟: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工具书,很详细地讲述了逆商培养的具体方法,便于我进一步加强对抗逆力的认识和理解,也便于我的实践。

1. 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些沉睡的力量,人们会为之惊叹,却从未想象自己会拥有,这些力量一旦被唤醒并付诸行动,生活就会被彻底改变。——奥里森马登

2. 登顶前不要估量山有多高,登顶后你就知道这山是多么的矮小。

3. 所有逆境确实都是让灵魂成长的机会。——约翰格雷

4. 困难孕育出伟大,艰难困苦是一位严厉的养育者,大力摇晃自己抚育的孩子,从而让他们变得强壮。——威廉卡伦布莱恩特

5. 人为所当为,不论个人得失,也不管有多少困难、危险和压力,这是人类道德的基础。——约翰肯尼迪

6. 个体咨询时可以用的几个问题:

(1)可能是谁或什么事情引发了这件事?

(2)还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情或什么人?

(3)对于这一连串的原因,有多少是你的错?

(4)这件事的结果或后果有哪些?

(5)你要对哪些部分负责?

(6)你说(插入对方的话)。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没有掌控力,表明这件事一定会毁了一切,或是表明这件事一定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7)你可以做些什么来找回掌控力、控制损失、缩短持续时间?

8)你想先从什么事做起?

 

 

 

 

 

 

 

 

 

文献记录表

文献名称

抗逆教室

记录人

徐敏芝

记录时间

2025.2.14

文献内容:

 

《抗逆教室:让学习不再艰难(第2版)》是一本聚焦于通过改善教室环境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和社会情感发展的实践指南。该书基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和特殊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一套以抗逆教室为核心的系统性变革框架,强调通过优化教室生态系统的六大特征(而非单纯改变学生个体)来支持所有学生,尤其是处境不利学生。以下是其核心内容分析:

一、核心理念

1.抗逆教室的定义

抗逆教室是一个支持学生情感、学业和社交成功的生态系统,其核心特征包括:

学习效能: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

行为自控:学生在无监督时表现出的自律性;

自主学习:学生主动设定目标并管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有效的人际关系:师生、同伴、家校之间的支持性互动。

2.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Bronfenbrenner):教室是嵌套在家庭、学校、社区中的子系统,需整体优化。

抗逆力研究(Werner, Rutter):抗逆力源于环境支持(如关爱关系、社区资源),而非个体特质。

社会情感学习(CASEL):安全、支持的教室环境能提升学生参与度和学业表现。

与传统策略的对比

传统模式:针对个体问题提供干预(如心理咨询、特殊教育);

抗逆教室:通过改变教室常规、人际关系和物理环境,预防问题发生,减少对个体干预的依赖。

二、核心内容框架

1. 抗逆教室的六大特征(第2-4章)

1学习效能(第4章)

机制:成功体验信心提升更努力更大成功(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

实践:分层任务设计、及时反馈、集体庆祝进步(如绘制班级成绩图表)。

2行为自控(第4章)

机制:规则内化自主管理减少干扰更多学习时间。

实践:明确常规(如作业记录表)、冲突解决训练(如角色扮演)。

3自主学习(第4章)

机制:目标设定策略选择自我调节内在动机(Deci & 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

实践:学生主导目标设定、差异化任务选择、反思性日志。

4师生关系:通过倾听、高期望、班级会议建立信任(案例:G老师通过民主课堂提升学生归属感)。

5同伴关系:减少冲突、促进合作(案例:通过游戏诊所改善课间休息冲突)。

6家校关系:家校协作(案例:家长参与作业签字、家庭作业追踪表)。

2. 评价策略(第5章)

班级图谱量表:匿名学生自评工具,涵盖六大特征,通过四点量表(从不/有时/经常/几乎总是)量化班级现状。

数据类型:

调查(如耶鲁学校气氛调查);

系统观察(如行为记录、纪律日志);

档案数据(如出勤率、作业完成率)。

分析工具:条形图可视化数据,识别需优先干预的薄弱环节(如“30%学生认为同伴冲突频繁)。

3. 实施框架(第6-8章)

四步团队协商模型(第6章):

评估:收集基线数据(如班级图谱量表);

分析:绘制数据图表,与学生讨论问题根源;

规划:制定干预计划(如调整课间活动规则);

评估与调整:跟踪进展,动态优化。

学生参与(第7章):

班级会议: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如制定足球规则);

数据共享:将评估结果可视化,让学生成为变革伙伴。

干预策略(第8章):

微观策略(如行为伙伴结对);

基于证据的干预(如互惠教学、同伴辅导)。

4. 扩展与整合(第9-10章)

外部影响评估(第9章):追踪抗逆教室对学生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的长远影响。

融入学校系统(第10章):将抗逆策略与现有心理健康服务、反应干预(RTI)结合,形成全校性支持网络。

、创新点与贡献

1.理论整合

跨学科融合:抗逆力研究、特殊教育、社会情感学习(SEL)、系统变革理论。

操作化定义:将抽象概念(如支持性关系)转化为可测量的行为指标(如教师每周赞扬学生3)。

2.实践导向

简洁性:20分钟完成的班级图谱量表替代复杂评估。

实证基础:策略均来自循证研究(如班级会议减少冲突、目标设定提升效能)。

文化适应性:考虑种族、语言差异(如拉丁裔学生需高期望和个性化沟通)。

3.系统变革视角

生态优先:强调教室环境与家庭、学校的协同(如家长参与作业监督)。

预防性干预:通过优化环境减少高风险学生需求,降低对个体干预的依赖。

理解与感悟:

抗逆学生是指那些尽管面临巨大困难仍然取得成功的学生。抗逆教室是指所有孩子在情感、学业和社交方面都能取得成功的地方。

抗逆教室的六大特征:

1. 学习效能。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和在教室取得成功的信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设定并努力实现自我选择的学习目标。

3. 行为自控。学生在鲜有成人监督的情况下,行为得当,适应良好。

4. 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保持关怀和真诚的关系。

5. 同伴关系。学生与同学之间保持着持续的、有益的友谊。

6. 家校关系。家庭了解并督促学生课堂上的学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抗逆教室》探讨了教育者如何通过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逆境应对能力。通过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自主学习和行为自控,并加强和优化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家校关系。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反应也会不同,书中强调了在教育实践中考虑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在逆境中,情感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家长和同伴如何通过提供情感支持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通过真实案例的分享,书中展示了不同背景下的学生如何通过教育干预来克服逆境,这些案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教育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抗逆教室》呼吁教育界重新思考教育模式,以更好地准备学生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逆境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文献记录表

文献名称

家庭中的正面管教

记录人

徐敏芝

记录时间

20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