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
——读《教育原来如此美好》有感
细细品读《教育原来如此美好》一书,从平淡质朴的字里行间中我能感受到书的美好,作者的美好,教育的美好。本书作者是包祥,人称“端然先生”,是“端然教育”的创始人。所谓“端然教育”,即一种“端正的、本然的”教育。秉承着这种思想理念,作者不断探索教育的真谛,回归教育的本质。本书记录的就是作者多年来做老师、当班主任、做校长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的所悟、所思、所得。
本书一共包四部分内容:一是教育要自然化——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做好教育;二是教育要书香化——校园是师生读书的地方;三是教育要人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四是教育要国际化——兼容并包教育的路会更宽阔。
书中,作者曾多次提及“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诗意的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呀,对于父母来说“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同样,在我内心深处,我也深知自己的角色,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弥足珍贵,而我们的职责便是遵循规律,保护他们的成长资源,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自然生长,这才是教育的初衷。
一、顺应自然
在这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年代,在这飞速发展、竞争残酷、追求快节奏的时代,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众多家长浮躁。不到三岁的孩子居然也被家长送进了各种培训班。然而,书中作者却提出,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自然规律的,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先生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因遗传、环境、家庭等方面的差异,“开花”时间肯定会不同。植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开花,也不可能经过同样的时间便成熟,有早有晚,有长有短,更何况是人,是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常常会思考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衡量的标准在哪?我的标准就是: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这样的老师身边我放心。所以所谓的尺度真是要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尺度就是少一分不够,多一分又过了。同样一个要求,放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可能这个孩子他努力了已经有了突破值得表扬和肯定,另一个孩子并没有积极投入,还需要鼓励支持;这个孩子态度战胜了一切,那个孩子方法出现了问题;这个孩子止步于这个程度的要求,那么孩子还能接受更高的挑战。
因此,我们要沉住气,耐心等待,不要看到别的“花”怒放了,剩下的那棵还没有动静就着急。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耐心地遵循孩子们的成长节律,顺应自然,等待他们“一触即发”。
二、当好观众
时下,有人把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理解为当“导演”,但本书作者却不敢苟同。教师与其去当一个好的“导演”,不如去当孩子的“观众”。当观众,自然要当“好”观众。教师把自己作为观众,将孩子当作演员,认真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观察孩子们做什么,倾听孩子们说什么,揣摩他们思想深处在想什么,明白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能使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孩子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只有让孩子们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充分自由的表现自我,才能透视日常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通过细心观察,当孩子们有需要的时候,教师便能给予关爱与启迪,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充分自由发展。教育孩子就像放风筝,让孩子飞翔,我们手中的线不是为了拴住他们的思想,导演他们的人生,是在欣赏其翩翩起舞的同时为其把握大方向,让他们不至于在人生舞台上迷路。
三、赏识评价
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体、心理素质、认知水平、性格等都存在个体差异,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有其独特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经验,没有天生的“优等生”和“问题生”。作为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学会用不同的钥匙开各种锁。在班里总会有这样那样顽皮的孩子,我们并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而是要学着“忽视”他们的顽皮,有时教师太“重视”,反而会适得其反。渐渐地我们发现,教师的“忽视”,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断强化他的其他优点,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孩子,你也会觉得孩子并没有像刚开始那样顽皮,渐渐的发现原来那个顽皮的他,也是有许多优点的。只有鼓励,没有挑剔;只有关爱,没有嫌弃。在一定程度内允许孩子有过失,接受孩子的忏悔,用心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支持孩子的正确选择和决定,只需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转变”!
要看到教育的美好,首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在我的理解就是要多角度去看待孩子。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个课堂,一次任务,常常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而应该首先肯定孩子是一个独立又特别的存在,每个孩子有不同的个性特质,这件事做不好,衡量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更不能成为评价一个孩子的诊断书。应该多肯定孩子进步的过程。作为幼师,更多的还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所以更应该对孩子有全面的了解,因材施教,试着多等待,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发展轨迹上稳步前行。作为年轻的老师,刚工作时满怀热情,工作中也会有现实超出想象的无奈,当多年后成为了老教师也会有职业的倦怠,只有永远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主观地爱孩子,客观地教孩子,才能在教育之路上找到一个平衡。
作为老师,作为母亲,我希望孩子能摆脱社会的枷锁,学的快乐,活的自在。但是别人会说:“到了小学以后,没有好的成绩,孩子怎么快乐?”这就是现实存在的矛盾。当进入小学以后,我们家长可以不重视最后的分数,可是当每次考试结束,周围的人事都在为了那个数字在讨论,在纠结的时候,我和我的孩子是否也能安然的自处事外,无数次对自己说:我可以!那我的孩子呢?我们希望得到的是全新的教育改革,让我们的孩子有生存的意识,有快乐、积极的意识。学习重要吗?当然,我也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定的技能,跟别人交流的时候有各种沟通的方式以及谈资。我希望学习给她带来的是竞争的快乐,获得的快乐,我希望我能给予孩子的是不会因为思想的放松而变成习惯的懒散。
问我怎么教育孩子?我也只是第一次做母亲,尽管经常学习先进的理念,学习育儿的书籍,可是毕竟每个孩子的个体发展不同,我希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习惯、社会习惯。在我们看来,习惯比技能更重要。我也相信有了好的习惯,即使那个分数不高,但是会帮助孩子走的更远。不过在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如此巨大的现实社会,回家再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我们来说需要坚持的勇气,需要不懈的努力。
品读《教育原来如此美好》,收获颇多,书中的教育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每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爱护,无论他们优秀与否,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只要我们用心去看,用耳倾听,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