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儿童早期游戏规划》 2025-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人:江阴市迎阳路幼儿园 蒋高燕

推荐书目:《儿童早期游戏规划》

作者:[英]彭尼·塔索尼(Penny Tassoni)和[英]卡林·哈克(Karen Hucker)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2-01

著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游戏是在儿童阶段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说到做游戏相信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参加。并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说幼儿园所开展的活动本质上应该具有游戏的性质。而游戏这个概念,似乎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提起它谁都知道,但游戏究竟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对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这样几种误区:

1.给任何活动都冠以游戏的名称。

如果把“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解为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那就可能导致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以几个游戏名称来安排活动,而这些游戏活动之间可能都是没有什么本质联系的,它们是孤立的、分割的。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它仅仅是形式上给予了关注。

2.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错误理解有可能使各种活动都一味地去追求游戏的外在形式,追求热闹的场面,幼儿也许是感觉在玩,但活动目标的完成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仅仅追求游戏的外在形式,而不从活动内容本身去考虑其游戏性,所得到的结果也许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样,幼儿园教育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3.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什么时间段的活动都是以自由游戏活动为主。难免有老师会质疑这样的问题:难道连幼儿上厕所、吃饭、睡觉也要以游戏来进行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幼儿园可能就是一个绝对自由的地方,先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了起码的规则。

那么,如何能深入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呢?通过这次读书学习,我将聚焦两点,为大家解读一些关于游戏的设计与指导。

1.游戏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首先,儿童的游戏绝对不是不需要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里面介绍了一个观察实验,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为每组准备了同样的呼啦圈,一组幼儿自由玩耍,只见孩子们拿到圈后随便滚两次,跳两下几分钟后就变得无精打采了。而另一组设置了游戏规则:拯救小动物,需要依靠各种跳法跳圈来解救箩筐里的小动物。第二组孩子积极性很高,互相比拼,挑战比赛,遵守规则。事实证明有了规则的游戏反而让孩子们增添了更多具有挑战自我的那种快乐。

并且,在游戏中教师是不是需要指导呢?那答案是必然的,幼儿游戏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非常重要,而如何有效的指导幼儿游戏,那就要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了。例如,在一次拼图游戏中,钧钧小朋友兴致勃勃的要拼一个机器人,他发现自己需要一个梯形做帽子。而正好此时已经没有梯形了?钧钧说:“老师能不能再给我找个梯形?”我看了看他,蹲下身笑着对他说:“梯形没有了,那你看这现有的图形宝宝能不能拼一个梯形呢?” 他恍然大悟,几分钟后我发现他已经用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拼成的一个梯形帽子。由此可证,教师需要引导儿童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磨合中,学会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

2.游戏的评价技巧

研究证明,游戏的评价在学前儿童教育实施工作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为检验、评价教师指导组织游戏的能力和效果、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它能够推动学前教育中游戏的科学实施和开展。只有在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及游戏发展的特点和水平的情况下,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才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那么,到底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

在以往老师组织游戏评价,常常是以老师为主的游戏评价,是将幼儿强行的拉入老师的思维中来,通过对游戏目标的把握、对游戏过程的指导,去抓住符合教育目标的游戏内容或突发事件来展开游戏评价。而这些可能是孩子对游戏兴趣之外的东西了。实际上老师也知道: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游戏评价的内容也可以交给幼儿来完成。但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评价中,老师常常会因为缺乏方法在评价中遭遇瓶颈:孩子在评价时往往会分享快乐和经验,一般总是围绕玩了什么,怎么玩的,有什么高兴或成功的事,解决了什么矛盾等问题来展开。久而久之,这种游戏评价也会失去魅力,幼儿也会对这样的游戏评价漫不经心,评价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通过学习,也针对我们班正在推进的角色游戏,我总结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角色游戏的评价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1)开门见山型: 在游戏后的讲评中直接点题。当老师在游戏中发现了有价值的内容时,在游戏中先和幼儿产生互动,以游戏者的身份丰富该游戏中幼儿的经验,这样在介绍时幼儿就会显得不紧张,也会乐意分享介绍。然后在点评时直接点题,采用“渲染”的方式开头,比如,我们最近对超市进行了改造,那我们就可以问:“今天呀,超市和平时不一样了,你们看,超市多了些什么呢?”从而引起幼儿的关注并想去聆听不一样的地方。

2)情感宣泄型: 让孩子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引发经验交流。当大家都热衷于自己的游戏情节时,可以用:“今天你有什么事想告诉大家呀?”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幼儿进行游戏的回忆,不管是开心事和不开心的事情,在聆听幼儿的介绍中,及时捕捉到“闪光点”,通过和孩子的互动,让幼儿发现问题,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果。

3)经验回放型: 让孩子回忆平时的生活经验,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在讨论某一个游戏情节时,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回顾,引起幼儿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让幼儿自主意识到某一游戏该如何正确进行。例如:针对娃娃家爸爸妈妈服务不周的情形,在点评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有客人来家里吃饭就是让客人站着的吗?”针对超市收银员都在整理货架的情况,点评时可以说:“你们平时去超市买东西,所有收银员都在整理东西吗?”在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乐于说、急于说,在诉说中进行自主创设。

4)及时干预型: 在游戏的过程中,直接用语言引导幼儿的游戏。当发现孩子游戏中的问题时,老师直接用语言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看到超市的物品未放整齐时,老师可以说:“今天的超市怎么这样乱呀?”帮助幼儿回忆参观超市的情景,将已有的经验运用到游戏中。又如:当爸爸妈妈在走廊随意奔跑时,老师会问: “爸爸妈妈,你在忙什么呀?”通过询问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行为,回归游戏的思维。

5)情境再现法: 对幼儿的游戏情境再现,共同总结经验。让孩子对于游戏的情节进行再表演,可以通过录像的方式,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视觉感知中,自己去欣赏同伴的模仿过程,自己做出判断,通过相互的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积累游戏的经验,从而增强对游戏的兴趣。

不同的评价方法,帮助老师以合适的身份评价游戏,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关注幼儿的游戏,倾听孩子的需求,这样就让孩子获得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推动游戏发展的进程,孩子可以更多地满足自己游戏的需要,玩得更快乐。当老师改变了评价的主体,让孩子投入到评价中来时,让他们成为游戏的主人,此时的角色游戏才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孩子也就是在这样的快乐游戏中前进着,同时推动着游戏发展的进程。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段话来总结我的感想: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要让幼儿对游戏活动能自主选择、支配,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自主性,这便是我们一直追求也正在进行的事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