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力的师幼互动》有感
——江阴市实验幼儿园 吴煜
翻开《有力的师幼互动》时,我正处于幼儿教育实践的困惑期:明明每天花大量时间陪伴孩子,却总觉得与他们的距离隔着一层;精心设计的活动,孩子的参与热情却不高。而这本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师幼互动中被忽略的细节,也让我对 “互动” 二字有了全新的认知 —— 真正有力的师幼互动,不是简单的对话或陪伴,而是以幼儿为中心,用专业的观察、共情的回应和智慧的引导,为孩子搭建成长的阶梯。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对 “观察先行” 理念的深度诠释。作者强调,有力的互动始于 “看见” 孩子 —— 不是看见他们的行为表面,而是读懂行为背后的需求、兴趣与思考。此前,我总习惯用成人的视角判断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反复把积木推倒,会下意识制止 “别捣乱”;看到孩子独自坐在角落,会急于 “引导” 他加入集体。但书中的案例让我恍然大悟:推倒积木的孩子,可能在探索 “力与平衡” 的奥秘;独自静坐的孩子,或许在观察同伴的游戏,寻找合适的融入时机。当我试着放下预设,用 “观察者” 的身份耐心等待,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碎语都藏着成长的信号 —— 这才是互动的起点:尊重孩子的节奏,理解他们的 “语言”。
而 “回应的艺术”,则让我学会了从 “管理者” 转变为 “合作者”。书中提出的 “开放式回应”“追随式引导” 等策略,彻底改变了我的沟通方式。以往孩子向我分享 “老师,我画了一只会飞的鱼”,我常随口回应 “真好看”,却忽略了孩子背后的想象与表达欲。现在,我会试着追问 “这只飞鱼要去哪里呀?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飞鱼的故事。我才明白,有力的回应不是简单的赞美,而是用提问、倾听和共情,为孩子搭建表达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被看见。这种被尊重的感觉,正是孩子建立自信、主动探索的动力源泉。
此外,书中对 “互动中的留白” 的解读,也让我颠覆了以往的教育观念。我曾认为,师幼互动就是教师全程引导、时刻参与,生怕孩子 “浪费时间”。但书中的案例告诉我们:适当的留白,让孩子有机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反而能让互动更有深度。比如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尝试用积木搭建城堡却屡次倒塌,以往我会立刻上前指导 “应该这样搭”,而现在我会站在一旁观察,等待孩子主动求助。有一次,孩子尝试了多种方法后,终于找到稳定的搭建方式,他兴奋地跑过来告诉我 “老师,我成功了!” 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比任何引导都更有意义。原来,教师的 “退一步”,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给孩子留出自主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在试错中学会思考、在探索中获得成就感。
读完《有力的师幼互动》,我深刻意识到:师幼互动不是一门 “技术”,而是一种 “用心” 的教育态度。它要求我们放下成人的傲慢,真正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它要求我们摒弃功利的教育目的,重视每一次互动中的情感连接;它更要求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学习,用专业的素养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带着书中的智慧,用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用爱回应每一次表达,用尊重守护每一份探索 —— 因为我知道,每一次有力的师幼互动,都是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成长的种子,而这些种子,终将在未来绽放出最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