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解析与案例》有感
朱红娟
翻开《<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解析与案例》,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书中对托育机构“一日流程安排”的深度解析。作为一名托班教师,我常常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在托班的一日生活既“有序”,又充满“成长的温度”?这本书以科学的视角和鲜活的案例,为我解开了疑惑,也让我对“托班教师的保教实践”有了更本质的认识。
一、 一日流程契合幼儿成长
书中强调,托育机构的一日流程“不是时间的机械切割”,而是基于0-3岁婴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构建的“成长节拍”。从“晨间入园”的“情感联结”,到“生活活动”(进餐、午睡、如厕)的“能力滋养”,再到“教育活动、户外活动”的“探索拓展”,每个环节都在精准呼应幼儿的成长需求。比如“晨间入园”,以往我只将其视为“接送环节”,但书中指出:这是观察幼儿情绪状态、身体状况的“关键窗口”,也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刻”。当我尝试蹲下身,用温柔的眼神和专属问候迎接每个孩子时,那些入园焦虑的孩子,渐渐愿意主动牵起我的手——原来,流程的“开头”里,藏着“情感保育”的密码。再如“生活活动”,进餐不再是单纯的“喂饭”,而是渗透着“自主进食能力培养”“饮食习惯建立”“社会交往启蒙”的教育契机:鼓励孩子自己拿勺子、介绍“今天的胡萝卜像不像小雨伞”、引导同伴分享“好吃的秘密”……托班幼儿的成长,本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却严格遵循成长规律的流程里。更重要的是,流程并非“铁板一块”。书中案例提醒我:托班教师要做“弹性的守护者”。当发现某个孩子对搭建游戏格外专注时,适当延长区域活动时间;当有孩子因身体不适需要更多安抚时,在午睡环节给予特殊陪伴……让“规律性”与“适应性”共生,才能让流程真正服务于每个幼儿的成长节奏。
二、 一日流程融合保教一体
托育的核心是 “保”与“教”的深度融合,而一日流程正是这种融合的“实践场”。书中对各环节“保教一体”的解析,彻底打破了我“保育是照顾生活,教育是专门上课”的刻板认知。以户外活动为例,“保”的层面,教师要排查场地安全、关注幼儿运动量与身体反应;“教”的层面,却能引导幼儿观察“树叶为什么会飘下来”“和小伙伴怎么合作推小车”。 再如餐点时间,“保育”上要保障幼儿吃得安全、适量;“教育”上,却能通过“介绍食材颜色”“鼓励自主拿餐盘”,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书中有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教师在午睡环节,为入睡困难的孩子轻声讲述“云朵枕头”的故事,既满足了“保”的“让孩子休息好”,又通过故事实现了“教”的“语言感知”与“情感安抚”。这让我明白:托班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可以在“保”的基础上自然延伸出“教”的价值,让幼儿在生活的涓流中悄然成长。
合上书页,我对“托班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们不是一日流程的“执行者”,而是幼儿成长的“陪伴者”与“支持者”。科学的一日流程是框架,而教师的爱心、专业智慧,是让这个框架充满生命力的灵魂。未来,我会带着书中的启发,更用心地打磨一日流程中的每个环节,让托班的一日生活,真正成为编织幼儿成长摇篮的温暖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