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科论文推荐3】钱军伟:表现性评价赋能单元整体教学 2025-09-22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文章推荐 资源年级:三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表现性评价赋能单元整体教学



表现性评价赋能单元整体教学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

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钱军伟

 

表现性评价是最适合素养评价的方式之一。它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与真实问题解决,弥补了传统纸笔测试的不足;引领学生经历分析、发现、构想、抉择、归纳、评价、创造等思维过程,指向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用描述性反馈助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持续地改进学习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单元整体教学的本质是运用系统思维,整合学习内容、方法和评价,藉由结构化、进阶式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建构有组织的学习经验,实现知识的深度联结和能力的综合培育。可见,表现性评价与单元整体教学在目标、任务等方面高度契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一、关联设计单元表现性评价表

为充分发挥表现性评价的导航功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应先设计单元表现性评价表,以评助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评价维度、评价指标和具体水平的规划和描述尤为关键。设计时,应纵向贯通,这个单元对应的学段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等心中要有数;还须横向关联,本单元的相关学习要求应了然于胸。

1.对标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的实质是整合情境、学习内容与素养要求,总体刻画课程阶段性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它为表现性评价提供了较为具体明确的表现标准。因此,在设计、运用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中,必须仔细研读、分析和推断相应学段的要求、相应任务群的旨归、相应学业质量的描述,解析共同点,审辩不同点,从而进行合理筛选、精准锚定。

2.梳理单元学习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表现性评价的上位目标,自上而下的统摄,促使素养目标纵向贯通。而单元学习要求则是学与教的具体目标,它关联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单元语文要素和教材特定诉求,这些因素彼此观照,促使素养目标横向融通。在整体把握学业质量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单元学习要求,有助于表现性评价精准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进程,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到哪里去,离那里还有多远,以及如何到达那里。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我们锚准了阅读、观察和习作三个评价维度。这三个维度与本单元阅读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素“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紧密关联。其中,阅读主要指向理解和掌握,观察主要指向细致和连续,习作主要指向应用和创造。同时,对相应维度和指标进行了具体的水平描述。这六大核心指标和九条水平描述,我们一方面参考了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和彼格斯SOLO分类理论,一方面提取并统整了中年段学段要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以及学业质量标准中的关键词和相关描述,尽量让单元学习过程可观察、可监测,有效支撑学与教的改进。(见表1)

1:统编教材三上第五单元表现性评价表

 

 二、用心筹划表现性任务连续体

表现性评价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价标准对学生完成复杂性任务的表现或作品作出科学判断,为师生提供可视的、持续的、经过证实的描述性证据,进而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或方法,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获得增值式生长。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复杂性任务,“似乎位于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1]。因为,连续的、进阶的任务更能发挥表现性评价的调适功能。

1.创设真实性情境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未来可以成功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既然目的指向的是“为了真实情境”,那么表现性任务就应该“根植于真实性情境”,实现知识、情境和学习者经验的相互作用,看得到、测得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真实性情境可以“一境到底”,也可以“以一带几”,从而助力学生合理调用知识、方法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真实性问题。

2.设置挑战性任务

有了真实性情境,还须系列表现性、挑战性任务的加持,且指向多个知识、技能和概念的灵活调度,帮助学生经历完整的、进阶的学科实践,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发展对学习意图的深度理解”。[2]相对于学程较长的单元学习,任务最好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从基础型任务到发展型任务,再到拓展型任务,映射并服务学生的现实生活,激活并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任务的持续完成中达成深度学习与素养目标。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为例,我们基于细致、连续两大核心指标,细化成了会观察、善观察和爱观察三个目标,犹如草蛇灰线伏脉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创设了做美的发现者、做问题解决者和做积极生活者三个真实性情境,设置了“观察身边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关注事物或场景的变化进行多次、连续的观察”“自主记录观察所得,乐于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三个彼此勾连、渐次递升的表现性任务。每个任务均给出了相应的水平标准。(见表2)并将此“观察”表现性评价嵌入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及时调适表现性任务的完成。

2:统编教材三上第五单元“观察”表现性评价表


表现性评价依托可视化、具体化的评价标准,观测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关键表现或典型作品,分阶段、多途径收集相关证据,并对其进行梳理、分析、推断、检验,确证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涵育。(见图1)

 

  

1:表现性评价确证单元学习目标达成示意图

三、以评价确证单元学习目标达成

1.对表现或作品进行持续观察

素养目标的复杂性导致评价呈现连续体的形态。正如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言,评价要从“快照”隐喻转为“剪贴簿”,“有效的评估不是一张快照,更像是收集了纪念品和图片的剪贴簿”。[3]表现性评价更是连续体的评价,需要对学生的关键表现和典型作品进行持续观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意义和价值——“为了推进学习而进行评价”“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而进行评价”。[4]

2.让表现或作品标准尽量可视

评价的宗旨是能在接近于真实条件的情境任务中摒除偏差和扭曲,引出预期的学习的足够证据。表现性评价,既强调学生的关键表现或典型作品与学习目标一一对应,又追求表现标准的可见、可测,进而藉由学生的表现或作品作出科学判断,“为了评定学习水平而进行评价”,[5]了解其真实水平,进一步改善学与教的行为。总之,表现标准越具体、可测,学生的学习动力越大,因为学生可以从目标、任务、情境中找到与自身的相关性,看得到每天学习的现实意义。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为例,我们针对本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围绕习作要素“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设计了“观察细致”“感受真切”“语言鲜活”三个层递式的评价维度,细致的观察是感受真切、语言鲜活的源头活水,也是发人所未发、抒人所未感、写人所未言的不竭动力。拟定了6条表现标准,标准中有清晰、可观测的习作标准,也有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引领学生习得观察、想象、表达的方法,助推表现性评价的功能最优化,价值最大化,以持续的、可视的评价确证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习作素养的不断跃升。

3:统编教材三上第五单元“习作”表现性评价表

 

        表现性评价是基于观察和判断的评价。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依托“看得见”“测得出”的表现标准,收集整个教学事件中的“证据链”,进行分析、比对、评判、证明……继而优化学生的认知策略和学科实践,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实现知识、能力和概念等的高通路迁移,达成以评促学、以评育人之旨归。

        参考文献:

[1][2]特蕾西 K.希尔.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促进学生学习与评估[M.杜丹丹,杭秀,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12,95.

[3]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71.

[4][5]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208.

 

[简评]

表现性评价是基于证据的评价,被誉为最真实的评价。在赋能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藉由看得见、测得出的表现标准,形成指向学生真实水平的“证据集”,促进评价双方进行自我调适、总结、反思和改进,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走向素养化、综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