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观念视角下单元与单篇的辩证和呼应
季勇
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无锡市言语实践型语文教学工作室,江苏无锡 214400
张华教授认为:学科观念,即特定学科事实或主题所体现的可迁移的学科理解或思想,是以学科专家为主体所创造的理解和探究世界的心智结构或图式。[1]梁昌辉老师的“言语实践型”语文教学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科观念的三重价值意义:1.形成儿童语文认知的底层逻辑;2.成为儿童审视语文生活意义的基本视角;3.实现儿童言语品质的自然生长、自觉生长与自由生长。[2]
学科观念具有对语文学科核心思想、方法及本质的整体理解与价值认同,它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航标。从学科观念的视角去审视单元和单篇教学,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处理好单篇精读与单元整合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与深度呼应,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单元与单篇的历史追溯和展望
1.国内文选型教科书中单元的形成。
我国文选型教科书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一千多年前南朝梁国萧统编撰《昭明文选》,形成语文教科书的雏形以后,历代编撰的用于语文学习的教科书,延续了文选型教科书编撰的传统,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清朝末年,创办现代学校,开设国文课,当时的国文教科书都是文选型教科书,但没有明显的单元意识。1913年的《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1926年的《新撰国文教科书》均为文选式教科书,没有编排单元或课后习题。1927—1938年发行的教科书,以有代表性的《开明国语课本》《小学国语读本》《复兴国语教科书》等为例,编排体例既有文选型,也有单元型,并且多是两者结合,为单元主题下的“课文+练习”编排体系奠定基础。
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科书基本由课文、语文读写训练点、思考练习题三部分组成,单元型教科书成型。21世纪,各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均是单元人文主题的文选型教科书。2017年,语文统编教材开始使用,双线组元的单元型教科书开始使用。[3]
纵览语文教科书中单元形成的历程,就可以发现单元的形成和教育发展提升的过程几乎是同步的,随着教育的发展,单元教学必将为学科观念的落地提供更大的助力。
2.国外文选型教科书中单元的设置。
考察可以发现,国外的文选型教科书也基本呈现单元编写的特点,俄罗斯的文学课本每一册都是按照文章的思想内容来组织单元的。美国各州的阅读教材也基本属于单元主题的文选型教科书。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国语》。每一册都有5个单元组成。[4]
3.未来教科书中单元设计的展望。
从单元的形成,以及国内外教科书的编撰方式可见,文选型教科书的单元组元是语文教科书的基本形式。当然各阶段和各国对于单元承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基于学科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将进一步得到推广落实。
现行统编教材的单元呈现如下特点: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结合,阅读和表达的结合,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单篇到单元到整本书的结合,这也代表了今后一阶段语文教科书单元设计的发展方向,而这样的多元结合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建立学科观念,从而促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单元与单篇的辩证和呼应
单元与单篇的关系似乎不难阐释,单篇集成形成了单元,单元统摄着若干的课文,这就好像橘子中包含若干的橘瓣,似乎独立,但是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单元和单篇承载某一主题或者要素的教学任务,但是具体的分工又有所不同,单元任务更宏观一些,单篇目标则更具体。
1.单元:学科观念生长的苍穹。
从现行教科书的编排和教学基本样态看,单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以一定的主题或内容为主线,以多篇课文的有机集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和教学体系。单元,作为教材组织的逻辑单位,超越单篇的局限,为学科观念的迁移、关联与结构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⑴单元建构学科观念的联结网络
现行统编教材的单元,围绕特定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组织课文。比如:五上第六单元“舐犊情深”安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习作《我想对你说》,围绕“父母之爱”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感受父母之爱,思辨爱的力量,体悟自己的父母之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建构学科观念:父母之爱是一堆场景和细节,但影响深远。在单篇课文的教学推进中,帮助学生联结阅读与表达,联结学习和生活,从单点走向结构化、网络化,实现学科观念的深度统整。
⑵单元搭建能力迁移的实践平台
语文能力的提升需要持续的言语实践才能实现,从阅读到表达,从知识到能力,从知道了解到实践运用,都需要在单元中建构情境任务,促进持续进步。比如三上第五单元“留心观察”安排了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和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细致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写出来。教学中,可以设置“我是校园观察员”这个真实任务,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校园的花草鸟虫,发现美,表达美,将单篇习得的“程序性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智慧”。
⑶单元体现认知结构的层级跃升
单元集成了同一主题但不同类型的单篇课文,通过学习能让学生在不同文本的学习中,就某一知识和能力不断进行实践提升,从而螺旋进步。三下第四单元“借助关键句概括”,安排了课文《花钟》《蜜蜂》《小虾》,学生在课文学习的不断实践中,不但知道了关键句的位置有所不同,而且学习了直接找关键句概括,以及借助关键句合并修改概括,对“概括”这一语文要素的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现了层级跃升。
2.单篇:学科观念扎根的沃土。
单篇课文是承载语言要素、思想情感和文化意蕴的核心载体,是语文学科观念得以具体化、情境化落地的“细胞单元”。单篇教学是单元教学的基础,基于对单元整体的深入解读和分析,通过每篇课文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言语表达,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科观念。
⑴单篇教学是语言运用的场域
语言运用需要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了解掌握运用规律,积累言语经验,从而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5]而唯有在单篇的精细品读中,学生才能触摸语言的温度,积累丰富的语感,建构个性化的言语经验,这是学科观念中“言语品质”生根生长的基础。例如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独特的言语表达,展现世界的奇妙,然后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事物,迁移表达方法,自主描写自己眼中的奇妙。在不断的朗读、思考、想象和表达实践中,学生的言语品质获得提升。
⑵单篇教学是思维发展的依托
人物的思维过程总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生的,脱离文本,思维就无从谈起。单篇文本提供完整的思维训练的情境,教师只要顺着环境、事件,聚焦人物的言行心理,就能让思维过程清晰显现。例如教学《跳水》,要推想船长为什么让儿子跳水,就需要分析文本中相关条件:孩子在高处横木上,转身困难,原路返回基本不可能;海面现在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跳水是最佳选择。文本内部的情节推进、人物塑造、观点论证,都是训练学生理解、分析、推理、评价等思维能力的天然阶梯。
⑶单篇教学是文化传承的触点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和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质兼美的单篇选文是文化因子的直接呈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不仅介绍了世界名画,更是古代中国繁华的缩影;《黄继光》的英雄壮举,震撼人心。《太空生活趣事多》展现了国家科技发展的成就,让人欢欣鼓舞。单篇教学,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学生得以与文本蕴含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产生共鸣,实现文化认同与传承。
3.辩证统一:单篇与单元在学科观念视角下的交响。
单篇和单元并非割裂的二元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学科观念则是其融合共生的灵魂纽带。学科观念统整下的单元教学更聚焦,而单篇教学的方向也更明确,单元教学和单篇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⑴整体和个性的统一
单元教学注重学科观念下的整体性,而单篇教学则要关注这一篇的个性化。单篇是单元的基石, 没有对单篇的扎实品读,单元整合将成为无源之水,流于形式;单元是单篇的统摄,离开单元的整体规划和目标引领,单篇教学很容易碎片化、浅薄化。学科观念统整下的单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开展言语实践,培养阅读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单元教学提供素材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观念。
⑵深耕与统整的统一
基于学科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应该形成“单篇深耕(聚焦核心观念)——单元关联(比较、整合、结构化)——新情境迁移应用(践行观念)”的螺旋上升循环。单元统整明确方向,并且合理设置每一个单篇的教学任务,力求呈现阶梯式进展,单篇教学落实教学任务,呼应单元主题,落实学科观念下的言语实践,引导学生建构和运用语言,分析和发展思维,理解和认同文化,涵养和提升审美。
⑶约束与自由的统一
单元是单篇的集成,单篇受单元约束,但这不是机械的捆绑和绝对的固定。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特点以及具体学情等,依据单元学科观念,灵活调整单篇与单元整合的权重和方式,比如四上第六单元“童年生活”,这也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约定该组课文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但基于学情的不同,如果已经有一定的批注基础,则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体会单篇文本中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如果学生基础较弱,或是学习的效果不够,那么可以增加或拓展学习批注阅读的内容以及时间,以求更好地达成要素,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学科观念视角下,单篇教学与单元整合是不可或缺的双翼。单篇是经线,深耕语言土壤;单元是纬线,拓展认知疆域。深刻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实现深度呼应与有机融合,在单元的统整引领与单篇的精耕细作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华.论学科核心素养——兼论信息时代的学科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1):58.
[2] 梁昌辉.建构大概念,导航单元整体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2025,(03):35.
[3] [4]陈先云.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9,3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简评]
学科观念作为可迁移的学科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单元教学为学科观念提供结构化空间,通过主题统整实现能力迁移与认知跃升,而单篇教学则是语言实践、思维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根基,二者构成经纬交织的有机整体。教学中要在单元统整下开展单篇精读,实现二者辩证统一与深度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