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育沃土中深耕前行:刘培龙名师工作室三年总结与未来展望
江阴市长寿实验小学 张琦
时光荏苒,加入江阴市刘培龙名师工作室已三年。这段时光是我教学生涯中至为关键的成长期,在名师引领与同仁互助下,我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收获颇丰,也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三年回眸:砥砺奋进结硕果工作室为我提供了高起点、宽视野的发展平台。三年来,在主持人刘培龙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成员的相互砥砺下,我潜心钻研体育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实现了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专业荣誉方面,我先后获得了“江阴市第十一批教学能手”称号和“江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阴市优秀教师志愿者”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工作室集体智慧的结晶,激励着我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在教学研究领域,我聚焦体育学科前沿问题,深入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荣获“江阴市大单元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成果,体现了我对体育教学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思考与实践。而在“无锡市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的获得,则标志着我的教育科研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在团队协作中,工作室定期开展的教研活动、同课异构、专题研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使我不断汲取同行智慧,拓宽教学思路。我们共同观摩课堂、评课议课、课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强大的团队凝聚力。
经验凝练:成长路上的启示回顾三年历程,我深刻体会到几个关键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名师引领是关键。刘培龙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他的指导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针对性,帮助我突破了多个专业发展瓶颈。
团队协作是动力。工作室成员各有所长,相互学习、彼此激励的氛围促进了共同成长。在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教学科研是引擎。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以科研思维审视日常教学,实现了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的过程,极大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和反思能力。
实践创新是路径。体育教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我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注重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未来展望:迈向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我对未来三年专业发展有了明确规划:
深化教学研究。将继续深耕大单元教学研究,探索体育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形成更具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完成一项无锡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发表2-3篇高质量论文。
提升示范能力。作为教学能手,将更加积极地承担公开课、示范课教学任务,参与送教下乡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拓展专业视野。计划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高端培训、考察名校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保持专业发展的前瞻性。
助力团队建设。作为工作室成熟成员,将更多承担指导青年教师的任务,参与工作室运行管理,为团队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探索体教融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研究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体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回首三年,感恩工作室提供的成长平台;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在体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我相信,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必将为江阴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助力更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