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著:《幼儿园师幼互动观察与评价》 2025-09-2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人:江阴市应天幼儿园 陈一诺

【专著简介】

本书是胡碧颖教授深入剖析美国“课堂评估评分系统(CLASS)”,系统介绍并本土化CLASS评估工具的专著。它详细解析了CLASS的十个维度,提供科学的观察评价方法和基于评价结果的具体改进策略,旨在帮助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提升日常师幼互动质量,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推荐理由】

这个暑假,我沉浸在《幼儿园师幼互动观察与评价》一书中,仿佛推开一扇重新认识幼儿教育本质的窗。该书并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阐述,而是借助大量鲜活案例与具体观察工具,对师幼互动这一看似寻常却至关重要的教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令我豁然开朗。合上书本,脑海中回荡的不仅是书中的观点与方法,更是一种审视幼儿教育的新视角——教育真正发生的时刻,往往蕴藏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动瞬间。

一、互动本质的深度剖析:从权威到平等的蜕变

书中对师幼互动本质的探讨引发我深刻思考。师幼互动绝非简单的教与学二元关系,更是一个充满动态情感流动、深度认知碰撞与持续社会性发展的复杂过程。高质量的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向幼儿有效传递知识,更强调在互动中达成双方情感的深度共鸣、思维的积极对话以及精神的真诚相遇。这种互动观深刻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师固有的权威定位,将师幼双方置于一个真正平等、相互尊重的对话平台上。在此关系中,教师角色的内涵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与管理者,而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坚定支持者、智慧引导者与成长旅程中的伙伴。这种角色转变,要求教师不仅要从认知上理解,更要在实践中做到放下成人的身段、以心换心,怀揣真诚与好奇,真正走进幼儿独特而丰富的内在世界,细致入微地理解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与敏感细腻的情感需求,并在每一次互动中回应与共建。这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更是对儿童主体性的深切尊重,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体现。

二、观察工具:实践的明镜与反思的起点

《幼儿园师幼互动观察与评价》一书所提供的多元观察工具与科学评价方法,宛如为我们反思日常教育实践竖起了一面清晰而深刻的明镜。借助书中详实的记录表格、系统的分析框架以及动态的评价指引,我们得以跳出经验局限,全面而系统地审视自身的互动表现:是否在活动中真正为幼儿预留了充足的表达时间与安全的话语空间?能否敏锐捕捉并有效回应他们复杂多变的情感需求与心理信号?又是否根据每位幼儿独特的发展节奏、学习风格与性格特点,灵活调适提问方式、支持策略与反馈语言?书中反复强调,观察行为本身并非最终目的,而是开启教育改进之旅的坚实起点。唯有通过持续、客观且细致入微的观察实录,我们才能穿透习以为常的表象,准确识别互动中的盲点、惯性化的行为模式以及亟待优化的专业不足,进而为精准提升互动质量锚定方向。这种扎根于真实情境观察、循环于反思调整的实践模式,正是推动教师实现持续性专业成长的核心路径与内在动力源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逐步将这些观察工具融入日常互动场景,例如在区域游戏或集体活动中,通过即时记录幼儿的沉默瞬间、非语言信号或突发提问,工具帮助我们捕捉到那些易被忽略的教育契机。例如,当一名内向幼儿反复退缩时,详实的记录表格揭示出互动节奏的紧迫性,促使我们主动放缓步伐,为其创造安全表达的空间;而动态评价指引则引导我们分析情感回应是否真正贴合幼儿的个体需求,从而避免一刀切的反馈模式。这种工具驱动的反思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认知,还催化出具体的行为调整:如基于观察结果优化提问策略,将封闭式问题转化为开放式探索,或根据幼儿的学习风格定制支持语言,使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更重要的是,观察工具搭建起持续改进的循环桥梁——每一次实录后的集体研讨,都能将个人盲点转化为团队洞见,共同识别惯性模式如过度干预或忽略差异,继而锚定专业发展的优先方向。这种由工具赋能的内省过程,不仅强化了教师的教育敏感性,还为幼儿的个性化成长铺就了基石,最终在细微互动中点燃双方共同发展的火种。

三、叩问实践:照亮教育盲区的真实案例

阅读时,我不断叩问过往的教育实践:多少次因忙于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幼儿的互动邀请?多少次用固有框架束缚了幼儿的想象与表达?多少次未能真正倾听言语背后的情感与需求?书中一个个真实案例如明灯般照亮我实践中的盲区。我深切体悟,高质量师幼互动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共情力与灵活的教育机智。这些能力的锤炼非一日之功,需在日常实践中持续反思与打磨。

书中关于“被误解的沉默”的案例尤其令我警醒。它生动再现了一位教师如何将幼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谨慎观察,误读为能力不足或参与度低,进而错失了支持其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时机。这个案例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我曾有过的急于求成:当幼儿未按预期回应时,是否不自觉地施加了压力?是否习惯性地用“快一点”“说出来”催促,而非耐心解读其非言语信号或给予充分的酝酿时间?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观察不仅要捕捉幼儿的“有”,更要理解其“无”——沉默、退缩、游离这些表象之下,往往蕴藏着未被识别的情绪或独特的学习节奏。另一个关于“建构区冲突”的案例则深刻揭示了共情力的深度。它展示了教师如何超越简单的行为制止,通过追溯冲突根源,发现两名幼儿争执的背后是对同一块弧形积木截然不同的想象构思。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处理是否流于表面,是否急于平息事端而用“轮流玩”或“分享”的规则,掩盖了去理解幼儿独特思维视角和内在动机的机会。书中教师那句“能告诉我你们各自想用它搭建什么吗?”的开放式询问,示范了如何将冲突现场转化为珍贵的学习契机,让幼儿感受到想法被重视的尊严。这些案例促使我重新审视日常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动瞬间。我愈发明白,教育机智并非天成的灵感,它源于无数次基于细致观察的尝试与调整:当捕捉到幼儿眼神中的一丝困惑,是选择直接给出答案,还是尝试变换角度提问?当幼儿的探索偏离预设轨道,是生硬拉回,还是敏锐发现其中隐藏的价值并顺势引导?每一次选择,都需要放下“教师权威”的惯性,真正蹲下身子,用开放的心态去捕捉、理解并回应幼儿发出的每一个信号——无论这信号是响亮的言语,还是一个犹豫的手指、一声轻轻的叹息,或是一次看似无目的的重复操作。唯有如此,工具记录下的数据才能真正转化为洞见,反思才能真正触及心灵,专业成长的火种才能在持续叩问与实践中被真正点燃。

四、等待的力量:给予思考空间的震撼启示

书中关于"等待时间"的论述尤为发人深省。这一概念特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当留给幼儿充分思考与组织语言的静默期。然而,研究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教师提问后平均仅给予幼儿0.9秒思考时间便会匆忙介入——或急切地补充解释,或直接转向其他幼儿寻求答案,甚至自行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这种几乎转瞬即逝的节奏,无疑粗暴地剥夺了幼儿进行深度思考、探索内心想法以及尝试表达的权利。真正尊重儿童主体性的互动,其核心在于教师必须学会克制干预的本能,耐心等待,温柔而坚定地为幼儿创造不受催促、能够从容组织语言与思维的内在空间。这个看似简单的0.9秒数字,其背后揭示的习惯性教育行为模式令我深感震撼——它警醒我们,教育的美好与力量往往并非源于宏大的理论或复杂的技巧,而是深深藏匿于这些日常互动中被轻易忽视的细节之中。当我们真正有意识地在每一次提问后放缓节奏,屏息凝神,赋予幼儿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静待花开,我们常常会惊喜甚至惊叹于他们随后展现出的那份远超预期的、充满童趣的丰富想象力与闪烁着个体光芒的独特见解。

五、评价重构:看见每个独特生命的发展潜能

《幼儿园师幼互动观察与评价》一书更深刻地引发我对教育评价的重新思考,促使我审视评价体系的本质缺陷。传统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顾群体忽个体,例如只关注考试成绩或班级整体表现,而忽略幼儿在学习中的探索、互动及情感发展,导致评价流于表面化,无法反映真实成长相比之下,基于师幼互动的评价则聚焦教育过程中的微观细节,如教师如何回应幼儿的问题、鼓励自主探索或记录个体行为变化,从而珍视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与发展潜能,强调观察、记录与分析在日常互动中的重要性

这种评价视角的转换,本质上是对儿童观与教育观的重新定位——每个幼儿都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拥有自身发展节奏与学习方式的独特生命,他们主动构建知识、表达需求,并因个体差异而呈现多元成长路径。教育的使命并非按统一标准塑造儿童,而是为每个生命提供适切其发展的支持与引导,例如通过创设个性化学习环境、调整教学策略或强化师幼情感联结,真正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实践

六、教育真谛:在细微互动中点燃心灵火种

读完此书,我更加坚定了教育信念:教育的真谛不在宏大的理论宣言,而在日复一日的细微互动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全然的倾听、一句及时的肯定,都可能成为点亮幼儿心灵的火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或许无法即刻见证教育行为的全部影响,却每天都在无数互动瞬间中,参与塑造幼儿对自我、他人与世界的认知与态度。这种影响,深远而绵长。

暑假的阅读时光虽短,《幼儿园师幼互动观察与评价》赋予我的思考与启示将长久滋养教育实践。新学期将至,我期待将书中理念融入实际工作,在与幼儿的每一次互动中真正看见他们的需求,支持他们的成长。我深信,当我们学会观察、理解并珍视每个互动瞬间时,教育的美好终将在这些平凡时刻悄然绽放。



附件:

    • 阅读(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