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江阴市花园中心幼儿园 史玲怡
【专著简介】
本书是由王微丽、霍力岩主编,总主编为林咏贤、霍力岩,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属于“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方案丛书”。
【推荐理由】
以 “支架” 为翼,托举儿童主动学习的天空
翻开《支架儿童的主动学习 —— 经历 经验 经典》,王微丽、霍力岩主编的文字,似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全新认知之门。书中围绕 “支架” 理念,从经历、经验、经典维度,剖析如何助力儿童自主探索,为教师照亮实践之路,读来收获诸多深刻感悟。
一、“经历”:支架搭建的基石,让学习真实发生
书中强调,儿童的主动学习,始于真实可感的 “经历”。这里的经历,不是成人预设的 “教学场景”,而是儿童用身体、心灵与世界对话的过程。比如,在自然探索活动里,儿童弯腰观察蚂蚁搬家,用放大镜捕捉细微动作,用树枝模拟蚁路 —— 这一系列经历,是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的基石。教师的 “支架”,应是为这些经历创造条件:提供安全的户外空间、多样的观察工具,甚至只是默默陪伴,不打断他们专注的探索。教师做的,是在旁观察,适时给予帮助,或是抛出问题,用 “经历支架” 引导他们深化体验。这种对 “经历” 的重视,让学习回归本质 —— 儿童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亲身经历中,主动编织认知网络的创造者。
二、“经验”:支架作用的桥梁,连接已知与未知
“经验” 是儿童主动学习的燃料,也是支架搭建的关键线索。书中指出,教师要善于捕捉儿童的已有经验,将其作为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比如,儿童在绘本阅读中积累了 “动物习性” 经验,教师便可创设 “动物救助站” 游戏,让他们用已有经验解决 “受伤动物护理” 的新问题,在新旧经验碰撞中,实现主动学习的跃迁。例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可以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切入,再引导探索,就能让新知识锚定旧经验,激发主动探究欲。这让我明白,“经验支架” 的核心,是理解儿童的认知起点,用熟悉的事物为支点,撬动未知领域的探索,让学习自然流畅,而非生硬灌输。
三、“经典”:支架升华的阶梯,沉淀学习智慧
“经典” 是儿童主动学习的高阶指引,书中的 “经典”,既指经过时间检验的教育理论、案例,也包括儿童在学习中沉淀的 “经典性经验”。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能为设计 “守恒实验” 类活动提供支架思路;而儿童在长期探索中总结的 “解决问题策略”,如 “多次尝试 — 调整方法 — 成功” 的模式,也成为他们后续学习的 “经典经验支架”。教师的责任,是让 “经典” 为儿童所用。一方面,借鉴经典理论,设计贴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支架,如用 “最近发展区” 理念,为不同能力儿童定制挑战;另一方面,帮助儿童提炼个人经验中的 “经典”,比如在项目式学习后,引导他们回顾 “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将零散经验凝结成可迁移的智慧。这让学习不止步于当下,而是沉淀为未来探索的 “工具箱”,真正实现主动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四、支架实践:从理念到行动的觉醒
读完本书,我对 “支架儿童主动学习” 有了从理念到行动的清晰路径。不再纠结 “教多少知识”,而是关注 “如何让儿童主动想学”;不再盲目干预,而是学会观察儿童的经历、联结他们的经验、提炼经典智慧,精准搭建支架。
比如,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通过 “经历支架”,引入自然材料,丰富创作素材;用 “经验支架”,聊聊 “生活中见过的造型”,拓宽创作思路;用 “经典支架”,分享大师雕塑作品,激发艺术审美。如此,儿童的主动学习便在多层支架托举下,走向深入与多元。
《支架儿童的主动学习》,是一本唤醒教师专业自觉的书。它让我们明白,“支架” 不是控制儿童学习的工具,而是赋予他们自主翱翔的翅膀。以 “经历” 为土壤,“经验” 为雨露,“经典” 为阳光,我们方能搭建起充满生命力的支架,让儿童的主动学习如种子发芽、幼苗拔节,在教育的天地里,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智慧的果实。未来,我愿带着书中的启示,深耕实践,做儿童主动学习路上的 “支架搭建者”,见证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绽放无限可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