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江阴市石庄中心幼儿园 张杰
【专著简介】
本书是“幼儿园课程研究丛书”之一,由孙利琴、张国萍著。该书聚焦地域自然资源,探索园本特色课程渐进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为幼儿园利用本土自然元素开展创客教育、开发特色课程提供了专业且实用的指导,助力幼儿教育课程创新。
【推荐理由】
一、理论之基:锚定幼儿自然教育的价值坐标
书中首先构建了“小小农创客”课程的理论框架,让我清晰地认识到,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绝非简单的教学活动设计,而是关乎幼儿核心素养培育的系统工程。作者提出的“渐进开发”理念极具智慧,它契合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从感知体验到探究实践,再到创造表达,层层递进,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互动中,逐步建立对农业、对乡土的情感联结。
在理论阐述中,作者深入剖析了“农创客”所蕴含的内涵——以幼儿为主体,以农业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实践为路径,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这让我明白,“农创客”教育不是让幼儿过早地成为农业生产者,而是通过亲自然、亲乡土的活动,唤醒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对创新的向往。例如,书中提及的幼儿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是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耐心,这正是核心素养在幼儿阶段的生动体现。
二、实践之美:解码园本课程的开发密码
书中大量的实践案例是最具魅力的部分,它为我们解码了地域自然资源园本特色课程开发的“密码”。作者以自身的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从地域自然资源中挖掘课程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适合幼儿的活动设计,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反馈进行调整优化。资源挖掘的本土化是我印象深刻的一点。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农业特色,有的地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有的地方则以果树栽培见长。作者强调,园本课程开发必须立足本土,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生命力与辨识度。比如,若幼儿园地处江南水乡,就可以开发以“水稻的一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幼儿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到收获,全程参与,在实践中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节约粮食的意识。这种本土化的资源挖掘,让课程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幼儿更容易理解与投入。
活动设计的游戏化也是实践中的一大亮点。幼儿的学习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作者在设计“农创客”活动时,充分融入了游戏元素。例如,将采摘果实的活动设计成“果实寻宝”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采摘的乐趣,同时学习果实的相关知识。这种游戏化的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课程实施的动态化同样值得称道。作者指出,园本课程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以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形式。比如,在开展种植活动时,若幼儿对昆虫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表现出浓厚兴趣,教师就可以顺势拓展相关内容,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种动态化的实施策略,让课程始终保持活力,也让幼儿的学习更具针对性。
三、启示之深:对幼儿教育的多维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对幼儿教育有了诸多深层思考。
首先,自然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幼儿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小小农创客”课程的实践提醒我们,自然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创造更多机会让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自然中学习、成长。这不仅有助于幼儿获得知识技能,更能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与生命观念。
其次,园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本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还要深入了解本地的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同时具备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这就需要幼儿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
再者,家园社的协同是课程成功的关键。“小小农创客”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家庭与社区的支持。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中的农业专家来园指导,组织幼儿走进社区的农场、果园进行实践,形成教育合力。这种协同育人的模式,能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也能让课程的影响力辐射到家庭与社区。
最后,幼儿主体性的彰显是教育的本质追求。在“小小农创客”的活动中,幼儿是真正的主人,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创造,教师只是引导者与支持者。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幼儿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发展个性、培养能力,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以这本书为指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土的园本课程,努力为幼儿打造一个充满自然气息、充满探究乐趣、充满创造活力的学习乐园,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小小农创客”的旅程中,收获知识、技能与情感,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小创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