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江阴市芙蓉幼儿园 周丽君
【专著简介】
《幼儿园师幼互动观察与评价:如何使用CLASS与儿童有效互动》是由胡碧颖所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24年出版的学前教育类专著。
作者胡碧颖是澳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中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
该书聚焦国际上广受认可的师幼互动质量评价工具CLASS(课堂评估评分系统),结合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和师幼互动特点,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本土化检验与阐释。内容上,首先阐述我国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及CLASS量表结构,随后从情感支持、班级管理和教学支持三大领域、十大维度入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这些维度和指标,以提高师幼互动质量。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练习,帮助幼儿园一线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解并掌握师幼互动的观察与评价策略,从而实现与幼儿的有效互动,助推幼儿深度学习与发展。
【推荐理由】
清晨的幼儿园门口,小班的依依攥着我的手不肯松开,小脑袋埋在我怀里嘟囔:“老师,我昨晚梦见和你一起种小花了。”掌心传来的温度和孩子软糯的话语,让我突然想起胡碧颖老师在《幼儿园师幼互动观察与评价》里写的一句话:“师幼互动不是预设的教学环节,是两颗心同频跳动的声音。”从事幼教工作十六年,我曾无数次在课堂上、游戏中与孩子互动,却总在“如何真正走进孩子心里”的困惑中徘徊。直到遇见这本书,油墨香里的教育智慧,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与童心对话的路——原来好的师幼互动,从来不是教师的“单向引导”,而是我们放下成人的视角,与孩子的频率慢慢对齐,最终实现同频共振的过程。
一、读懂童心:从“纠正”到“倾听”,解锁孩子的精神密码
刚接大班时,我总习惯用“成人标准”看待孩子的行为:画画要颜色“正确”,说话要逻辑“清晰”,游戏要遵守“规则”。直到书中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幼儿的世界里没有‘错误’,只有未被理解的表达。”那一刻我才明白,师幼互动的第一步,不是“教孩子怎么做”,而是“读懂孩子在想什么”——就像调频收音机,只有先找到孩子的“频率”,才能听见他们内心的声音。
记得中班绘画活动“我的天空”里,乐乐把整幅画涂成了绿色,周围孩子立刻喊:“乐乐错啦!天空是蓝色的!”我下意识地想走过去,告诉乐乐“天空的正确颜色”,可手刚碰到画笔,书中“尊重幼儿的表达逻辑”的提醒突然冒出来。我停下动作,蹲下来看着乐乐的眼睛:“乐乐,老师特别好奇,你的天空为什么是绿色的呀?”
乐乐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小手指着画纸叽叽喳喳:“老师你看!地上的小草是绿色的,天空想和小草做朋友,就把自己也变成绿色啦!这样小草就不会孤单了。”说着,他还在“绿色天空”下画了两只手,一只属于天空,一只属于小草。那一刻,我突然脸红——我差点用“正确”的颜色,毁掉了一个孩子关于“友谊”的美好想象。原来孩子的画笔里,藏着他们看待世界的温柔视角;我们以为的“错误”,不过是他们没来得及说出口的童心故事。
胡碧颖老师在书中推荐的CLASS观察系统,更让我学会了“科学地倾听”。这个系统把师幼互动分成“情感支持”“班级组织”“教育支持”三个维度,像三把钥匙,帮我打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比如在建构区,小宇搭积木时总把长积木放在短积木上,积木一倒他就发脾气。以前我会觉得“他没耐心”,但用CLASS系统观察后发现,他其实是想搭“能站得稳的大桥”,只是没找到平衡的方法。我不再说“别生气,慢慢来”,而是问他:“小宇,你觉得积木掉下来,是不是因为下面的‘桥墩’太矮了?”他眼睛一亮,试着把短积木换成高积木,果然搭成了“大桥”。看着他兴奋地跳起来,我才懂得:真正的观察,不是看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看他们“在努力做什么”;真正的理解,不是纠正他们的行为,而是帮他们实现心里的想法。
二、蹲下身来:从“主导”到“陪伴”,搭建平等的互动桥梁
“老师,为什么总是你讲故事呀?我也想讲我和爸爸去钓鱼的事!”一次故事分享会后,大班的辰辰拉着我的衣角小声说。这句话像一根刺,扎醒了我——以前的故事分享会,都是我选故事、定流程,孩子只是“听众”,我以为这是“好的互动”,却忘了互动的核心是“让孩子成为主角”。
《幼儿园师幼互动观察与评价》里写:“传统师幼互动的误区,是教师把自己放在‘权威者’的位置,用成人的‘波段’覆盖孩子的‘频率’。”这句话让我开始反思:如果我总是站在“讲台前”,怎么能看到孩子眼里的世界?如果我总是说“应该这样做”,怎么能听到孩子心里的声音?于是,我决定“调整自己的波段”——把故事分享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我提前一周和孩子约定:“下次分享会,你们可以带自己喜欢的故事来,不管是绘本里的,还是家里发生的事,都可以讲给大家听。”到了分享会那天,辰辰第一个举手,手里攥着一张画着“小鱼”的纸。可刚开口,他就忘了词,脸涨得通红,声音也越来越小。台下有孩子开始笑,辰辰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以前我可能会说“别紧张,老师帮你讲”,但那天我想起书中“尊重孩子的表达节奏”的建议。我走过去,轻轻握住他的手,笑着说:“辰辰,你画里的小鱼好可爱呀!它是不是和爸爸去钓鱼时遇到的?”这句话像给辰辰吃了颗定心丸,他点点头,慢慢说:“对!爸爸钓了一条大鱼,小鱼说‘我还小,放我回家吧’,爸爸就把它放了。”讲完后,我带头鼓掌,全班孩子都跟着拍手,辰辰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从那以后,我们的互动变得不一样了:户外游戏时,我不再说“大家排好队玩滑梯”,而是问“你们想怎么玩滑梯呀?”;手工课上,我不再说“应该这样折纸”,而是说“你的纸想变成什么样子呀?”。我发现,当我放下“主导者”的身份,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商量、一起尝试时,他们变得更勇敢、更自信——以前不敢说话的孩子会主动分享想法,以前爱哭闹的孩子会主动解决问题。原来,好的师幼互动不是“教师引导孩子”,而是我们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好。
三、同频共振:让教育自然生长,在陪伴中遇见双向成长
“老师,你看!这里有好多小蜜蜂!”一个春日的上午,我带大班孩子户外散步时,孩子们突然围在花丛边尖叫。按照原计划,我们要去操场拔草,但看着孩子眼里闪烁的好奇,我想起书中的话:“教育最好的样子,是在不经意的瞬间自然发生。”于是,我停下脚步:“那我们一起看看,小蜜蜂在做什么好不好?”
孩子们立刻蹲下来,有的数蜜蜂的翅膀,有的闻花朵的香味,有的小声问:“老师,蜜蜂为什么要采花粉呀?”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我们可以一起找找答案呀!”回到教室后,我们一起翻绘本《小蜜蜂的秘密》,一起做“花粉粘在蜜蜂腿上”的小实验,一起画“蜜蜂的家”。那天的活动没有“预设目标”,却让孩子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提问、学会了合作。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次互动也改变了我。以前我总担心“教学任务没完成”“活动不够精彩”,常常把自己逼得很紧张。但和孩子一起蹲在花丛边看蜜蜂时,我突然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轻松——原来教育不用“刻意设计”,只要我们愿意陪孩子沉浸在当下,愿意和他们一起好奇、一起探索,教育就会自然生长。
就像小班的涵涵,刚入园时每天都哭着要妈妈,我试过很多方法都没用。直到有一次午睡,她哭着说“想妈妈的手”,我坐在她床边,轻轻拍着她的背说:“那老师的手陪你睡好不好?”涵涵牵着我的手,慢慢睡着了。后来她告诉我:“老师的手和妈妈的手一样暖。”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师幼之间的同频共振,从来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孩子也在治愈我们——他们的纯真让我们放下焦虑,他们的信任让我们重拾初心。
现在的我,不再执着于“做完美的老师”,而是努力做“懂孩子的伙伴”:孩子吃饭慢时,我会说“没关系,慢慢吃,老师等你”;孩子想跑时,我会说“我们可以慢慢跑,别撞到小伙伴就好”;孩子犯错时,我会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我发现,当我用孩子的“频率”和他们相处时,幼儿园的每一天都充满惊喜——我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老师,我爱你”而感动,会因为孩子的一个小发现而开心,会因为和孩子的一次小互动而觉得幸福。
四、反思与展望:在爱与理解中,继续与童心同行
读完《幼儿园师幼互动观察与评价》,我常常问自己:“我真的懂孩子吗?”答案有时是“懂”,有时是“还不够懂”。比如面对多个孩子同时有需求时,我还是会顾此失彼;比如用CLASS系统观察时,对“教育支持”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比如有时还是会忍不住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但我知道,成长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就像书中说的:“师幼互动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靠近’。”
未来的日子里,我想继续做两件事:一是多观察、多倾听,用CLASS系统记录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在反思中提升自己;二是多陪伴、多理解,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孩子一起玩、一起笑、一起成长。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孩子眼里“温暖的老师”,成为能听懂他们“童心频率”的伙伴。
傍晚送孩子离园时,乐乐举着新画的“彩虹天空”跑过来:“老师,这次天空和彩虹做朋友啦!”看着孩子眼里的光,我想起胡碧颖老师在书中写的最后一句话:“师幼互动的美好,在于我们和孩子一起,在爱与理解里,慢慢活成彼此生命里的阳光。”
是啊,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最大的幸福,不就是和孩子一起,在每一次互动中,听见童心的声音,看见教育的美好吗?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带着书中的智慧,带着对孩子的爱,继续与童心同频,在师幼互动中,遇见更好的孩子,也遇见更好的自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