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江阴市敔山湾第二实验幼儿园 陈丹诺
【专著简介】
本书将自然与幼儿教育中的探究理念结合起来,不仅提出了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教学原则,而且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案例。相比于高喊自然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价值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知不觉间被带入奇妙的自然探究之旅中。
【推荐理由】
本书将自然与幼儿教育中的探究理念结合起来,不仅提出了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教学原则,而且呈现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案例。相比于高喊自然教育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价值的书籍,这本书的作者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知不觉间被带入奇妙的自然探究之旅。
我们熟悉的两位教授也多次推荐了这本书,所以我就坚定地选择了这本书来阅读。作者是由丹尼尔·R.迈耶(Daniel R. Meier)等主编,陶莹译。丹尼尔·R.迈耶是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已出版《幼儿园档案记录与探究》《幼儿园和小学中的叙事研究》等多部著作。斯蒂芬妮·西斯克 - 希尔顿(Stephanie Sisk - Hilton)是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幼儿园和小学中的叙事研究》一书的合著者。陶莹是西澳大利亚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科学教育等。
在分享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借书中的一段话来开启我的分享。
本书一共有四个部分。由于时间原因,我就每部分选取值得向大家分享的来说。首先,在第一部分,提到一个“探究循环”。 ……这里就提到第一步就是“识别问题”,才有接下来的提出问题以及验证问题,以及接下来的一系列课程。所以,识别问题的价值很重要,这是一个课程的起点,怎样才是一个好的起点呢?书中就提到了可以我们平时经常在做的“观察日记”,更加好的一个方法就是书中反复强调的“自然日志”,这个自然日志可能是观察日记,也可以是与孩子发生的事情以及对话,覆盖面更加广。就像这个案例。……教师在与戴维的对话中就发现了孩子们心目中乌鸦就是不好的、不漂亮的一种鸟类,于是他就抓住了这个契机,开始探究这个项目。这个老师她是一位黑人女性,所以她对肤色,尤其是黑色十分敏感,尽管她知道戴维只有3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小班孩子,她可能就是童言童语,但是这个老师觉得,他已经做出了一些关于颜色和含义的判断,这些判断会影响将来他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认识。如果无视肤色问题和孩子们对肤色或是黑色的不好看法,就可能会在无意中助长肤色偏见。所以她开启课程。
首先她很想了解孩子们心目中好与坏的颜色。这里她很聪明,她没有很主观地去提问或者示范操作,但因为会冥冥之中就会加入她自己地想法或是引导孩子怎么做,她而是剪了一堆各种形状的小纸片,让孩子们用胶棒粘纸片来装饰一幅背景画,这时候它就发现,没有人选择黑色。后来几天,她就去了一家清仓大甩卖的玩具店,发现货架上剩下的都是黑色的动物,比如黑豹、黑狗、黑猩猩、黑蝙蝠,她就全买了,同时把班级里一些脱离真实颜色的毛绒动物都舍弃了,比如粉色的兔子,蓝色的大象。她观察孩子们怎么玩这些玩具,结果她们毫无例外地把这些黑色的动物当作怪物或者坏蛋去吓唬恐吓其他动物,于是,这位老师就有一个想法:她是不是就在目睹孩子日益发展的肤色偏见?幼儿园里是如何使用颜色的呢?是否助长了孩子们的颜色偏见?乌鸦如果是白色的,是不是人们会更喜欢他们一点?那回到乌鸦上,老师就带着他们开启了一些了解,通过调查,搜集书籍,阅读书籍,聆听故事,观看关于乌鸦的电影等等一系列研究,她们了解到关于乌鸦的知识:(见PPT)
接着一段时间,他们就会通过在大自然中散步,在幼儿园附近的公园寻找乌鸦,了解它们在哪栖息或者筑巢,还会带着乌鸦爱吃的花生散落在草地上,偷偷在远处躲起来等待乌鸦觅食,看到乌鸦来吃,孩子们就会高兴地跳起来,并且承诺每次来这都要带一些花生来。老师很欣喜,在自然界中发现了一些可以让孩子们轻松识别,并且积极建立联系的事物,她心想,终于可以把乌鸦添加为我们喜欢的事物中了,并且它是黑色的。那我们就可以回到刚刚说的“探究循环”,其次就是最后课程的反思。(见PPT)
第二部分就来分享一个小小的只维持了几天的项目课程,它与刚刚那个课程不太一样,刚刚是老师在对话中发现了需要改变孩子关于色彩的价值,所以老师来开展。这个是老师发现孩子们对花盆下面的一些小生物很感兴趣,所以开展。当老师发现孩子们发现了潮虫,就立刻把它放在了一个容器里,在底部垫上白纸,让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
接下来,老师询问孩子是否需要笔和纸来记录,画画潮虫,老师想看这些3岁的孩子能否通过绘画来表征学习。虽然3岁的孩子还不会画的很具像,而是鼓励她们在绘画和亲身体验之间建立联系或找到联系的可能性。
老师在这里鼓励孩子们尊重任何一个小生命,同情每一个生命,对大自然中的每一事物都要温柔以待,所以共同把潮虫放回了他的家。
第二天,孩子们在挖沙的时候,发现雨后一片又湿又黏的树叶底下有一只蛞蝓,那孩子们起初对它是不了解的,有的说是蜗牛,有的说是恶心的虫子。但在前一天潮虫的经历后,惊喜的发现孩子们没有丢弃它也没有恶意欺负这个小动物,而是想要带回教室观察。孩子们还主动提出要绘画记录,那些平时注意力分散的孩子也显得尤为认真。
不过多久,教师发现部分孩子在抚摸蛞蝓,甚至有的孩子愿意徒手抓。老师特别鼓励孩子们通过图表或者泥塑或者绘画来表征记录自己的经历,因为可以通过建构再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东西,能够促进儿童对抽象概念的学习。
然后老师发现孩子们现在经常会去花盆旁走来走去,想要发现蛞蝓,有时就会有很多蛞蝓爬出来,这个小男孩安德鲁他为了找到更多的蛞蝓,用尽全身力气将花盆掀开,老师很惊讶,因为他平时比较胆小,或请求达人帮忙,因为老师知道他要做什么,所以先是观察他,发现他这样的动作无法收集蛞蝓,于是走过去帮助他搬开花盆,而这时候安德鲁捧起蛞蝓放在手心,看到触角会伸出来,自从就没有用手去抓他们,而是静静地观察蛞蝓,然后吸引来了其他孩子,他们就一起观察。
当孩子们对蛞蝓拥有更多所有权,且能够与蛞蝓面对面时,儿童画的香蕉蛞蝓变得更有代表性。教师也鼓励孩子们画一些蛞蝓的草图,这就形成了一个系列的绘画,能够展示他们不断提高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回顾孩子们画的香蕉蛞蝓时,我意识到孩子们甚至注意到了香蕉蛞蝓爬行时留下的黏液痕迹。
在使用黏土表征蛞蝓时,我的目标并不是让孩子们科学准确地呈现香蕉蛞蝓的身体构造,而是让他们一边观察蛞蝓,一边用黏土捏蛞蝓,从而探索黏土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哪些特性是重要的,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几乎每个儿童都以不同的方式探索黏土和制作蛞输。
在几个月里,孩子们用黏土制作了许许多多的香蕉蛞蝓。我发现安德鲁塑造香蕉蛞蝓的方式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安德鲁用黏土做的蛞蝓在这项工作进行近2个月后才真正呈现出香蕉蛞蝓的形状。现在安德鲁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香蕉蛞蝓了,因他对蛞蝓感到很自在。当他能够用手拿着它,抚摩它时,他的黏土作品也逐渐成形。
教师继续为儿童投放做实验的工具,让他们用新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蛞蝓。给儿童提供了在投影仪上观看蛞蝓的机会。这是孩子们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调查都是在桌子上进行的。当基拉把它们放在明亮的投影仪上时,三个小脑袋同时转向墙上的屏幕。这点燃了她对小蛞蝓的热情。她只把小蛞蝓和一只蜗牛从容器里拿出来,她一边看着屏幕,一边说这只蜗牛和香蕉蛞蝓宝宝长得多么像。她冲到屏幕前,指着彼此相似的地方。“看,蜗牛的头和蛞蝓宝宝的一模一样。”她惊喜地叫道。“哪只是蜗牛?”我问她。她指着蜗牛,我又问:“你怎么知道?”“那个球是它的壳。”她回答。投影在屏幕上的一层黏液促使他去寻找香蕉蛞蝓身上的洞。这个新奇好玩的活动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这期间,他们主要通过感官和动手操作进行学习,因此他们需要触摸、探索和游戏的机会,以而了解事物运作的方式。
反思:许多儿童上学时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经验非常有限。尤其是学步儿,他们一方面还不能理解与大自然接触时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对大自然有着巨大的恐惧。儿童倾向于与熟悉和舒适的事物建立联系。他们如果想与自然世界建立联系,就必须经常有机会去体验户外环境——有充足的时间了解到自然是一个充满奇迹、舒适、欢乐的地方,同时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想要儿童了解太阳的美丽和温暖,就要让儿童逐渐接触大自然,比如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到户外晒太阳;想要儿童了解和关心大自然,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就要让他们在生命的早期获得与自然世界接触的积极体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