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著:《孩子国的新约》 2025-09-2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人: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 芮娜

专著简介

薇薇安·佩利是一位拥有37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教育者,她凭借对儿童教育的独特见解和卓越实践,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她的教育生涯专注于观察和理解儿童行为,尤其关注游戏场上的排斥现象,认为这是社会不公的雏形。佩利主张禁止儿童使用‘你不能玩’这种语言暴力。她通过引导儿童讨论、组织游戏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包容意识。她认为,教育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儿童感受的做法,这种理念对当代教育具有深远影响。

 

推荐理由

倾听,是最谦卑的启蒙仪式。

翻开薇薇安·嘉辛·佩利的《孩子国的新约:不可以说“你不能玩”》,扉页上那句宣言如一道强光直射内心——“孩子们需要知道我们听见了他们说的话”。这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凝练,更是对成人中心主义教育观的一记重锤。这位执教37年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用一本薄薄的小书,在儿童社交的微缩宇宙中掀起了一场静默的革命。

一、“你不能玩”:被忽视的童年暴力  

佩利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园里一句稀松平常的话——“你不能玩”——背后隐藏的暴力。在她看来,这句话“像一记冷酷的耳光,响彻教室的每个角落”,它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归属权。更令人警醒的是,这种排挤行为并非成人施加,而是孩子之间的相互伤害,一种“儿童惩罚儿童”的日常机制。

书中记录的案例令人心颤:一个黑人小女孩因肤色被群体微妙地边缘化;一个内向男孩因动作笨拙屡遭拒绝;甚至那些表面强势的“小团体领袖”,也在排斥他人的过程中异化了同理心。佩利尖锐地指出:“排斥别人是一种会逐渐增强的习惯”,而成人往往视而不见,认为这只是“孩子间的小事”。

二、新约的诞生:规则由谁书写?  

当佩利提出“不可以说‘你不能玩’”的新规时,她并未直接将它刻在班级公约上。相反,她开启了一场民主实验:让规则在对话中自然生长。

她蹲下身,逐字记录四五岁孩子们的质疑——“不公平!”“打扰游戏自由!”;她走进小学课堂,倾听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被拒绝时像心被撕开”。最动人的是那些曾被排斥孩子的独白:“他们离开是自己选择的,可那些被拒绝的人甚至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当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声音被郑重对待,规则从“教师命令”蜕变为“社会契约”。

三、喜鹊的翅膀:故事如何治愈心灵  

佩利深知强制善意只会适得其反。她的秘密武器是一只名为玛姬的喜鹊——一个贯穿全书的童话角色。通过喜鹊解救被巨龙囚禁的王子的故事,佩利将“接纳”的抽象价值具象化:当王子对喜鹊说“你不能玩”时,孩子们在故事里照见了自己的冷漠。

这种“叙事疗法”颠覆了传统德育。当老师朗读黑人女孩安娜自编的故事时,当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被拒者的孤独时,虚构与现实交织成理解的桥梁。正如一位读者感慨:“思过椅是控制,故事才是解药”。

四、教育的悖论:自由与公平的永恒之辩  

书中最深刻的冲突,在于儿童游戏本质的揭示。孩子们坚信游戏是“友谊的私有领地”,佩利却指出残酷的真相:**游戏本应开放共享,友谊才是衍生品**。当某个孩子宣称“这是我的游戏”时,他正在将公共空间私有化。

佩利通过新约破解了这一悖论。她并未剥夺儿童的自由选择权,而是重构游戏伦理:你可以选择不参与,但不能剥夺他人参与的资格。一位实践此规则的教师留言:“那个常被拒的男孩,现在会笑着喊我‘好朋友’了”。

五、孩子国启示录:我们如何与未来签约  

合上书页,佩利的实践已超越教育技术层面,直指公民社会的根基。当她在耄耋之年写道“六十岁后,我对排挤的声音更加敏感”时,我们看到一种教育者的良知——对弱势的永恒注视。

在这个竞争至上的时代,幼儿园过早沦为“丛林社会”的预演场。佩利却证明:“孩子国里的公平实践,是明日社会正义的种子”。当中国母亲发现女儿主动牵起被孤立男孩的手,当美国教师用新规消融种族隔阂,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教育革命,始于拒绝说“不”的勇气。

 

 

附件:

    • 阅读(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