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著:《捕捉儿童敏感期》 2025-09-2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人:章明星

【专著简介】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幼儿园的玻璃窗,落在积木区散落的木块上时,我总在想:这些围着木块打转的小身影里,藏着多少我们尚未读懂的成长密码?直到翻开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那些曾让我困惑的瞬间——孩子固执地把鞋子摆成一条直线、突然对着墙壁喃喃自语、反复把玩具扔进垃圾桶又捡回来——突然有了清晰的答案。这本书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幼儿成长的神秘之门,也让我真正明白:幼儿教师的使命,不仅是陪伴,更是在敏感期的渡口,做那个读懂信号、守护成长的摆渡人。

一、重新看见“固执”:在秩序敏感期里,读懂孩子的“安全感密码”

“老师!小明把我的杯子碰歪了!”晨间饮水时,朵朵的哭声总能准时响起。连续一周,这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总会因为杯子摆放的角度、椅子的位置、甚至毛巾挂的顺序哭闹不止。起初我以为是“娇气”,直到书中“秩序敏感期”的章节映入眼帘:“当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时,物品的摆放位置、事件的发生顺序,都是他们构建内心秩序的坐标。一旦这个坐标被打乱,他们会因‘世界失控’而陷入焦虑。”

那段时间,我开始刻意观察朵朵的行为:她会在午睡后把小床挨个对齐,会把绘本按封面颜色排列在书架上,甚至会纠正其他小朋友“鞋子的魔术贴要朝同一个方向”。孙瑞雪老师在书中说:“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求。幼儿通过外在秩序的建立,来构建内在的逻辑思维。”这句话让我想起自己曾做过的“错事”——为了“整齐”,我曾在孩子们离园后重新摆放他们的玩具柜,结果第二天晨圈时,好几个孩子对着“陌生”的柜子手足无措。后来我试着给孩子们留出“自己的秩序时间”:每天入园后,让他们按自己的习惯摆放个人物品;区域活动前,一起讨论“积木区的木块该怎么放才不会倒”;甚至在墙面布置时,让孩子们投票决定“小动物贴纸该贴在窗户的左边还是右边”。变化悄然发生:朵朵的哭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她带着小伙伴“检查秩序”的认真模样;以前总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的浩浩,开始主动把积木按形状分类;就连最调皮的淘淘,也会在饭后提醒大家“勺子要勺柄朝右放”。有天离园时,朵朵妈妈笑着说:“孩子现在在家总说‘要按顺序来’,自己整理书包时,连铅笔都要笔尖朝同一个方向。”看着朵朵踮起脚尖把水杯摆成一条笔直的直线,阳光在她认真的小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我突然懂得:所谓“固执”,不过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对世界的认知。而我们要做的,不是纠正他们的“刻板”,而是守护这份对秩序的执着——因为这份执着里,藏着他们未来逻辑思维、规则意识的萌芽。

二、听懂“重复”的语言:在语言敏感期里,守护孩子的“表达欲火种”

“老师,你看!鸟鸟飞!”“老师,鸟鸟飞!”“老师,鸟鸟飞!”每当户外散步时,乐乐总会拽着我的衣角,连续十几遍重复同一句话。以前我会笑着回应“老师看到了”,然后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你看那边的小花,是不是很像小喇叭?”但他总会固执地回到“鸟鸟飞”的话题上,直到我也跟着他重复“对呀,鸟鸟在天上飞呢”,他才会露出满足的笑容。

书中“语言敏感期”的内容让我汗颜。孙瑞雪老师说:“幼儿的重复不是‘啰嗦’,而是在通过重复练习,掌握语言的节奏、语调与表达逻辑。成人的打断,本质上是在熄灭他们的表达欲。”我突然想起班里的“小话痨”萌萌:她会把“老师今天穿了蓝色裙子”这句话,分别告诉保育员阿姨、厨房师傅,甚至门口的保安爷爷。以前我觉得“没必要”,现在才明白:她是在通过不同对象的回应,验证语言的“有效性”——原来“我说的话,真的有人在听”。

后来我试着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当乐乐重复“鸟鸟飞”时,我会蹲下来问“鸟鸟飞得高吗?它要飞到哪里去呀?”;当萌萌喋喋不休地讲“娃娃家的小熊生病了”时,我会顺着她的话说“那我们该给小熊喂点药吗?需要请医生来吗?”;甚至当孩子们用“错误”的词语表达时——比如把“膝盖”说成“腿盖”,把“闪电”说成“天上的电灯泡”——我也不再急于纠正,而是先接住他们的表达:“哦?天上的电灯泡亮起来的时候,是不是像小星星掉下来了?”

变化发生在一个午后。区域活动时,几个孩子围着植物角的蜗牛讨论:“它的壳是螺旋形的,像老师画的蚊香!”“它爬过的地方有亮晶晶的线,是在留记号吗?”“它会不会饿呀?我们给它喂点青菜叶吧!”看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用稚嫩却连贯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细节,我突然意识到:语言的成长从来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聊出来”的。当我们愿意花时间接住孩子的每一句“重复”,每一个“错误表达”,他们的语言就会像被春雨滋润的种子,在倾听与回应中自然生长。

有次家长开放日,乐乐妈妈惊讶地说:“我家孩子以前在家只会说单字,现在居然能讲‘小鸟在树上唱歌,风吹过来,树叶也跟着唱’了!”其实我知道,不是孩子突然“会说话”了,而是我们终于学会了“等他们把话说完”。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就像刚学走路的小猫,每一步都摇摇晃晃却充满热情。我们不需要扶着他们“走直线”,只需要在他们摔跤时,笑着说“没关系,再试试”——因为每一次开口,都是他们向世界发出的温柔信号。

三、珍视“破坏”的价值:在感官与探索敏感期,守护孩子的“好奇心引擎”

“老师!浩浩把温度计拆了!”科学区的惊呼声让我快步走去,只见浩浩正蹲在地上,手里捏着温度计的玻璃管,水银珠在阳光下闪着银色的光。我下意识地想制止,却想起书中的话:“当孩子反复拆卸、敲打、投掷物品时,他们不是在‘破坏’,而是在通过感官探索世界——‘这个东西是什么做的?它会碎吗?它能拆开吗?’”我深吸一口气,蹲下来和浩浩一起看着散落的零件:“你把温度计拆开,是想看看里面有什么吗?”他点点头,小手指着玻璃管:“我想知道,为什么它能看出‘热不热’。”那天下午,我们没有急着把零件装回去,而是一起查了绘本:原来温度计里的水银遇热会膨胀,遇冷会收缩。后来我索性在科学区设置了“探索角”,放了可拆装的旧闹钟、带刻度的量杯、不同材质的布料,甚至还有放大镜和磁铁。

孩子们的探索热情远超我的想象:他们用磁铁吸起铁钉,发现“有的东西能吸,有的不能”;把不同颜色的水倒进量杯,看着它们慢慢融合成新的颜色;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腿上有小毛毛”。有次建构区的孩子们突发奇想,要“造一艘能在水里开的船”,他们试了木块、泡沫、塑料瓶,一次次把“船”放进水盆,又一次次因为“船沉了”“船歪了”重新调整。孙瑞雪老师在书中说:“探索是幼儿的学习方式,而‘失败’是探索的必经之路。教师要做的,是给他们‘试错’的权利。”

记得有个雨天,孩子们盯着窗玻璃上的水珠发呆。我问:“你们想知道水珠是怎么变成的吗?”于是我们在活动室做了“水循环”实验:用玻璃杯装着水放在阳光下,盖上保鲜膜,再在保鲜膜上放一块小石子。当第二天孩子们看到保鲜膜上的水珠顺着石子滴回杯子里时,他们的欢呼差点掀翻屋顶。那个总爱拆东西的浩浩,举着杯子跑过来:“老师!水是从天上掉下来,又回到天上了吗?”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我突然明白:所谓“破坏”,不过是孩子用小手触摸世界的方式;所谓“调皮”,不过是他们对未知的好奇在发芽。孙瑞雪老师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些小科学家留一间“实验室”——允许他们把面粉和水混在一起“做实验”,允许他们在沙池里挖个洞“找宝藏”,允许他们把颜料涂在手臂上“看颜色”。因为这些看似“无序”的探索里,藏着他们对世界最本真的好奇,而这份好奇,正是未来所有创造力的源头。

四、家园同频:让敏感期的守护,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

“老师,我家孩子最近总爱说‘不’!吃饭说‘不’,穿衣服说‘不’,连出门都要反着走!”轩轩妈妈的焦虑,在家长会上引起了一片共鸣。其实这正是书中提到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当孩子开始说“不”,意味着他们在宣告“我是独立的个体,我有自己的想法”。

但很多家长并不理解。有位奶奶曾无奈地说:“我家妞妞非要自己穿鞋子,结果穿反了还不让换,出门别人都笑,多丢人。”还有位爸爸说:“孩子总把玩具车拆了装不回去,我气得把零件扔了,他哭了一下午。”这些场景让我意识到:捕捉敏感期,从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事。如果家庭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幼儿园的守护就像“单脚走路”,难以走远。

于是我们开始尝试“敏感期家长课堂”:每月选一个敏感期主题,结合孩子们在园的案例,和家长一起读《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相关章节。当我们播放朵朵摆放杯子的视频,讲解“秩序敏感期对安全感的重要性”时,朵朵妈妈红了眼眶:“原来她不是故意哭闹,是我总嫌她‘磨蹭’,每天早上都催她‘快点快点’。”当我们展示浩浩拆卸温度计的照片,告诉家长“探索敏感期的孩子需要‘试错权’”时,浩浩爸爸挠着头笑了:“看来我不该扔他的零件,应该和他一起看看里面有啥。”

我们还设计了“家庭敏感期观察表”,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特殊行为”:“孩子是否总爱重复某个词?”“是否对圆形的东西特别着迷?”“是否会突然模仿大人说话?”每周五,孩子们会带着自己的“观察故事”来园分享:“我妈妈说,我昨天把袜子套在手上,她说我在‘探索’!”“我爸爸和我一起拆了旧闹钟,我们发现里面有小弹簧!”有次家访,我看到轩轩家的玄关处多了一个“自主角”:小衣架上挂着他的外套,鞋柜里有他能自己打开的小抽屉,甚至还有一个“选择权盒子”——里面放着“今天穿蓝色裤子还是灰色裤子”“晚上读《小熊绘本》还是《好饿的毛毛虫》”的卡片。轩轩妈妈笑着说:“现在我不说‘你要听话’,而是问‘你想选哪个’。他反而不总说‘不’了,还会跟我讲‘妈妈,我选这个是因为……’”看着轩轩踮起脚尖自己换鞋,嘴里念叨着“左边的鞋子要找左边的脚”,我突然觉得:家园共育的本质,不是让家长“配合”幼儿园,而是和家长一起,成为孩子成长的“同盟军”。当幼儿园的“守护”和家庭的“理解”同频时,孩子的敏感期才能真正成为成长的“加速期”。

五、做“慢下来”的教育者:在敏感期的渡口,等待花开的时间

合上《捕捉儿童敏感期》时,窗外的玉兰花正悄然绽放。我想起书中的一句话:“每个孩子的敏感期都有自己的节奏,就像每朵花的花期不同。有的花在春天开,有的在夏天开,甚至有的在冬天开。教师要做的,是相信每朵花都会开,然后耐心等待。”

刚工作时,我总想着“教给孩子更多东西”:2岁的孩子要学会自己吃饭,3岁要会背古诗,4岁要会写自己的名字。但书中的案例让我汗颜:有个孩子在4岁时还不会用勺子,妈妈急得每天喂饭,结果孩子到了5岁突然自己拿起勺子,吃得又快又好——原来他的“手眼协调敏感期”来得比别人晚一些。孙瑞雪老师说:“成长不是赛跑,没有‘必须达到’的标准。当我们用‘年龄’给孩子贴标签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按自己节奏成长的权利。”

现在的我,学会了“慢下来”:当2岁的悠悠还在把饭撒得满地都是时,我不再急着喂她,而是笑着说“悠悠在用勺子画星星呢”;当4岁的琪琪还不会握笔时,我不再强迫她写字,而是陪她用手指在沙盘上画圈圈;当其他孩子都能数到10时,5岁的阳阳还在数“1、2、4、5”,我不再纠正他,而是和他一起玩“找数字”的游戏——直到有天他突然指着积木说“老师,这里有3块红色的”。

有次家长开放日,一位从事教育研究的爷爷拉着我说:“你们幼儿园的孩子,眼睛里有光。”我知道,那光是因为他们被允许“慢慢来”:允许他们在泥地里打滚,允许他们把故事讲得颠三倒四,允许他们在敏感期里做“奇怪”的事。就像书中说的:“真正的教育,是唤醒,不是塑造。是等待,不是催促。”

此刻,幼儿园的沙池里,几个孩子正用小铲子挖着“隧道”,嘴里念叨着“要挖得深一点,这样小蚂蚁才能住进去”;美工区的孩子把颜料涂在手掌上,印出一个个彩色的“小手印”,说是“给春天的树按上叶子”;就连最安静的然然,也在图书角对着绘本自言自语:“小熊别害怕,我陪你找妈妈。”这些场景,多像《捕捉儿童敏感期》里描述的画面——孩子在自己的节奏里,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构建对世界的认知。而我们这些站在渡口的人,不需要摇着船桨催促他们“快一点”,只需要守着灯火,在他们需要时递上一把桨,在他们迷茫时指一指方向。因为我们知道,每个敏感期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奇怪”的行为都是成长的信号。

孙瑞雪老师在书的扉页写着:“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这句话我读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感悟。或许幼儿教师的终极使命,就是守护这份“孩子气”——守护他们对秩序的执着,对语言的热情,对探索的好奇,对世界的信任。在敏感期的渡口,做个耐心的摆渡人,看着他们带着这些珍贵的“礼物”,慢慢驶向属于自己的远方。而我们,只需要在原地笑着挥手,因为我们知道:那些被读懂、被守护的敏感期,终将成为他们未来人生里,最温暖的底色。


  • 阅读(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