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如果我能飞》 2025-09-23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幼教 资源类别:优秀活动教案 资源年级:幼儿园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大班语言:如果我能飞》

大班语言活动:如果我能飞

江阴市第三实验幼儿园    吴  静

     一、设计意图

本活动旨在以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为基础,构建“诗歌理解—想象激发—创意表达”的学习闭环。通过多样化的朗诵形式,帮助幼儿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语言韵律之美;借助AI技术将抽象的诗歌意象转化为动态视觉画面,既契合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又能突破传统教学的经验边界,通过超现实场景拓展想象空间;设置诗歌创编环节,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句式仿编,在AI白板游戏的即时反馈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主动参与、大胆创作的过程中,实现语言发展、想象力激发与情感体验的多维目标,真正享受诗歌学习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和引导,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能力目标

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创编诗歌。

(三)情感目标

借助AI,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想象和表达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活动准备

诗歌相关PPT、希沃白板、有剪映软件的手机

四、活动重难点

由于大班幼儿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尚在发展中,且诗歌中事物与场景的关联具有一定抽象性,我将本次活动重点制定为:引导幼儿完整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并能根据诗歌句式进行仿编。活动难点为:帮助幼儿深入理解诗歌中事物与场景的关联,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编。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分享一件快乐的事情,想知道吗?

2.昨天晚上啊,吴老师做了个特别美的梦,梦到自己飞了起来,飞到了很多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些奇妙的事情。我把梦编成了一首诗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评析:师幼互动的关键是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教师通过生活化的“做梦”话题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进行情感联结,让幼儿在安全氛围中愿意参与互动,为后续活动奠定积极的参与基础。)

(二)初步感知诗歌

1.师播放课件,朗诵诗歌

2.幼儿进行诗歌内容的匹配

1)梦里我都去哪里了?变成了谁?

2)你们听得可真仔细,请你把这些图片摆到你觉得合适的地方。

评析:教师提问“梦里去哪里了?变成了谁?”并让幼儿动手操作匹配图片,落实《评估指南》中“鼓励幼儿自主探究”的要求,培养其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

3.听小精灵朗诵,检查匹配是否正确

评析:通过“小精灵朗诵”检查匹配结果,以游戏化方式给予幼儿反馈,既保护了幼儿的积极性,又帮助其纠正认知偏差,体现互动的针对性。)

(三)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让我们一起也来说说梦里的事情吧。

2.如果配上动听的音乐,加上好看的动作,梦就会更美了。

评析:鼓励幼儿通过肢体表达感受诗歌韵律,符合《指南》中“支持幼儿用动作、声音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增强了互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理解诗歌内容

1.为什么飞到蓝天上会变成星星?飞到大海上会变成浪花?飞到森林里变成小鸟呢?

评析: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为什么飞到蓝天上会变成星星?”引导幼儿思考事物与场景的关联,推动其从“表面感知”向“深度理解”发展。)

2.与豆包对话,询问还有蓝天(大海、森林)还是谁的家?

评析:教师借助虚拟角色“豆包”提问“蓝天还是谁的家?”,以情境化互动拓展幼儿思维,既符合《指南》中“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幼儿学习”的建议,又通过“拟人化”互动激发幼儿表达欲,使师幼互动更具趣味性。)

(五)创编诗歌

1.4人一组创编

1)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蓝天上,还能变成什么?在干什么呢?

2)请你们四个小朋友一组,抽取一张卡片,说一说你们如果能飞,飞到这里,会变成什么,做什么?一会请每组小诗人上来说说自己的诗歌。

评析:4人一组抽取卡片创编,落实《指南》中“鼓励幼儿合作交流”的要求,培养其团队协作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以“小诗人”身份给予积极暗示,增强幼儿自信心。)

3)刚刚老师请了一位小助手豆包,让它把你们的想法变了出来,请每组的小诗人上来,分享自己组的诗歌。

评析:借助“豆包”将幼儿想法可视化,体现《评估指南》中“合理利用技术手段支持幼儿表征”的原则,让幼儿直观看到创编成果,提升互动的成就感。)

2.如果你能飞,你要飞到哪里?变成什么?做什么?

1)我还请来一个小助手,它能把你们奇妙的诗歌记录下来呢。看是谁?

2)谁愿意上来分享自己的诗歌?

评析:邀请幼儿单独分享诗歌,教师用“剪映”记录作品,既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又通过技术手段保留创作成果,强化了“幼儿是活动主体”“重视幼儿的个性化表达”的理念。)

3.分组创编

1)各位小诗人,你们想把自己的诗歌记录下来吗?

2)我们先来看看小助手剪映是怎么帮助我们记录的。

3)请大家立正,三个小朋友一组,走到桌子旁边,把你们的诗歌告诉剪映小助手吧。

小结:大家的想象力都特别丰富,创编出了好多有意思的诗歌,那让我们变成小鸟,飞到幼儿园里,去快乐游戏吧!

评析:教师以鼓励性语言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并以“变成小鸟游戏”结束活动,将诗歌内容拓展创编,延伸了互动场景。)

六、活动反思:

(一)亮点: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1.情境化互动激发参与热情

导入环节以“教师梦境”为切入点,通过生活化叙事引发幼儿共鸣,互动语言充满童趣(如“奇妙的事情”“小精灵”),符合大班幼儿情感需求。在诗歌匹配、创编等环节,借助AI技术(豆包、剪映)创设虚拟互动角色,将抽象的诗歌学习转化为具象化的情境游戏,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体现了《评估指南》中“通过情境创设支持幼儿学习”的理念。

2.分层互动兼顾个体差异

在理解与创编环节,教师采用“集体提问—小组合作—个体分享”的分层互动模式:集体讨论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小组合作中引导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同伴,个体分享时关注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通过“小诗人”称号等积极暗示增强其自信心。AI白板的即时反馈功能,也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了个性化支持,符合《指南》中“关注幼儿个体差异”的要求。

3.动态反馈推动深度学习

教师在互动中注重“追问式引导”,如提问“为什么飞到蓝天上会变成星星?”,促使幼儿深入思考事物与场景的逻辑关联,避免了表面化的互动。同时,借助AI技术实时呈现幼儿的创编内容,让幼儿直观看到思维成果,这种“可视化反馈”不仅强化了互动的趣味性,还推动了幼儿从“想象”到“表达”的深度学习,符合《评估指南》中“重视幼儿表征与反馈”的原则。

(二)不足:师幼互动的细节与深度优化空间

1.互动留白不足,幼儿主导性有待提升

在诗歌创编环节,教师虽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但部分指导语(如“抽取卡片后说一说”)对幼儿的思维限制较多,未能充分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创编场景的空间。例如,可增加“自由选择想飞到的地方”的环节,让幼儿更自主地发起互动。

2.非语言互动的情感支持需加强

活动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虽有体现,但在幼儿回答错误或创编受阻时,对其情绪的观察与非语言安抚稍显不足。未来可更注重通过肢体互动传递情感支持,营造更安全的心理环境。

3.技术互动与人际互动的平衡需调整

AI技术(如豆包、剪映)的引入虽提升了师幼互动的趣味性,但在小组创编环节,部分幼儿因专注于技术设备的视觉呈现,与教师、同伴的语言交流有所减少。后续活动中可适当控制技术使用时长,增加“无设备”的人际互动环节,避免技术替代人际情感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