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掠影
聚焦跨学科实践,赋能生物新课堂 2025-09-23
网站类目:活动掠影

聚焦跨学科实践,赋能生物新课堂

为深入推进初中生物新教材落地实施,探索跨学科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9 月 19 日,江阴市初中生物孙小木名师工作室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本次活动以 “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为核心,特邀教研员全程引领指导,吸引了众多初中生物教师到场观摩学习,共同聚焦一节精彩的跨学科实践课 —— 由汤玲老师执教的《制作细胞的结构模型》。

课堂实践:以生为本,让细胞结构 “看得见、摸得着”

汤老师的课堂充分展现了跨学科实践教学的魅力。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细胞的微观结构,她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丰富且贴合教学需求的实验材料,从黏土、卡纸到透明容器等,让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模型作品。课堂上,汤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问引导、小组点拨等方式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结合生物学知识自主设计模型,同时融入美术、数学等学科思维。尤为细致的是,汤老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到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细节,通过实物演示、细节讲解,帮助学生精准把握细胞器的特征,让课堂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评课研讨:共研共促为课堂优化指明方向

课后的评课环节中,老师们围绕本节课展开了热烈讨论,多位老师结合课堂细节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赵琳老师首先对课程进行了细致点评,她高度肯定了汤老师课堂的出彩之处:一是探究性突出,通过 “设计——制作——展示” 的环节设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二是细节把控精准,对线粒体、叶绿体等易被忽略的结构细节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了严谨的科学认知。

孙小木老师则从“教学深度与思维培养”角度提出了独到见解。她表示:“这节课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要深入——从知识讲解到实践操作,从学科融合到细节把控,已具备深入教学的基础,但‘深入’的维度还可聚焦对学生评价环节

进一步挖掘,尤其要关注评价是否真正支撑学生科学思维的拔高。孙老师具体指出,当前学生评价多偏向定性描述,缺乏数据支撑,比如评价“模型比例是否科学”时,仅靠肉眼观察判断,未结合细胞实际尺寸、细胞器比例等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此外,部分评价问题停留在“是否做出某细胞器”的表层,缺乏“为何这样设计”“该结构对细胞功能有何意义” 等具有思维含量的深度追问。

崔敏霞教研员在总结点评时,结合新课标要求提出了更高维度的教学指引。她强调,新课标背景下,每一节课都应思考“能否实现跨学科”,这是教学理念与方式迭代的必然。针对汤老师的课,她明确指出:跨学科教学不能流于形式,需精准把握两个核心:一是明确跨学科范围,清晰界定应融合的学科领域,确保融合有逻辑、有价值,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二是强化评价的育人价值,评价不是简单的结果判断,而是“学习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主动说出评价依据,通过深度评价推动知识内化与思维进阶。最后,她还鼓励在场教师:“教学创新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职业认同感与价值感,以专业坚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活动总结:以课为媒,推动教学质量再提升

本次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展示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教学观摩平台,更通过“上课——评课——研讨”的闭环模式,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思维碰撞。汤老师的跨学科实践课为新教材教学提供了生动范例,而评课环节中各位老师的宝贵评价与建议,无论是对课堂细节的肯定、科学思维培养的建议,还是对评价方式与教学辅助材料的优化方向,都为后续课堂优化指明了清晰路径。未来,工作室成员们将继续以新教材为依托,深耕跨学科实践教学,在关注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塑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与思维品质注入更多活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