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级“教学新秀”集体教学听课评价表
授课教师 |
陈丹诺 |
指导老师 |
翟春亚 |
内容 |
中班律动:洗澎澎 |
日期 |
2024年1月4日 |
活动目标 |
1.初步理解故事脉络,尝试合乐做“搓泡泡”、洗身体”、“冲淋”的动作。 2.在教师的示范和游戏的递进中,尝试创编“洗身体”的不同动作。 3.愿意遵守游戏规则,初步体验集体共同游戏的快乐。 |
||
活动准备 |
音乐、PPT。 |
||
活动过程 |
一、出示课件,初步了解动作发展。 师:你们看,我们来到了哪里?来浴室干什么呢? 你们都洗头吗?洗头要用什么洗呀?怎么洗头的呢? 洗头要先湿一湿,挤点洗发水,然后要搓一搓,把泡泡搓出来,然后在头上洗一洗。那我们就在这个漂亮的浴室里先洗个头吧,准备好了吗?仔细看(教师示范韵律1) 二、感受音乐,初步理解表征动作。 1.师:洗干净了吗?那你们有没有听见陈老师在冲水的时候怎么做的?嘴里说了什么吗? 2.师:你们也想来这个浴室一起洗个头吗?(师幼韵律2) (小结:洗完头需要冲干净,淋浴头里的水冲下来哗啦啦,把头上的泡沫冲干净!我们在这个浴室里洗了头,每个人头上都是香香的吧!) 三、师幼共同韵律,代入情境 1.师:浴室里来了个朋友,有一只小猫,你们看它的表情,她怎么了呀? 它哪里脏呢? 2. 师:小猫咪在外面玩得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所以才身上很脏。那小猫的哪里最脏呢?(脚) 3. 师:刚刚洗头用的洗发水,现在洗身体需要用沐浴露洗,那我们一起来给它洗一洗脚吧!(师幼韵律3) 4. 师:小猫好开心呀,小朋友们帮助他把小脚洗干净了,现在他出去玩啦!刚刚小朋友冲水的时候是对着哪里冲的呀?(引导幼儿哗啦啦动作对着脚) 5. 师:诶,小猫怎么又来啦?那你们看见浴室里看见不同味道的沐浴露了吗? (草莓味、西瓜味、桃子味) 6. 师:你们想用什么味道的沐浴露给小猫洗呢?(请幼儿说) 7. 帮助小猫洗肚子(师幼韵律4)。 四、增加动作创编挑战 1.师:小猫真是不小心,又在外面摔跤了。他的手臂脏了我们要怎么洗手臂呢?这次用什么味道的沐浴露洗呢? 2.幼儿创编动作。(师幼韵律5) 小结:给小猫洗的好累啊,你们累不累?我都出汗了,我也想洗洗澡,你们想洗澡吗? 五、增加空间位置变化挑战 1.师:还有什么味道的沐浴露没有洗过呢?那这次我们给自己洗一洗,除了头、肚子、脚、手,还可以洗什么呢? 2.讲述游戏规则。(师幼韵律6) 六、增加游戏规则挑战 师:我的后背也想洗一洗,可是我洗不到,我想邀请我旁边的小朋友来帮助我,怎么洗呢?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哦!(师幼韵律8) 师:这次我们邀请老师们一起哦(圈外)(师幼韵律9)
|
||
评价 |
一、活动亮点:贴合幼儿发展需求,教育价值突出 1. 目标设定精准,兼顾 “认知 - 技能 - 情感” 三维发展 活动目标紧扣幼儿年龄特点:认知上,通过 “洗头流程讲解”“身体部位识别”,将抽象的 “清洁知识” 转化为具体的动作与情境,帮助幼儿快速理解洗头、洗澡的核心步骤;技能上,从 “教师示范模仿” 到 “幼儿自主创编”(如创编洗手臂动作),再到 “空间位置变化”“同伴互助”,动作难度层层递进,既符合幼儿动作发展的 “从模仿到创造” 规律,又有效提升了身体协调性与表现力;情感上,“帮助小猫洗澡” 的情境极大激发了幼儿的爱心与责任感,“同伴互助洗后背”“邀请老师参与” 则强化了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快乐中建立 “讲卫生” 的积极认知,三维目标相互支撑、落地扎实。 2. 过程设计巧妙,情境与互动贯穿始终 活动以 “浴室场景” 为核心线索,通过 “洗头→帮小猫洗脚→洗肚子→洗手臂→自己洗澡→同伴互助洗后背” 的情节推进,将零散的韵律环节串联成完整的 “清洁故事”,避免了动作训练的枯燥感。教师的提问设计极具引导性,如 “小猫怎么了?哪里最脏?”“想用什么味道的沐浴露?”,既引发幼儿思考,又给予幼儿表达空间,充分体现 “以幼儿为主体” 的理念;师幼、幼幼、幼儿与教师(圈外互动)的多层互动,让活动氛围始终轻松活跃,有效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3. 资源运用恰当,助力活动效果提升 课件中的 “浴室场景”“不同味道的沐浴露”、小猫手偶等教具,直观形象地还原了生活场景,帮助幼儿快速代入情境;分段剪辑的背景音乐节奏轻快,与 “搓泡”“冲水”“清洗身体” 等动作精准匹配,让幼儿能自然跟随音乐节奏做动作,实现 “音乐与动作” 的有机融合。教具与音乐的配合,既降低了幼儿理解动作的难度,又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 二、可优化方向:细节调整,进一步提升活动深度 1. 幼儿创编环节可增加 “个性化支持” 在 “创编洗手臂动作” 环节,虽然鼓励幼儿自主创造,但部分动作发展较慢或内向的幼儿可能会出现 “不敢编、不会编” 的情况。后续可增加 “范例引导”,如教师先示范 1-2 个不同的洗手臂动作(如 “上下搓手臂”“转圈搓手臂”),再引导幼儿在此基础上改编;或采用 “小组讨论” 形式,让能力强的幼儿带动同伴,帮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创编中,确保创编环节的 “全员参与、全员收获”。 2. 卫生习惯的 “延伸教育” 可更自然 活动虽渗透 “讲卫生” 的理念,但多停留在 “清洁动作” 层面,对 “为什么要洗头洗澡”“每天清洁身体的好处” 等卫生知识的渗透较少。后续可在活动结尾增加 “分享环节”,如提问 “今天帮小猫洗干净后,小猫开心吗?我们自己洗干净后会怎么样呀?”,引导幼儿说出 “不生病”“身上香香的” 等,让卫生习惯的教育更深入,实现 “动作练习” 与 “习惯培养” 的深度结合。 3. 空间位置变化环节可明确 “安全提示” 在 “给自己洗澡,增加空间位置变化” 环节,幼儿需要在活动场地内移动身体做动作,可能会出现 “碰撞” 风险。后续可在讲述游戏规则时,增加简单的安全提示,如 “移动的时候要看看旁边的小朋友,不要碰到别人”,并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的移动情况,及时提醒,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
江阴市敔山湾第二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