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教育法》中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高新区校区 陆榴莉
摘要:据《202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报告》发布,以直播和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兴电商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商从业人员超7000万人,市场规模达到50.57亿元,相较于2022年同次增长6.31%。从数据显示,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引发了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目前中职电子商务培养模式较落后于行业发展,无法满足企业人才培养要求,中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同时,《新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学校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对专业培养要求体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产教融合、面向市场、面向实践等。在此背景下,中职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将围绕《新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探讨中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评价;校企合作。
一、目前的中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目前电商企业人才要求,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包含网络营销、计算机与自动化办公、各项数据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策划与管理、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而目前中职所设课程仅设置核心课程,如网络营销课程、客观关系管理课程、物流管理课程。相较之下,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了核心理论与技能的传授,但是并未满足高素质应用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对此应当适应电商行业发展趋势,增设与实际运用相符的技能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日,作为直播电商头部主播“三只羊”因售卖商品涉及虚假宣传等多项违规操作,一时成为直播电商讨论热点。人民日报曾指出其做法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给予相应行政处罚。在此事件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当前直播电商相关法律的是否完善的思考,更是作为一名直播人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归其根本,《新职业教育法》强调如何培养人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如何将职业道德渗透电商教学,也当属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
电子商务人才在毕业以后大多数从事网络客户管理,一些在信息服务公司从事网络咨询及销售业务,小部分人选择运输行业从事网络营销类工作。市场对电商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如今的人才培养应从“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同时进行,加大对电商硬件设备的投入,扩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而当代电商教学,还是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个性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设备不符合时代发展,缺少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
综上所述,随着电子商业行业的崛起,在实际的中职电商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缺乏竞争力,课程体系不完善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设备师资缺乏无法提供实践机会,未真正做到产教融合。
二、适应电商行业发展趋势,增强中职学生竞争能力
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直播为首的电商领域不断扩大,为了更好的适应行业发展,应当细化电商人才培养方向,更精准面向行业的人才需求。何为电子商务?其本身也包含电子和商务两个方向,开设计算机及互联网课程,增设电子商务模拟平台实践,从技术角度入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而提升数据分析达到独立制定策略的水平,搭设“零距离”企业实践,避免传统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依托于工学一体化课程的开设,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技能的培养方式,建设研学基地,校企合作开设资源课程,个性化培养直播大赛技能人才,多元化发展学生,提升中职学生的竞争能力。
专业技能学习是中职学生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基础,学生应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升自身操作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构建研学平台,延伸实习课程的内容,深入学习并掌握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培养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职业教育法》要求培养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的人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旨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优秀的电商职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推动技术人才发展,也是接受系统教育学生的所能获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调适“1+X“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随着国家改革教育资格和技能水平的评价方式,电商专业出现“无证可考”的尴尬现象,对中职电商学生的职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2020年8月,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方案提出了书证衔接和融通的“1+X“证书制度,有利于完善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体系,有利于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形成职业学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中职电商在“1+X“证书培养方案也需要同步调整,注意岗位关联度,如电商行业与物流行业的密切关系。面对不同岗位的证书,如何评价学生获得证书质量,也涉及评价体系。教育信息化、电子化、综合化的发展,课程评价也应当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从实践水平、团队协作、任务完成情况多维度评价学生,将评价体系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全过程记录学生学习情况,使得学生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并树立相应的改进方向,教学相长,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课程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适当增加实践课程考核,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开发共享实践课程,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是的工作环境。引入模块化教学,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将电商专业课程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一模块匹配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目标更为明确,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模块。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注重教师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考虑电子商务实践性课程特征,通过人才招聘以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兼职导师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具有代表性企业如京东等公司的企业人才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项目研发工作,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为有效推行教师队伍建设措施,应当设置激励机制,分项目针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幸福感。
电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那么完善实训条件便是保障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之一。目前中职学习应都配备校内实训基地,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对于软件的更新却落显落后,为学生提供较为先进的电商企业运营环境软件也应当势在必得,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公司对实训条件的赞助,提升实训集体的硬软件设施。同样,学校也应当为合作电商企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岗位需求三环节相扣,形成闭环,真正达到校企合作的意义。
五、结论与展望
课程的人才培养素养核心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运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必备的品德和关键性能力。依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电子商务岗位需求,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诚信教育、服务教育、市场意识与沟通协调教育、遵守法纪法规教育以及团队合作教育。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使得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新职业教育法》的引领下,中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训条件以及深化校企合作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中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满足市场需求。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中职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