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暴力教育》--在三尺讲台,做“会倾听”的教育者 2025-09-2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在三尺讲台,做“会倾听”的教育者

 

初读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我以为这是一本“教人大度”的书,直到将书中理念代入日常教学,才猛然发现:教育中的许多“僵局”,不是学生“不听话”,也不是自己“没耐心”,而是我们习惯了用“评判式语言”包裹心意,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看见”与“连接”。作为一名执教十几年的中职教师,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新可能。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要素,看似简单,却能精准破解教学中的沟通难题。此前面对课堂上走神的学生,我常下意识说“你怎么又在发呆,上课能不能认真点”,话音刚落,学生要么低着头抿紧嘴,要么眼神躲闪,下次依旧走神。后来试着用书中方法调整表达:“刚刚讲概念时,我看到你盯着窗外看了五分钟,手里的笔一直没动(观察)。老师有点着急,也有点担心(感受),因为这部分内容后面写作业会用到,我怕你没跟上,之后做题会吃力(需求)。接下来的十分钟,你愿意试着把老师讲的重点记在课本上吗?如果没听懂,随时举手问我(请求)。”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红着脸点了点头,那节课后半段,他真的坐得笔直,还主动举了两次手。原来,学生的“走神”不是“故意捣乱”,可能是前一晚没休息好,也可能是没听懂不敢问——当我们放下“批评”,用“观察”代替“评判”,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

书中关于“倾听需求”的内容,也让我对“家校沟通”有了新的理解。此前有家长找我“告状”:“老师,我家孩子在家根本不写作业,说多少遍都没用,您帮我管管他!” 以往我会先批评学生,可效果往往短暂。现在我会先倾听家长的感受:“您每天下班还要催孩子写作业,说了好几次都没效果,肯定又累又着急吧?” 当家长顺着话茬说出“是啊,我怕他基础打不好,以后更跟不上”时,我再接着说:“其实您是担心孩子的学习习惯,也希望他能主动学习,对吗?” 家长连连点头,这时再一起商量:“咱们试试在家也用‘约定’代替‘催促’,比如和孩子说好‘写完作业可以自由活动20分钟’,您多观察他写作业时的状态,比如‘我看到你今天用20分钟写完了数学题’,少说‘你怎么写这么慢’,咱们一起试试?” 几次沟通下来,家长不再把我当成“告状的对象”,而是“一起帮孩子的伙伴”,家校配合反而更顺畅。

非暴力沟通也教会我如何与“情绪中的自己”相处。刚教书时,遇到学生上课打闹、作业全错,我常会忍不住发火,事后又后悔。书中说“情绪是需求的信号”,我开始试着拆解自己的愤怒:当学生没交作业时,我生气不是因为“学生偷懒”,而是“我希望通过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他们查漏补缺”的需求没被满足;当课堂纪律乱时,我烦躁不是因为“学生调皮”,而是“我希望给大家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听清知识点”的需求没达成。当把焦点从“学生的错误”转向“自己的需求”,我不再急于发火,而是思考“怎样帮学生达成这个需求”——比如给没交作业的学生单独列“简易作业清单”,给爱打闹的学生安排“课堂小助手”的任务,既解决了问题,也少了很多内耗。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我觉得,好的教育更像“园丁培育花草”:不需要用“剪刀”强行修剪,而是用“理解”的阳光、“倾听”的雨露,让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节奏生长。《非暴力沟通》不是一本“话术手册”,而是一面镜子,让我看清自己的心意,也看见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未来的讲台时光,我想继续做一名“会倾听”的教育者,用温柔而坚定的语言,陪孩子们慢慢长大。毕竟,教育的温暖,从来都藏在“好好说话”的细节里。

  • 阅读(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