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近期研读《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 “新课标”),深感这份文件不仅是对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顶层设计,更像是为新时代技能人才绘制的 “数字能力成长蓝图”,字里行间既透着对技术变革的敏锐捕捉,也饱含着对 “以生为本” 教育理念的深度践行。
新课标最让我触动的,是其对 “核心素养” 的精准锚定与系统落地。相较于以往侧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课程目标,新课标明确将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四大核心素养贯穿始终,这一转变绝非简单的概念升级,而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本质的重新审视。例如,在 “信息意识” 培养中,课标不仅要求学生能识别、获取信息,更强调 “根据职业场景需求筛选有效信息”—— 这恰恰击中了中职教育的 “职业属性” 核心。在电商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机械学习 Excel 表格操作,而是要学会通过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优化商品上架策略;在机电专业的课程里,编程学习也不再是孤立的代码编写,而是要结合工业机器人操作场景,用计算思维解决设备调试中的实际问题。这种将核心素养与职业场景深度融合的设计,让信息技术课程彻底摆脱了 “通用工具课” 的浅层定位,成为连接课堂与职场的 “桥梁课程”。
新课标对课程结构的优化,更凸显了 “模块化、个性化” 的育人思路。以往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常存在 “内容庞杂、与专业脱节” 的问题,部分学生毕业后仍面临 “课堂学的用不上,工作要的没学会” 的困境。而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框架,构建了 “基础模块 + 专业模块 + 拓展模块” 的三级课程结构:基础模块确保全体学生掌握数字化生存的必备能力,如信息安全防护、常用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专业模块则紧密对接不同专业群的需求,例如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开设 “嵌入式系统编程”,为电子商务专业开设 “跨境电商平台数字化运营”;拓展模块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前沿技术探索空间,如 “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基础”“大数据可视化分析”。这种分层、分类的课程设计,既保障了基础能力的普适性,又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真正实现了 “因材施教” 与 “按需育人” 的有机统一。
在教学实施建议部分,新课标对 “教学方式变革” 的引导同样值得关注。文件明确提出要 “倡导项目式学习、情境式教学、跨学科融合教学”,这与当下产业对 “复合型技术人才” 的需求高度契合。例如,课标中列举的 “校园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 项目,要求学生结合美术设计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与 Photoshop、AI 等软件技能,完成从产品创意到数字化建模再到宣传海报设计的完整流程。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 “教师讲、学生听” 的被动接受,而是让学生在真实项目情境中主动探究、协作解决问题,既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新课标对 “评价方式” 的改革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例如通过学生的项目成果展示、学习日志、小组互评等多维度数据综合评估学习效果,这不仅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成长,也能引导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单一的考试成绩。
当然,新课标的落地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部分中职学校可能存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更新不及时、教师对前沿技术的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但正如课标中所强调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 —— 行政部门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与企业合作,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唯有如此,才能让新课标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培养出更多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通读新课标,我深刻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份课程文件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更是职业教育对时代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 “辅助工具”,而是驱动产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数字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关键载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深入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更要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将课标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中职信息技术教育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的 “数字动能”,为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培养更多 “能操作、会应用、善创新” 的技术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