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变革的路径探析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启示
陈星洁
苏霍姆林斯基是享誉世界的教育实践家与理论家,其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不仅凝聚了他三十余年教育探索的智慧,更是一部融合教育学、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经典之作。书中明确提出:“要成为一名好校长,首先应努力成为一位好的教育家。”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校长角色的教育本质。在反复研读过程中,我尤其注意到校长在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职业院校价值建设的思考。
一、教育价值观的内涵与校长引领的必要性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取向,反映了人们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应走向何方”的根本看法。它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更是凝聚师生认同、指引教育行为的“精神灯塔”。学校教育价值观并非抽象存在,而是通过校风、教风、学风以及管理制度、师生行为得以具体体现。
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其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校整体的教育文化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校长不应仅是行政管理者,更应是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和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尤其在当前职业教育面临提质培优、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校长能否带领团队构建清晰、积极、共识性的教育价值观,已成为衡量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
二、当前职业学校价值观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以我校为例,作为一所位于乡镇地区的职业中专,我们在价值观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价值观建设意识有待加强:日常工作中,教学管理、竞赛评比等事务性工作占据主要精力,对价值观这类“软实力”的系统构建缺乏持续关注。校训、办学目标等往往停留在文本层面,未能真正融入师生行为与组织文化中。
价值共识尚未形成:不同群体——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对“职业教育应何为”存在理解差异。例如,家长更关注就业与升学结果,学生期待更多样化的成长体验,教师则可能因评价机制影响而倾向于短期成效。这种价值分歧如不加以整合,容易导致办学方向模糊、育人合力不足。
外部环境变迁带来价值冲突:随着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深化和产教融合的推进,学校需在技能培养与全面发展、短期适应与长期素养、传统模式与创新探索之间做出价值权衡。这一过程中,新旧观念的碰撞与调适不可避免。
三、校长引领教育价值观转变的实践路径
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结合我校实际,我认为校长应从以下五方面着力引领价值观的转变:
1. 以人为本,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价值观建设的关键在于“人的认同”。校长应尊重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地位,通过座谈、问卷、提案机制等途径广泛征集意见,以“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共同拟定价值共识。例如,我校近年来推动的“价值观议案征集—小组讨论—草案修订—共识定稿”机制,显著提高了教师对办学理念的认同度和践行力。
2. 营造民主氛围,强化制度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和谐教育”理念启示我们,校长应通过民主管理激发团队活力。我校通过教代会制度、考核小组机制、校务公开等途径,增强管理透明度与教师参与感。只有在公平、开放、信任的环境中,价值观才可能真正落地生根。
3. 聚焦文化建构,实现环境育人
物质文化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校积极推动校园环境改造与文化设施升级,努力让每一处空间传递教育的温度与理念。同时,通过修订制度、优化评价、树立典型等方式,将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形成“文化浸润—制度引导—行为自觉”的良性循环。
4. 立足制度创新,巩固价值认同
价值观不能只靠倡导,更需制度支撑。校长应牵头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规范与激励机制。例如,将“全面发展”“产教融合”等价值导向融入教学评价、职称评审与绩效分配中,从而实现“以制度言说,以管理传递价值”。
5. 依托活动载体,推动实践转化
价值观教育不能脱离实践。我校通过开展师德演讲、教学竞赛、典型选树等主题活动,以及推动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教育实践,不断强化教师对价值观的体验与认同。只有通过持续的行动反思与经验积累,价值观才能从文本走向行动、从理念转化为素养。
四、结语:校长作为价值引领者的时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校长不仅应是管理的行家,更应是教育的哲人、教师的教师。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校长更需以价值领导力为核心,从“事务主导”走向“文化引领”,从“行政管理者”转变为“教育设计师”。
通过构建共识、营造氛围、建设文化、创新制度、深化实践,校长能够有效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系统转变,从而使学校真正成为“传播价值、塑造心灵、成就未来”的教育高地。这条路虽充满挑战,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这,正是每一位校长应当奔赴的理想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