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惠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读书笔记 2025-09-2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栉风沐雨创职教,薪火相传强国梦

——重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有感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闵惠芬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一个时代的必然回响。黄炎培先生,便是中国近代教育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星辰。他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更以其深邃的家国情怀、坚韧的实践精神,为后世点亮了一盏“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的明灯。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征途上,重温黄炎培先生的思想,不仅是回溯历史,更是为了汲取力量,照亮前路。

一、以爱国为魂:职业教育的精神底色

黄炎培先生身处民族危难之际,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始终紧扣“救国”与“强国”。他明确提出“教育救国”理念,并将爱国主义视为职业教育的灵魂。他所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其“中华”二字,不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面旗帜,象征着为国家培育实用人才、以教育振兴民族的坚定信念。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人格塑造,是引导青年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价值取向。

在抗战时期,中华职校师生或奔赴前线,或参与后勤,或投身国家建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求学不忘爱国”的校训精神。而在今天,面对全球科技竞争与产业变革的挑战,爱国主义依然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正如华为在外部压力下坚持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壁垒的历程,其所展现的不仅是企业的韧性,更是一代实业者与职教人共同秉持的“为国家谋突破、为民族争气节”的担当。因此,新时代职业教育必须继续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将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实体经济作为根本使命。

二、以敬业乐群为纲:职业伦理教育的核心内涵

黄炎培先生强调“敬业乐群”,既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行为的社会导向。他将“为己谋生”与“为群服务”相结合,提出“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职业观,倡导职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能,更应具备服务集体、贡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在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学生中出现“重技能轻德行”“重个人轻集体”倾向的背景下,黄炎培这一思想显得尤为珍贵。不少企业反馈,职业人才的首要素质并非技艺多高超,而是是否“靠得住、有担当、肯奉献”。因此,职业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授技”层面,更应重视“育人”,将“敬业乐群”融入课程教学、实习实践与校园文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在服务中体现职业尊严。

三、以手脑并用为径: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方法

黄炎培反对教育脱离实际,批评旧式教育“只教读书,不教做事”,极力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他认为,真正的职业教育必须贴近生产、贴近劳动、贴近社会需要。他所提出的“劳工神圣”,不是口号,而是对劳动价值的崇高礼赞,是对实践能力的根本肯定。

在当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这一思想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职业教育要避免“在黑板上开机器、在教室里种庄稼”的弊端,就必须强化实习实训环节,推进“课堂即是工场、作品即是产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增长才干、锤炼技能。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职业的崇高、体验劳动的尊严,才能培养出既会动脑、也肯动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以人职匹配为要:个性化成长与社会需求的双向契合

黄炎培先生较早意识到“人职匹配”的重要性,指出教育应依据学生的个性、兴趣与能力因材施教,使其所学与所职相契合。他强调:“职业无高下,贵在适性”,每个人皆应在适合自身的岗位上实现价值。这一观点,在强调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今天,更具前瞻性。

现代职业教育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与升学就业通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通过职业测评、生涯规划、岗位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明确方向,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理想。

五、结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黄炎培先生的教育思想,跨越百年仍熠熠生辉。他所倡导的“爱国为魂、敬业为本、实践为径、匹配为要”的职业教育理念,构建起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服务民族复兴”为目标的职教体系。在今天大力发展类型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回归黄炎培思想的精神本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职业教育真正成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服务社会之基础、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名职教工作者,我将以黄炎培先生为楷模,继续秉持“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的信念,在职业教育的热土上耕耘不辍,助力每一位学子成长成才,共同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职教新篇章。

  • 阅读(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