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整个的教育家”:陶行知校长观对新时代职业学校的启示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黄榕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与实践者,他提出的“整个的校长”理念,不仅揭示了学校领导力的核心内涵,也为当代职业学校的治理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在深入研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后,我对其关于校长职责与素养的论述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认识到,一所学校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一位“用整个的心办整个的教育”的领路人。
一、“整个的校长”的内涵与时代解读
陶行知在《整个的校长》一文中指出,校长不应是“身心分散”的“非整个的人”,而应是全身心投入学校工作的“完整的人”。他强调:“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这一观点不仅关乎职责的集中,更关乎教育使命的认同与担当。
在当代职业教育语境下,“整个的校长”意味着校长不能仅仅视职务为行政岗位,而应将其视为一项需要全情投入的教育事业。尤其在职业学校中,校长既要懂教育,也要通行业;既要管教学,也要联企业;既要传承文化,也要面向未来。这种“整体性”要求校长在思想、情感、行为上高度统一,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人物”。
二、新时代职业学校校长应具备的三重素养
基于陶行知的思想,结合当代职业教育的特征,我认为职业学校的校长应具备以下核心素养:
1. 专业化的教育领导力
校长不仅是管理者,更应是教育领域的专家。陶行知强调校长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反对“人人可做校长”的笼统认知。在今天,职业学校的校长除了掌握教育学、管理学的系统知识,还应具备产教融合、课程开发、质量评估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此外,面对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校长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保持对新技术、新业态的敏感度,才能引领学校紧跟时代发展。
2. 高尚的人格感染力
陶行知极为重视校长的品德修养,认为“真正的领导力源于高尚的人品”。他提出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对教育者奉献精神的最佳诠释。职业学校的校长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与服务情怀,关爱每一位师生,营造平等、信任、和谐的校园氛围。尤其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校长的人格魅力对凝聚团队、传承校风、塑造学校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独立的办学判断力
陶行知反对办“人云亦云”的学校,强调校长应具备独立的教育观和办学观。他主张学校要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也要敢于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在当前职业教育强调类型发展的背景下,校长应结合区域经济与学校实际,明确办学定位,打造校本特色,避免盲目跟风或同质化竞争。此外,校长还要具备改革勇气与创新意识,在制度构建、教学组织、评价方式等方面积极突破,激发全校师生的创造力。
三、新时期职业学校校长践行“整个”理念的路径
基于陶行知思想,结合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校长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实践:
1. 明确使命,树立“大职业教育观”
职业学校的校长要跳出“一校之界”,从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的高度审视办学方向。要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要构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激发其育人活力;还要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传播技术文明、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
2. 聚焦质量,打造特色办学体系
职业学校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应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校长要善用地方产业资源,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模式。此外,要通过文化建设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共同追求,使学校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坚持知行合一,推动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
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反对教育与生活脱节。在今天,职业学校更要强化实践导向,将“做中学、学中做”贯穿育人全过程。校长要积极拓展校企合作资源,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教师进入企业、工匠走进课堂,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精神。
4. 重视科研赋能,以研究引领学校发展
教育不是凭经验重复的工作,而是需要持续探索的专业活动。校长要带头开展教育实验与研究,围绕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如课程改革、课堂革命、评价创新等——组织团队攻坚,通过科研寻路径、靠实证做决策。只有坚持“研以致用”,学校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的优质与特色发展。
四、结语:以“整个的人”做“整个的教育”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始终聚焦“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职业学校的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人物,应自觉以“整个的校长”为标准,全心投入、全情引领、全力担当。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一位校长都应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不忘育人初心,不负时代使命,真正成为学校精神的代表、师生成长的引路人、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