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深度解读
张新艳
一、热点背景与核心理解
当前教学热点:“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无疑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最核心、最持久的热点。它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心正从“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进行深刻转型。
核心理解与解读:
1、“素养”与“知识”的根本区别:
知识是静态的、可复制的结论,比如一个公式、一个历史事件。
素养是动态的、可迁移的能力,是学生在面对真实、复杂情境时,能调动所学知识、技能、态度来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关键任务的综合性品质。它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是“能做什么”和“会以何种态度去做”。
2、教学转型的三大关键转向:
教学目标上:从“学科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学科核心素养”(如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科学的“探究与实践”)的培育。
教学内容上:从“碎片化”的知识点罗列,转向“结构化”、“情境化”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强调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方式上:从教师的“单向讲授”,转向学生的“主动探究”。倡导项目式学习(PBL)、问题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解决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3、 对教师的挑战:这一转型对教师提出了极高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和传递者,而是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促进者。需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真问题”,管理动态的、可能充满不确定性的课堂,并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进行多维评价。
二、深度文章/书籍推荐与简评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热点,以下推荐三类资源:一本奠定理论基石的经典、一篇指导实践操作的佳作、一部展现国际视野的参考。
1、理论基石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作者:余文森
推荐理由:这是国内系统阐述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关系的奠基性著作之一,是理解此热点的“必读入门书”。
简评:
本书的卓越之处在于其系统性和权威性。余文森教授清晰地梳理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缘起、内涵及其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他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要转向核心素养”,更重要的是,详细阐述了“如何转向”,提出了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如“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等。语言平实,案例丰富,既能提升理论认知,又能直接指导教学设计。对于初次接触此概念的读者,本书能帮助搭建一个清晰、完整的认知框架。
2、实践操作篇:文章《项目化学习(PBL):素养培育的主战场》
来源:上海教育《现代教学》期刊 / 夏雪梅博士的相关论述
推荐理由:如果说核心素养是目的地,那么项目化学习(PBL)就是最重要的路径之一。这篇文章(或夏雪梅博士的著作《项目化学习设计》)是将理论落地的“实战指南”。
简评:
该资源极具实践指导价值。它精准地抓住了PBL这一实现素养落地的关键手段。文章通常会深入剖析一个高质量的PBL项目应包含的核心要素:本质问题、持续探究、公开成果等。它会告诉你,如何从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出发,设计一个吸引学生的驱动性问题,如何规划探究路径,以及如何设计评价量规来评估素养的提升。阅读此类资源,能有效解决“理念懂了,但课不知道怎么上”的困境,为教师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工具。
3、国际视野篇:《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
作者:[新西兰] 约翰·哈蒂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基于海量实证数据的巨著,为我们理解“什么真正有效”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我们冷静看待热点,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简评:
当所有教育讨论都聚焦于“核心素养”时,哈蒂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元视角。他通过对数万项教育研究进行元分析,量化了各种教学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效应。其核心发现是: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教师作为自己教学的评价者”(即及时反馈与调整)和“师生关系”效应量极高。这本书提醒我们,在追求PBL、合作学习等“热门”方法时,不能忽视教学的基本规律:清晰的解释、有效的反馈、温暖的师生关系同样是素养培育的基石。它让我们的教学改革更理性、更扎实。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范式革命。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装满知识的“容器”,而是培育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解决复杂问题的“完整的人”。
推荐的这三份资源,恰好构成了一个“理论-实践-反思”的完整学习闭环。从余文森的理论建构,到夏雪梅的实践路径,再到哈蒂的实证反思,它们共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而理性的教学改革地图。深入研读这些资源,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当前的教学热点,更能赋予我们在课堂中勇敢实践的智慧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