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惠芬——《项目化教学实施指南——中职专业课改革实践》读书笔记 2025-09-2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以项目为舟,载技能与素养共航

——读《项目化教学实施指南:中职专业课改革实践》有感

闵惠芬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项目化教学”已成为破解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难题的关键路径。徐国庆教授所著的《项目化教学实施指南:中职专业课改革实践》一书,以“理论框架+案例解析+工具模板”的立体化结构,为中职教师提供了从理念认知到课堂落地的系统性指导。笔者结合自身机电专业教学经验,从“为何改”“如何改”“改后思”三个维度,谈谈对本书的实践感悟。

一、破局之思:中职教育为何需要项目化教学?

1. 传统课堂的“三重困境”

书中开篇直指中职教学痛点:教师“照本宣科”讲授原理,学生“被动抄写”记笔记,实训环节“机械重复”操作步骤。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更无法形成系统化的职业能力。例如,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学生能背诵欧姆定律公式,却无法诊断家庭电路故障;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学生能绘制标准三视图,却看不懂企业工程图纸的标注符号。

2. 企业需求的“能力倒逼”

徐教授通过调研发现,企业最看重中职毕业生的三项能力:复杂任务分解能力(如将设备检修拆解为故障排查、零件更换、调试验证等步骤)、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如机电一体化专业需同时掌握机械、电气、编程知识)、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如与工艺、质检部门协同完成项目)。而传统课堂培养的“单一技能操作者”,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制造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3. 脑科学视角的“学习逻辑”

书中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人类大脑对“完整任务”的记忆效率远高于碎片化知识。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学生若通过“更换发动机总成”项目学习,会主动探究气缸压力检测、正时链条对位、冷却系统排空等关联知识,形成“问题驱动—知识建构—技能内化”的正向循环。这种学习模式与德国“双元制”教育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二、落地之道:项目化教学的“四步实施法”

第一步:项目设计——从“教材章节”到“真实任务”

书中提出项目设计的“三原则”:

真实性:项目需源自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例如,笔者将《PLC控制技术》课程重构为“自动化生产线分拣单元调试”项目,模拟某食品企业包装车间的实际需求。

完整性:项目需包含“信息收集—方案制定—实施操作—质量检测—总结反思”全流程。如护理专业“老年患者跌倒预防”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环境评估、风险分级、护理计划制定等环节。

挑战性:项目难度需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激发“最近发展区”学习。例如,机电专业“智能仓储AGV小车调试”项目,要求学生融合传感器应用、路径规划、无线通信等多学科知识。

工具模板:书中提供“项目设计五维评估表”(见下表),帮助教师系统化考量项目可行性。

评估维度

具体指标

评分(1-5分)

真实性

是否与企业实际工作一致

复杂性

涉及知识/技能点的数量与关联度

可操作性

设备、场地、时间等资源是否满足

开放性

是否允许学生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

评价性

是否有明确的成果质量标准


第二步:教学组织——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

项目化教学的课堂需实现“三个转变”:

角色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项目导师”,通过“提问—引导—反馈”支持学生学习。例如,在“3D打印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中,教师仅提供材料性能参数表,由学生自主选择打印工艺并优化支撑结构。

空间转变:打破传统教室布局,建立“理论学习区—仿真操作区—实体加工区”一体化教学场景。如汽修专业将课堂搬至维修车间,学生分组完成“汽车空调系统检修”项目,教师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推送技术文档。

时间转变:采用“长课时+弹性进度”模式。例如,将每周4课时的《工业机器人编程》课程整合为28课时项目周,允许学生根据任务难度自主安排调试时间。

案例启示:书中介绍的上海某中职学校“咖啡吧运营”项目,将市场营销、成本核算、设备维护等跨学科知识融入真实商业场景。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产品定价,通过成本核算优化原料采购,通过设备维护记录分析故障规律,最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中创”。

第三步:评价改革——从“结果考核”到“过程赋能”

传统考试难以评估项目化教学的成果,书中提出“三维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项目各阶段的表现,如信息检索能力、团队协作态度、问题解决策略。例如,通过“项目日志”“小组互评表”量化过程数据。

成果性评价:制定“企业级”质量标准,如机电项目需符合ISO9001工艺规范,护理项目需通过临床模拟考核。

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能力成长轨迹,如对比项目前后“故障诊断准确率”“方案创新度”等指标。

工具创新:书中设计的“项目化教学评价雷达图”(见下图),可直观呈现学生在知识应用、技能操作、沟通协作等维度的优势与不足,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第四步:资源建设——从“教材依赖”到“生态构建”

项目化教学需要“活资源”支撑:

企业资源: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项目资源库”,如获取某电梯公司“扶梯日常维护”真实案例,开发配套教学视频与操作手册。

数字资源: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降低实训成本。例如,通过VR模拟化工企业“管道泄漏应急处理”项目,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练习高危操作。

学生资源:鼓励优秀学生将项目成果转化为“微课资源”,如某数控专业学生制作的“五轴加工中心对刀技巧”视频,被纳入校本课程资源库。

三、反思之问:项目化教学的“进阶挑战”

1. 教师能力“转型阵痛”

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既需精通专业理论,又需熟悉企业流程。书中建议通过“企业实践+工作坊研修”提升教师能力,但实际执行中仍面临时间冲突、经费不足等问题。例如,某中职学校要求教师每年下企业实践1个月,但因教学任务繁重,仅30%教师能达标。

2. 学生适应“学习革命”

部分学生习惯“被动接受”学习模式,对项目化教学的“高自主性”产生抵触。书中提出“脚手架策略”,如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任务分解清单”“操作示范视频”等支持工具,但如何平衡“个性化指导”与“教学效率”仍需探索。

3. 制度保障“最后一公里”

项目化教学需要学校在课时安排、设备采购、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例如,传统“45分钟/课时”制难以满足长周期项目需求,需探索“模块化课时”灵活排课;传统“以论文论英雄”的教师评价体系,需向“项目开发能力”“企业服务成果”等维度倾斜。

结语:职业教育改革的“慢艺术”

徐国庆教授在书中强调:“项目化教学不是‘灵丹妙药’,而是需要长期耕耘的教育生态。”从德国“双元制”的百年实践到中国“1+X证书制度”的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始终在“理论完美”与“现实可行”间寻找平衡点。作为中职教师,我们既是改革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当看到学生从“怕动手”到“爱钻研”,从“完成任务”到“追求卓越”,便深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值得用一生去坚守。


  • 阅读(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