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数智变革,奠基英才培养——读两篇教育文章有感
孙登邑
近日,有幸阅读了关于希沃打造数智教育生态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两篇文章,深感启发。这两篇文章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指向了在时代巨变下教育该如何应答的核心命题:一面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手段革新,旨在提升教育的整体效率与公平;另一面则是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旨在破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的难题。二者的结合,为我们勾勒出未来教育的清晰图景。
第一篇关于希沃的文章,生动地展现了科技如何从“悬浮”的概念走向“落地”的应用。文章并非空谈“AI+教育”的宏大叙事,而是具体到“教、学、评、管、研”的每一个环节,通过“1+N+N”等技术体系,让数字技术与真实的课堂场景、硬件终端精准匹配。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地将纸质教材电子化,而是构建一个以数据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生态。希沃所践行的“开放共创”战略尤其值得称道,它预示着教育的未来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企业、学校、研究者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教学模式的进化。这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而言,无疑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路径,让我们看到技术不再是遥远的噱头,而是可以切实赋能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得力工具。
如果说希沃的文章回答了“如何教”的问题,那么第二篇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文章,则深刻探讨了“为谁教”和“教什么”的战略性问题。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尽早发现并科学培育天赋突出的孩子,已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从国际视野出发,清晰地指出,对“超常”的界定已从单一的智力因素,扩展到包含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培养模式也涵盖了分组、加速、充实等多元原则。美国的多维度评估、韩国的一对一大学教授授课等案例,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他山之石。这让我意识到,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且包容的甄选与培养体系至关重要,我们既要避免“揠苗助长”,也要防止“湮没天才”,必须立足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英才教育之路。
将两篇文章结合来看,其内在联系发人深省。数智教育新生态的构建,正是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 想象一下,AI技术不仅能辅助常规教学,更能通过在学习过程中沉淀的数据,帮助教师更早、更准确地识别出学生在特定领域的潜能和特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反过来,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也为教育科技的深度应用指明了方向,驱动技术研发必须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标。
总而言之,这两篇文章如同两盏明灯,照亮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与方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未来的可能性充满期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善用希沃这样的工具提升教学效能;更应葆有发现“英才”的慧眼,借鉴国际经验,努力为每一个独特的孩子提供适合其成长的土壤。唯有将技术的“器”与育人的“道”相结合,我们才能在教育数字化的浪潮中,真正肩负起为未来社会培养栋梁之才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