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未来工匠”的实战蓝图:读《项目式学习:中职教育行动指南》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陈俞希
当前中职教育正处于深度转型期,其核心任务是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向“能力培养”范式,以应对“产教融合”、“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重点热点议题。然而,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理念已领会,实践却茫然”的困境:如何设计一堂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无缝对接职业标准与企业真实需求的课?
王永春教授的《项目式学习:中职教育行动指南》正是对此问题的精准回应。它不像那些高悬于云端的理论著作,而更像一份深入教学一线、手把手的“实战工具包”,为中职教师践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提供了清晰、具体、可复制的路径。
本书以“项目式学习(PBL)”为核心方法论,系统阐述了其如何有效承载和落实当前中职教学改革的各项要求。
1. 针对“产教融合”:提供“真实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的桥梁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PBL的灵魂在于“真实性”。它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详细指导教师如何与企业专家合作,从真实的生产流程、服务案例或技术问题中提取和设计“驱动性问题”(Driving Question)。
书中以“新能源汽车维护”专业为例,展示了如何将企业常见的“车辆无法充电”故障,转化为一个名为“为客户解决新能源座驾的‘充电焦虑’”的项目。学生需要像真实技师一样,完成故障诊断、工具使用、维修方案制定与客户沟通等全流程任务。这完美地将企业工作场景“搬”进了课堂,解决了产教“两张皮”的问题。
2. 针对“岗课赛证融通”:构建“能力本位”的综合育人框架
本书强调,一个设计优良的PBL项目天然融汇了“岗、课、赛、证”四要素。项目目标对应“岗位”能力要求,项目过程即是“课程”内容,项目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可对标“技能大赛”的标准,而项目所培养的综合能力则是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基础。
在“智能家居安装”项目中,学生小组需完成一套迷你智能家居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岗);他们需要学习电工基础、网络通信、编程逻辑等跨学科技能(课);项目最终以小组路演和系统功能竞演的形式进行评比(赛);项目评估表则直接参照了“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的考核要点(证)。
3. 针对“思政与素养培育”:实现“盐溶于水”般的素养内化
本书独到地指出,PBL是培育职业素养的最佳载体。在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需要锤炼团队协作、沟通表达、批判性思维和工匠精神。
在“为社区老人设计一款便携药盒”的项目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3D建模与打印技能(专业能力),更需要走进社区进行访谈(沟通能力),经历反复的设计-测试-修改迭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最终理解设计产品的社会价值(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素养培育不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项目实践中的必然产物。
4. 针对“数字化转型”:倡导“技术为学习赋能”的理性态度
本书对技术的应用持务实态度。它指导教师如何利用VR技术进行高风险操作预习,如何使用在线协作工具(如腾讯文档、石墨文档)进行小组项目管理,如何通过视频录制复盘操作流程。技术不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支持探究、协作与创造的“脚手架”。
那我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极强的实操性与本土化特色: 这是本书最大亮点。它摒弃了对国外PBL模型的简单照搬,所有案例均源自中国中职课堂的真实实践,提供了大量如“项目任务书”、“小组合作契约”、“多元评价量规”等可直接使用的模板,教师可“即拿即用”。
2.系统性与结构性并存: 从项目设计、实施流程、课堂管理到评价反馈,本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逻辑清晰,步骤详尽,让教师既能“上手做”,也能“懂得为什么这么做”。
3.直面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本书专门探讨了在中职实施PBL的常见挑战,如“学生基础弱怎么办?”“课时不够怎么办?”“如何管理活跃的课堂?”,并给出了非常接地气的解决策略,体现了对一线教学场景的深刻理解。
总而言之,《项目式学习:中职教育行动指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真正写给中职教师看的“行动指南”。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教练,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动作分解,赋能每一位教师成为教学改革的设计师,从而真正有效地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未来工匠”。
强力推荐给所有致力于教学创新、渴望提升课堂效能的中职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管理人员。 阅读并实践此书,将成为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次重要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