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均——《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2025-09-2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教育的目的 》读书笔记

李宏均

《教育的目的 》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一本教育著作,下面了一篇《教育的目的 》,欢迎大家点击阅读!

谈到这本书,我想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一下它的作者,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对教育理论感兴趣,曾把1912~1928年发表的一系列讲演成《教育的目的》(1929)一书,他反对把教育仅仅看成做促进发育的观点。与杜威和沛西能一样,赞扬理智和卓越。强调“规律是绝对的,但凡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那么,也就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充分阐述了其教育思想,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应充满生活与活力,应引导他们自我开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开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开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他的思想对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下面,我们试对其干点做简要分析。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只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还是进展知识的传递?那么什么是文化?怀特海说: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承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育要培养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才。

这时,我总是要想起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想起那一代文人学者百家争鸣的景象,想象这些文人学者在各大学堂教学时满怀的理想、激情。我想这跟怀特海所说的文化是相应的。他要的是老师这样的满怀理想、充满激情投入的教育生活;他要的是老师自身丰富的思想、自身感受美、自身情感认知等融入教学的教育生活,这才是思想活动,才是文化的传承。这就相当于人们对理性的探究,当社会形态更趋向于合理化的时候,人们对非理性的探寻。

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很多学科,每门学科教那么一小部分,其结果就是的承受一些没有活力的火花照耀的、没有联络的概念。儿童教育中所教的主要概念要少而重要,还要是它们尽可能集合成各种组合。儿童应该使这些概念成为他自己的概念,并且应该懂得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儿童应该从他一开场受教育就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如今知识的细致、分化,科目的准确、分类,人们忘记了当初追寻这些知识时的理想和激情,敢于固化的教授,强调理性和准确,这正是怀特海所言的“呆滞的思想”(事实上,这和怀特海后面所说的自由—纪律—自由以及浪漫—准确—浪漫的循环是相对应的。科学的开展呈现这样的一个循环,但当至准确时期时,却容易因准确而留恋,导致经历的僵化)。因为科目细致的分类,所以强调不可教太多的科目、所教科目必须透彻。这使我想起如今各个学校因为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络不严密而导致学生学不好达不到理想程度的现实。如今很多专家要求老师研究一门学科就要研究的透彻,那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且有好的成绩。

征对老师学科研究不精的问题,怀特海阐述了科学及知识的有限性,强调经历及思想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而且还要付诸于理论并承受理论的检验,可以与其它有用的思想融为一体。另外,强调科目的整合,但贯穿的思想概念要少而精;儿童的自我开展最重要,应该体验发现的乐趣,理解思想概念并应用现实生活,面对如今、理解如今,如今包含着过去,又孕育着将来。也就是说,如今是过去渐渐形成的,但却又是将来形成的根底。所以,怀特海强调,要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让经历僵化!而统一的考试正是扼杀了知识的活力,扼杀了文化的精华。所以要铲除各科目之间致命的别离状况,思想概念犹如一根主线,导引各个科目的彼此交融。老师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的一种深入的认识,以及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知识与知识掌握者的生活有着特别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说,教育者与伟大事物,伟大事物与伟大事物,伟大事物与被教育者的彼此联络。

所以说文化与专业知识有着截然的不同之处。文化是思想活动,所谓思想,是包含着智力、情感认知才能的关系,所谓利用、证明、检验,与其他思想的有机交融,都是在展开这个关系,将生活融入。即使是专业化,也是有文化背景的。

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精神活动特质中最朴素简约的特质——风格。对教育而言,风格就是每一个个体所表达出来的自身的独特性。可表达在细微的一个活动当中,比方课外活动中,每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有的天真,有的自然…美术课上,孩子们各自形成的表达风格——写实、抽象、简约等;可表达在一个人个性上的特征倾向,比方内敛渐成的觉察和敏锐、外向渐成的圆润表达等;比方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渐渐形成的专业倾向性,个人在各专业领域表达出来的做事风格、审美特性、思维方式……一切更彰显个人独特性、彰显个人力量感的方面。怀特海认为在风格之上,知识之上,还有一种东西——力,而风格是力的塑造,是力的约束。我觉得,正是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力量感,形成的这个“我”,“我”所表达出来的坚决、自信与力量。这个“我”就是如今,包含着全部的存在,过去的所有。正如海特还所说“如今包含着一切如今存在的东西。如今是神圣的基地,因为她就是过去,也是将来。

通过我的理解,我可以感受到,幼儿时期是孩子们大量感受音乐的浪漫阶段。而浪漫阶段就是孩子直接去感受、体会、领悟,但是这仅仅是去听音乐吗?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这一章中所提醒的,把音乐仅仅当作一个“东西”或“知识”,不知道它还承载着全部的文化背景。那么谁会把这个文化背景呈现出来,当然是老师!所以老师要来展现这个文化,让孩子们整体去感受、体会和领悟。所以老师带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去表现音乐,很多老师就误认为要孩子机械的模拟!

模拟,要看是老师强求的,还是孩子主动受感染的。我们可以想见来到一个俱乐部,看到那些边歌边舞的人们,自己也会不自觉的舞蹈起来,当然最初的就是去模拟他们的身形与步伐!我们受感染的是他们内在对音乐的感受!或者说受感染的是整个音乐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我想孩子语言的最初,应该也是如此吧。婴儿对周边成人的语言的感受,不止是听取某个词汇自身,而是连同说出这个词汇的所有背景一起感受和理解的。这种模拟是主动的、欲求的。这样来说,音乐语言与口头语言各有各的的特点,其浪漫时期就不在同一个时期内。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浪漫时期内,也是一个浪漫—准确—综合的小循环。老师用自身对音乐的表现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受自己身体与音乐之间的联络,是的,当老师翩翩起舞或沉入音乐时,孩子也会不自觉的带着自己的身体进入,雀跃欲试。之后,不管是乐谱还是图画乐谱,都是在帮助孩子将对音乐的最初感觉准确化。

回到怀特海关于浪漫—准确—综合的阐述,浪漫—准确—综合是螺旋循环的,而且还是循环包含着的。生命处处包含着“浪漫—准确—综合”的循环,各自环节中又各自包含着小的“浪漫—准确—综合”的循环。但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确实是一张千丝万缕的线织成的网络,要让孩子去体会和感悟老师对音乐的理解,那么老师最先达致表现的准确和综合阶段也是至关重要的,说明浪漫阶段,要能感受到事物之间隐约可见的关系,才能引起或产生继续寻求的欲望!那么这个被体会和感悟的环境、条件必须可以呈现这样的关系才行。就如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正是因为在自己的生命中,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致感受和细节中,可以体会到它与之的各种隐约可见的丝丝相应与联络,才产生了一遍一遍细读的需要,促使自己逐字逐句的理解和揣摩,然后自然浸透于自己的直觉,使面对生活时,不时体会到它!印证是多方面的,这种印证恰恰又印证了怀特海所说的利用、检验和面对如今。那么这说明,对于没有读过《教育的目的》的人来说,如何展现它与生活之间的联络,让他们去感受、体悟,让他们进入对《教育的目的》的真正的浪漫时期呢?

怀特海从儿童最初的浪漫体验,第一个准确阶段掌握口语,从这自然循环期,到儿童循环周期,到青少年的循环周期,到大学教育,他大体勾画出了从婴儿阶段到青年这段时期教育开展的过程,他不仅描绘了整个生命大的循环,还描绘了每个小循环里的循环,强调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和包含的循环周期。在此阐述中,怀特海循环过程内的自然开展,尤其是婴儿的自然循环期,怀特海与蒙台梭利一样,强调了人天性里的对周围环境的自然专注,天性好奇和探究,那么成人这个时候以非自然的形式指派给孩子任务,破坏了这种生命发现的节奏,明明处于浪漫时期的孩子,有着自然的好奇和专注,但成人以自己准确的要求去要求孩子,那么就破坏了浪漫—准确—综合的循环节奏,所以也就失去了专注集中,这是传统的教育的弊端所在。也是很多如今的老师和父母所犯的错误!这就是怀特海给予无节奏的关注,积极的关注应该是顺应这个循环的节奏提供环境支持孩子。

怀特海同时注意到了课程是如何破坏这种节奏的。他说我们应把对学生直观理解来说,各有其内在价值的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到各个附属的循环周期中,通过这样的努力,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案。其实也就是如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所强调的一样,强调课程的整合,但强调贯穿其中的思想概念要少而精。从婴儿到成年的整个开展时期形成了一个大循环周期,在这个循环期里,课程也表达了从整合到分科再到综合运用的一个过程。怀特海说蒙台梭利的成功之处就是成认浪漫期在开展中的地位。但是蒙台梭利并没有处理好浪漫期感受、感知的多向性,他的教玩具操作是朝向封闭性操作的!但是瑞吉欧课程却又偏向了数理图形方面的循环,而相对忽略了包括文学等在内的艺术方面的循环,课程没有表达了诸多方面的整合。正如怀特海所说,生命的格格方面,都呈现了“浪漫-准确-整合”的循环反复,不管是认识规律还是人的开展,万物在这样的循环中诞生。

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很深的另一点就是关于大学的教育及智慧的培养,怀特海认为大学是对学术进展充满想象力的探究;大学教学应使学生摆脱细节去掌握原理,生成智慧人格;大学课程应着眼于交融,使普通教育与专业化教育趋于平衡;大学老师评估在于学术的思想价值,管理上应去“商业化”。大学是对学术进展充满想象力的探究,挣脱与冲破旧有大学的兴盛与繁荣。怀特海认为,造成这一灾难性后果的症结在于我们对大学在效劳于国家时所发挥的作用缺乏清醒的认识。因此,必须对其进展重新考虑、理解与定位,大学何以存在?在西方高等教育开展史上有过不同的主题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它以传播和推广知识而非增扩知识为目的。洪堡认为:“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的特征是,它们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处理最终无穷无尽的任务——它们从事一个不停的探究过程。低层次的教育提出既定的知识。……在高层次,老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老师和学生都有理由探求知识。”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是非常赞同的,这样不仅可以明确教育目的,更为研究教育提供重要价值。

“大学是施行教育的机构。也是进展研究的机构。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老师们提供研究的时机。……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展充满想象力的探究,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怀特海强调,尽管传授知识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但这种传授方式绝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式、程序化、灌输式、形式化的,而应当是一种充满想象力、师生共处于一个平等、协商、对话、融洽的情境之内,孕育于自由探究精神之中的方式。

大学课程应着眼于交融,使普通教育与专业化教育趋于平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专业化、技术化、职业性教育愈显突出与重要。这种教育形式在满足社会大工业消费需要。怀特海认为,要克制这一困境与危机,大学应建立起着眼于综合、穿插、互融的课程体系,进而在普通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之间达成协调与平衡。在课程设置上。怀特海认为。在国家教育系统中应主要设立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三种类型。这三种课程类型都具有各自的缺点与缺乏,文科课程“过分强调语言的重要性”,科学课程趋于专门化,技术课程那么易于丧失想象力。因此,惟有将此三种课程类型互相穿插、交融,才能使我们的智力与性格到达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作者对于各科目之间联络问题、如今与过去,以及对幼儿期青年期各个时期的教育观点、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教学与课程设置、大学老师评估与管理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与解答,对后世的高等教育开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如今,他的这种真知灼见明显被后现代思想家所继承、延续和张扬。怀特海的教育观对我们的启示很多。1.科目之间应该联络严密消除分散现象。2、我们应努力的把握如今,积极创新,不能太多的重视过去。3、认清人的开展的各个阶段具有的特点,进展良好的教育。4、大学是对想象力的训练。我们应把大学看作是一个充满朝气、活力与活力的精神家园。是放飞最具挑战性、想象力的舞台。大学教育必须把对受教育者想象力的培植、唤醒、激发与提升作为首要任务。

 


  • 阅读(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