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掠影
让生命知识扎根现实:生物学情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25-10-10
网站类目:活动掠影
让生命知识扎根现实:生物学情景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以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节课为例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是必修 1《分子与细胞》的开篇重点内容。这节课涉及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 等抽象概念,学生易因知识与生活脱节而产生学习困惑。情景化教学通过构建与生活、科研、社会相关的真实场景,能让抽象知识 “落地”,帮助学生建立 “生物学知识服务于现实” 的认知。下面,我们将从情景设计逻辑、课堂实施流程、教学反思三个维度,拆解这节课的情景化教学实践。
一、情景设计逻辑:紧扣 “生活关联 + 学科本质” 双核心
情景化教学的关键的是 “情景为知识服务”,而非单纯追求 “趣味性”。针对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我们围绕 **“人体健康”“日常饮食”“科研应用”** 三大主题设计情景,既贴合学生生活经验,又紧扣 “元素与化合物是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这一学科本质
二、课堂实施流程:分环节嵌入情景,实现 “情景 - 知识 - 应用” 闭环
环节 1:情景导入 —— 用 “生活疑问” 激活认知
情景呈现:上课伊始,展示两张图片:一是学生运动后满头大汗,手持矿泉水犹豫 “该喝凉白开还是运动饮料”;二是超市货架上的 “加碘食盐”“无碘食盐”,配文 “为什么医生建议甲状腺疾病患者选无碘盐?”。随后提问:“这些生活场景中,藏着哪些与‘细胞成分’相关的知识?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又需要哪些‘营养物质’来维持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破 “化学元素、化合物” 的抽象感,让学生意识到 “本节课知识能解决生活问题”,快速集中注意力,同时自然引出 “细胞需要哪些元素和化合物” 的核心问题。
环节 2:新知探究 —— 用 “情景任务” 驱动学习
针对不同知识点,设计 “情景任务单”,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而非被动接受讲解。以 “细胞中的水” 和 “细胞中的有机化合物” 为例,具体实施如下:
任务 1:探究 “水的存在形式与功能”—— 基于 “植物抗旱实验” 情景
- 情景材料:展示两组小麦幼苗实验照片:一组生长在正常湿度环境中,叶片舒展;另一组经历干旱处理后,叶片萎蔫,但部分幼苗仍能存活。同时提供数据:干旱处理后,存活幼苗细胞中结合水占比从 15% 升至 28%,自由水占比从 85% 降至 72%。
- 任务要求:① 小组讨论:为什么结合水占比升高的幼苗能抗旱?② 结合 “运动后补水” 场景,分析 “自由水为何能帮助身体散热、运输废物”?③ 总结水的两种存在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 教师引导:当学生纠结 “结合水如何维持细胞结构” 时,用 “晒干的种子能萌发,烤干的种子不能萌发” 的生活案例补充,帮助学生理解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 2:分析 “有机化合物的功能”—— 基于 “减肥饮食” 情景
- 情景材料:展示某减肥博主的 “一日饮食计划”:早餐(无糖豆浆 + 鸡蛋)、午餐(鸡胸肉 + 水煮菜)、晚餐(蔬菜沙拉),配文 “声称‘零糖零脂’,能快速减重”。同时提供三种化合物的功能资料: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物质。
- 任务要求:① 小组合作:判断该饮食计划是否科学,说明理由(从 “细胞是否缺乏必需能源物质”“蛋白质能否长期供能” 等角度分析);② 为 “运动爱好者” 设计一份包含糖类、脂肪、蛋白质的 “营养早餐”,并解释各成分的作用;③ 总结糖类、脂肪、蛋白质在细胞中的核心功能。
- 亮点设计:引入 “AI 营养分析工具”(如 “薄荷健康 APP” 的 AI 分析功能),让学生输入设计的早餐食谱,AI 会自动生成 “各化合物含量占比”“是否符合人体每日需求” 的报告,帮助学生验证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同时呼应此前 AI 与生物教学融合的内容。
环节 3:巩固提升 —— 用 “社会热点” 拓展应用
情景呈现:播放 “航天员太空饮食” 的新闻片段:“神舟飞船携带的航天食品,需满足‘高营养、易吸收’要求,如脱水米饭(补充糖类)、冻干肉类(补充蛋白质)、钙强化饮品(补充无机盐)”。
问题链设计:① 航天食品中为何要重点补充糖类、蛋白质、钙?分别对应本节课哪些知识点?② 脱水食品能长期保存,利用了 “自由水与代谢速率” 的什么关系?③ 结合本节课知识,思考 “为什么日常饮食要‘荤素搭配、粗细结合’”?
设计意图:将情景从 “生活” 拓展到 “社会科研”,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通过问题链串联本节课所有知识点,实现 “知识整合 + 迁移应用”。
环节 4:课堂小结 —— 用 “情景回顾” 梳理知识
以 “‘从体检报告到航天食品’的知识串联” 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从 “体检报告中的微量元素”(元素分类)→“运动补水与无机盐”(无机化合物)→“减肥饮食与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航天食品的营养搭配”(知识综合应用),让学生在情景回顾中梳理知识框架,强化 “情景与知识” 的关联记忆。
三、教学反思:情景化教学的 “得与失” 及优化方向
1. 实践成效
从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来看,本节课的情景化设计取得了明显效果:① 课堂参与度提升,85% 的学生能主动参与情景讨论,远超传统讲授式课堂的 50%;② 知识应用能力增强,课后作业中 “分析‘骨质疏松与缺钙’的关系”“设计营养食谱” 等题目正确率达 92%,比往届(传统教学)提升 25%;③ 学习兴趣提高,课后问卷显示,78% 的学生认为 “通过生活情景理解知识,比死记硬背更轻松”。
2. 存在问题
① 情景时间把控难:在 “减肥饮食” 情景讨论中,部分小组过度关注 “减肥方法”,偏离知识点,导致后续 “有机化合物功能” 讲解时间紧张;② 情景覆盖度不足:设计的情景多围绕 “人体健康”,对 “植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如植物缺素症)涉及较少,导致学生对 “不同生物细胞成分的共性与差异” 理解不全面。
3. 优化方向
① 增加 “情景任务时间提示卡”:在小组讨论时,用卡片标注 “情景讨论(5 分钟)→知识总结(3 分钟)”,避免偏离主题;② 补充 “植物缺素症” 情景:在 “组成细胞的元素” 环节,增加 “玉米叶片缺氮(黄化)、缺钾(叶尖焦枯)” 的图片情景,让学生对比 “人体与植物对元素需求的共性(如都需要 N、P、K)与差异(如植物需 Mg 合成叶绿素)”,完善知识体系;③ 引入 “家庭实验” 情景:课后布置 “检测家中食物中的糖类(斐林试剂)、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实验任务,让情景化教学延伸到课外,强化 “学以致用” 的意识。
四、情景化教学的通用启示:以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为例
从本节课的实践来看,生物学情景化教学需把握三个核心原则:
- 情景要 “真”:尽量选择学生亲身经历(如体检、运动)、社会热点(如航天食品)、科研真实案例(如植物抗旱实验),避免虚构 “脱离现实” 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 “生物学就在身边”;
- 知识要 “融”:情景设计需紧扣教学目标,每个情景都要指向具体知识点(如 “加碘食盐” 指向 “无机盐功能”),避免 “为情景而情景”,确保 “情景服务于知识理解”;
- 学生要 “动”:通过 “情景任务单”“小组讨论”“AI 工具辅助” 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景中 “思考、分析、实践”,而非教师 “讲解情景、灌输知识”,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情景化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 “否定”,而是通过 “现实场景” 搭建 “抽象知识与学生认知” 的桥梁。在后续的 “细胞的结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等课程中,我们可继续沿用这一思路,让生物学知识真正扎根现实,助力学生培养 “用生物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的核心素养。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