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是一门学问 2018-10-11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阅读分享 资源年级:高三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评课随想

提炼,是一门学问

——向浩听肖培东老师讲课随想

 

高三作文指导课

1.写作就是从观察到思考逐步内省的过程,从思考到角度的选择;从外部的活动慢慢渗透向知识内部的结构习得;

2.以自己写作的感受教学生写作;

3.由具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自然转合;

4.由文章的构思走向语言的学习,水到渠成;【如何完成的?】

5.极尽所能的用朗读来感受语言,习得语言;

6.师生的活动精彩在活动内部的对话,而非活动本身的设计;

7.写作需要凝视。凝,是聚神思考;视,是细致观察。

8.写作,是趋向自我言语生命生长的过程。

9.教学,一定是一种唤醒;教育,没有差生。

10.教师的语言和思维,是学生的习作的最佳范式;

11.知识,不是课堂的纽带;课堂的纽带,一定是情感。

12.把学生激活了,教师也不隐退,而是站在更高点继续呼唤。

13.学生的呈现,可以说明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

14.写作,是一种生命参与。写作,是一种阅读缝补。

15.课堂是苍白的,生命将是苍白的。

 

 

 

 

 

《春酒》

1.学生不熟悉文本怎么办?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们继续读。我们都知道,但做不到。心中有学生的老师,一定会停下来。

2.春酒二字,就像给学生买了一双鞋,让孩子走出不同的路。买鞋,容易;想到买鞋,那是智慧。因为,买鞋给学生的时候,他早看到了课堂的远方。

3.带着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言语形式,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言语表达。言语特殊的地方,往往是作者最用心和用情的地方,读进去了,情感自然流淌出来了。这,需要讲吗?

4.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最佳交流方式。朗读,就像画素描,画着画着,形体有了;画着画着,明暗有了;画着画着,情感流进去了;画着画着,感受出来了。

5.能把最没有色彩的文字,找出来,读好了,语文还会没有色彩?

6.教师将文字的重组,是用特殊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作者写作缘由,当然,这就必然让学生了解了这一篇是如何写的了。

7.一位优秀语文老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文本,要有洞察力;对教学,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听《植树的牧羊人》随想

1.把教材用好,是我们对教材最好的理解。用教材,最低的要求,就是把编者的意图付诸你的教学。

2.教语文,我们应该关注什么?说得玄乎一点,就是关注学生30年以后如何读书写作。什么才是让学生离开学校后最重要的东西?我认为是他们在课堂上形成的习惯。

3.课堂的灵动,也缘于教师对文本的熟悉与透彻。

4.语文就像橘子,只有去掉油滑的皮囊,我们才能看见朴实无华的肉囊,然而,朴实的,才是最根本的。

5.我们的教学触角应该去哪里?可以去文章章法那里,可以去具体写法那里,可以去某些句子那里,可以去某些词语那里……对,这些我们都知道。但如何去呢?如何去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只不过肖培东老师做到极致了。

6.学生的训练一遍不到位的时候,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拽着走,他却停下来,等一等,帮一帮,扶一扶。这就是良心。

7.如何习得言语?就是慢慢地嚼,慢慢地嚼,嚼着嚼着,味道就出来了。

8.课堂上,教师影响到位了,学生会不断地给你送上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