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语文教学中的单元整合 2018-10-11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阅读分享 资源年级:八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专题学习

例说语文教学中的单元整合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不知道教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教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多是文选型的,一本书多为六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下有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可能毫无联系,也可能是围绕着一个话题,也可能是属于同一种文体。但它们的内在联系,“教参”一般不做特别说明,每一篇文章在这个单元里起什么作用,在某个话题或某种文体学习中承担什么示范作用……这些至关重要的东 西,我想绝大多数的教师是不清楚的。正如王荣生教授在《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中写的——“选文”的“系统性”,实际是个“秩序感”的 虚像:“系统性”存在于事先预定的“话题”(即“题目”)里,选文是相应匹配在“话题”的“例”,它与“话题”发生关系;而相邻的课文,似乎紧挨在前后而有秩序地排列着,但这种排列其实几无内在的必然。

这种教材现状导致的直接后果有二。一是教师不知道该教什么。记得王荣生教授讲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但对“语文教什么”这一重大命题,多数语文教师除了能说上一些套话——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外,具体的也许就是一些七零八碎的中考考点。至于语文教学要怎么走向那个目标,通过哪些文章来达成这些目标……却少有人提及。二是教师不知道怎么教。这种教材编写方式,好像给了每一个教师极大的教学自主性,每一个人都能按自己的理解使用教材,甚至也可以编写属于自己的教材。但事实上,由国家集中各方力量都无法办好的事,单靠一个或几个人能办好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所以教师们尽管对教材不甚满意,但也只好依赖它。照着教材,一课课教下去,把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一篇篇分析过去。这种缺乏系统性的语文教学,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吃力。我想这也许是多年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根本原因。

二、单元整合的构想
     语文教学要走出无序的泥泞,走单元整合之路是出路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教师教时教透,学生练时练足,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哪些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自己还没掌握需要加强训练的。

课程整合是怎么回事呢?借用丁文广先生的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要求打破原有的结构安排和分化设计,以特定的目标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丁文广《语文课程整合浅论》)

这个定义是比较简明的,我想要进行课程整合,主要就是围绕着特定目标进行,因此定准目标是课程整合的重中之重。下面谈谈我进行课程整合的思路:因为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的,所以我所进行的课程整合也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的。这样整合的难度稍微低一点。

通过研究人教版课标教材,我发现单元编排的依据主要是三类:一是话题,比如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课文以成长为话题;二是主题,比如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课文都属于爱国主题的文章;三是体裁,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课文都属于同一种体裁——说明文。这些共同点就是我们进行整合的基础。

根据单元构成的不同方式方法,我们进行课程整合时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话题型的单元:它主要呈现的是不同作家对同一话题的不同理解,它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这个话题的认识深度,拓展学生对这个话题的认识广度,把话题型的单元整合成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是比较合适的。主题型的单元:它主要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主题。这种单元除把一个大主题细化、具体化外,还能供学生学习如何用不同的材料来表达同一主题。体裁型的单元: 它主要是为某种体裁的文章提供范例,让学生能理解并把握这种体裁文章的文体特点。这种形式的单元,最好把它整合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课程。

这是一种基本思路,而具体的课程整合,丁文广先生在《语文课程整合浅论》中提出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整合。即:从教学目标的维度进行整合,从教学内容的维度进行整合,从教学方式的维度上进行整合。我觉得这种理论很有指导意义。但我觉得还是要依据单元中课文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也就是定好整合的标准,这样的整合才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除了丁文广先生提到的三种维度,我以为还可以有以下整合的思路,这也是目前中学课本编排中没有用到的,但在高等学校中文系教材的编排中最常见的编排方式, 一种是以某个重要作家为核心的作家作品单元,像鲁迅、毛泽东、朱自清等,这样的单元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到某个重要作家的成长历程及思想发展过程;另一种是以某种文学样式的发展为核心编选的单元,我觉得小说、诗歌、散文都可以编成这样的单元,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某种体裁文章的发展脉络,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 评价文章。这样的单元编排不宜多,但也不可以缺少,缺少这种单元组织的形式,至少就缺失了一种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目前,我们的初中课本中还看不到这 样的编排方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单元整合的实践探索

   基于以上对单元整合的认识,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以来,我进行了一些单元整合方面的实践。

   教例一:话题型单元的整合

   被整合的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诗两首》、《伤仲永》。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组织了五篇文章,有散文、童话、诗歌。以话题为中心组合而成的单元,宜从话题的角度出发,概括相关范文的主题,让学生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话题的不同观点,这些多样化的观点能增加学生对此话题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因为多种观点的碰撞,也能启发和激发学生,学生也许就对此话题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合的思路:围绕着成长这一话题,从文章的主题入手,设计一个五篇课文都适用的问题,让同学生通过解答问题,体会五个作者对同一话题的不同看法。让学生从作家的范例中学会思考,并在对此话题进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

     整合的实践:本次整合实践共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学习,每一篇文章一个课时,共计五个课时,通过自学讨论的方式弄清每篇文章的主题。二是讨论,用一个课时讨论成长的含义。三是表达运用环节,用一个课时当堂作文,表达自己对成长这个话题的理解。

    1.学习:课文表现的是谁的成长?如何看得出他已经成长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成长。他从孩子变成了学生,这证明他成长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的成长。她小学毕业了,从一个赖床的小学生变成了一个能对家庭负起责任的小大人。
   
《丑小鸭》:丑小鸭的成长。她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从困境中走向了成功。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人的成长。人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生活的欺骗,要相信未来,要乐观对待。
   
《未选择的路》:人的成长。成长的路上时时面临选择。
   
《伤仲永》:仲永的成长。他的身体是成长了,但他从天才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缺乏教育的成长是失败的成长。

2.讨论:你如何理解成长这个词的?
   
1)身体上的成长:长大过程中的一段经历。
   
2)心理成长:从不懂事到懂事的过程。
   
3)思想成长:明白了某个做人的道理。
    3
.表达:请以                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1)请把作文题目补充完整。(2)写前请考虑清楚,是谁的成长,他(她)的成长是身体上的?心理上的?思想上的?
   
教例二:主题型单元的整合
    被整合的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共有五篇课文:《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五篇文章用不同的材料诠释同一主题。这种主题型的单元,我认为比较适合运用课文作为范文,让学生学习如何把大主题具体化,如何运用不同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主题。
   
整合的思路:以爱国主题为核心,设计一个主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得出主问题的答案,通过比较各篇课文主题之间的差别来体会爱国这一大主题下还可分出许多小主题。同一主题,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侧面加以表达。
   
整合的实践:本次整合实践共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自读课文,概括各篇课文的主旨,每篇课文用一个课时,共计五个课时;二是讨论比较各文的主题。在理解了全单元各课的主题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爱国情感的细微差别之处和所选材料的不同。
    1.
自学。
   
主问题:什么是爱国?这种爱国的情感通过什么材料得到表现?同样是爱国,各篇课文之间的爱有何不同?
    2.
讨论比较:围绕着主问题讨论比较,然后在讨论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补充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表达爱国主题,或者爱国还有哪些形式。
   
教例三:单一文体单元的整合
    整合的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共五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
   
教材分析:本学期共有两个说明文单元,第三单元重点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重点是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重点主要放在以下几方面:介绍的对象(具体内容), 介绍内容时所采用的顺序,用什么方法把说明对象介绍清楚。本单元是事理说明文,所以要把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文中包含的主要信息,二 是事理说明文的解读方法。
   
整合的思路:虽然教学目标放在事理说明文的解读方法上,但解读的方法不是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是用一系列的主问题为导引,引导学生迅速抓住课 文的主要信息,理清说明的思路,理解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在以系列主问题为引导,自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事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整合的实践:该单元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自读课文,让学生在主问题群的导引下,抓住每篇说明文的要点;二是在理解每篇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出解读事理说明文的一般方法。
    1.
主问题导引下的自主学习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本文属于             说明文。
   
2)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关于说明对象哪些方面的?
   
提示:A.可用问题形式,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B.可以直接概括。
   
3)说明内容的这几个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介绍它们采用了什么顺序?
   
4)请用自己的话介绍每一个方面的内容。
   
5)仔细体味文章说明的难点,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明白的。
    2.
讨论归纳:小结说明文阅读方法
   
1)仔细阅读说明文,画出说明文中的判断句,找出本篇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2)弄清本文的说明对象。
   
3)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
   
4)理清各说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5)认真阅读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搞清它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四、单元整合的教学反思
    1.单元整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整合精减了教学目标,使泛化的目标变得更具体,更明晰。如果一篇课文1个目标,一册课本就会有30个目标;如果一个单元1 目标,那么一册书只有6个目标,精减目标后的单元整合教学能帮助我们更好更扎实地达成教学目标。把整个单元作为一个统一的教学材料,它与把每一篇课文当作 教学材料的最大不同,是避免了目标过多过散,让学习者无可适从。如果说以每一篇课文为教学材料来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是游击战,它们的特点是打一枪换一 个地方,杀伤力有限;那么以每一个单元为教学材料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行为就是阵地战,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就能达到攻城掠地的目标。
    2.
单元整合教学促成了教与学和谐发展。以一个单元的课文为教学材料来达成一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难易来决定示范次数的多少。教学目标低的 单元,可以全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学目标高的单元,可以教一篇自学四篇或教两篇自学三篇。这样教的能教透,自学也有机会。而以每一篇课文为教学材料来制定教 学目标,文本中有的东西,教师教过了,就没有学生练的机会。学生练了再教的话,得出规律之后,又没有再运用的机会。此外,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是不同的,因此 以每一课为教学材料制定的目标,难免缺乏普遍规律性。
    3.
单元整合教学有利于运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得出语文运用的规律。比较和归纳是发现事物规律的两种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方法本身也是学习的重要内 容。但是以单篇文章为目标的教学,是很难用到这两种方法的。因此也很不利于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属于策略性知识。单元整合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比较法和归纳法的 作用,让学生通过比较和归纳认清事物的本质,得出规律性的认知。本文中的教例一,其实就是运用了比较法,让学生认识到成长的不同含义——成长不仅是长 高长大,也包括思想、情感上的成熟。成长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而教例三,则运用了归纳法,让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对单篇文章的解读,最后得出同一 类文章的解读规律。这种单元整合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与能力,更落实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第二维——过程与方法。
    4.
单元整合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最好落实的可能是其中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了,但事实上这一维中,真正落到 实处的可能只有知识目标,而能力目标,除了做题的能力,其他能力都很难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单元整合教学,则有可能将其落到实处。以本文中教例一为例, 学生就能通过比较各篇课文中对成长的不同诠释,懂得成长的三重含义,从而在作文中也可以从身体、思想、情感三个层面去诠释成长这一话题。这种 分层次思考一个话题,极有利于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辨力和表达能力。
   
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对我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说实话,还有很多难点亟待解决。最主要的是教材编者的意图,我不能了解,这使得我想确定一个适宜的教学目标变 得非常困难。其次是课文的选文与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可能会有些差距,这也不利于我贯彻同一教学目标。比如教例一中的《诗两首》就不是在诠释成长的含 义,教例三中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它的解读规律就不完全适用于我们归纳出的说明文解读思路。
   
(浙江台州市路桥实验中学;317600

 

  • 阅读(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