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德老师在2017年“一师一优课””中获“市级优课” 2018-10-11
网站类目:成员教学实绩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刘洪兴(江阴长山中学)

《语文天地》 2017年26期

本文力求以一节课为蓝本,以文本在课堂的推进为原点,从文本的内容生发,积极进行探索与反思,剖析根源,形成策略,得出文本推进过程中应该把握好的四种关系:“点”与“篇”的关系,‘放”与“收”的关系,“外”与“内”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笔者一就以江阴市南着实验学校蔡成德老师执教的《百合花》为蓝本,撷取文本推进过程中的几组关系,进行积极地探索与深刻的反思。

    一、把握好“点”与“篇”的关系

    蔡老师这堂课,能够充分尊重文本的个性,寻觅到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非常巧妙的“点”—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而后的“运刀”,就显得游刃有余:教者一用“快”、“准”、

“狠”这疾风闪电式的手段,抓住了“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在文本当中进行穿梭滑行,从而在文本的推进中形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

    其实,本课的选点可以多样化,可以从他“物”入手,比如馒头、百合花;也可以从“事”入手,比如借还百合花被;也可以从人物入手,比如小战士,比如“我”、小媳妇等,但蔡老师之所以没有将上述细节作为本课的选点,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点”将主题“和平与战争”贯穿了整个篇章。

    二、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

    我们在文本推进过程中要注意课堂中“放”与“收”的和谐统一,做到既放得开,也收得住,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请看蔡老师的一段课堂实录:

    :请同学们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记得牢的细节?

    1:树枝。

2:布条。

3:新媳妇的忸怩。

4:馒头。

5:百合花被子。

6:野菊花。

7:担架。

8:新媳妇神态:咬着、抿着。

蔡老师一开始对学生熟知的细节进行了“发散,,‘天高任鸟飞”式的“放,,“天女散花”式的“散”,没有进行约束,有的只是进行自由的飞翔。

:其中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样的细节有什么作用?怎么理解这一细节?

蔡老师在让学生天马行空地找多个细节之后,适时而巧妙地“收”到“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之上。

蔡老师的“收”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尽情释放后的平静,是文本推进过程的一种握紧拳头。只有真正做到“放”与“收”的自如统一,文本的推进才不会生滞,才会领着学生向文本更深处前行。

三、把握好“外”与“内”的关系

对一篇文章的文本推进,教师要做到对各板块的处理要合理,要有整体感,真正做到“外”与“内”的和谐统一。

板块之间要和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那就是做到文章的环环相扣,做到在文本推进时要注意板块之间不割裂、不生硬、好连系。比如蔡老师在抓住“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切入点后,从“枪筒”得出“战争”的主题,从“树枝和野菊花”得出“田园”的主题。在这一板块结束之后,马上剖析“战争”的主题这一板块,从小说中人的本身再到事的发生,后到对战争的态度,无不体现了这一板块间的一以贯之,后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点出了这些人加入战争的原因—为了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一板块的解读,将田园与战争形成了对比,从而引出人物身上的对比。比如小通讯员的不理解新媳妇到理解新媳妇的对比,其间既有语言的对比,又有动作的对比,然后再讲到新媳妇本身的对比,从而达到了两个板块之间的交融与统一,达到了板块之间的内在“真气”流淌。

文本推进的一气贯之,浑然一体,真正做到“外”与“内”的和谐一致,所有的文本推进将会是步步为营,引领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步。

四、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文本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教师“教情”与学生“学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仅要切合教师的教情,更要符合学生的实情,要做到两者一的相融与相通。

蔡老师在推进三个重要人物“对战争的态度”这一环节之时,教者一在提醒对事物的态度有赞成与反对之后,学生对此表现得比较漠然与木讷,推进的过程呈现滞涩与断层。面对此情此景,蔡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进行救场,让学生听写三个句子: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他想通过这个特设的听写小环节来推动对此大环节的运行与突破。虽然此环节安然在最后推进,但花的笔墨较多,收效也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学生不是自己从文本中感悟出来的。我觉得有必要将故事的背景在期间进行延伸与拓展,效果可能会更佳。

另外,将上述三个句子用最典型的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推进,这样学生有一个更深的体会,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效果就会达到较好的程度。

文本推进中,把握好“教情”与“学情”的关系,尤其是掌握“学情”,做到既相通又和谐,做到刚柔相济,才能带领我们的学生向文本更深处品味。



“树式共生”下的活动组织

——小说教学“学的活动”刍议

 

江苏省江阴市长泾第二中学  包莹莹

 

发表于《语文知识》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活动中提高,是黄厚江老师语文教学的一贯追求。他主张的“树式共生课堂结构”,即“一个点,一条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特别强调,要精选一粒种子,长成一根主干,伸开几根分枝,长出片片绿叶,要使课堂活动成为根深干壮、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在共生理论指导下如何组织小说课堂教学活动?

    下面,笔者就以江阴南蔷中学蔡成德老师在“苏州园区、江阴两地校际交流暨中学学科教学改革专题研讨活动”上执教的小说《百合花》为例,谈谈在共生理论指导下如何设计、组织、主导“学的活动”,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的主体”。我认为,总的来说,“学的活动”的组织,可分步推进:

一、寻找共生原点,组织有“含量”的活动

    一粒种子,就是共生原点。它既是共生教学展开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展开的支点,还是教学活动的激发点。寻找共生原点,首先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比较透彻的阅读,并通过自己在文本研读过程中生成的独到而鲜活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课堂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这样的活动就有了足金的“含量”。

    黄厚江老师倡导并践行“好的语言活动,从文本中来,从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发现中来”,于是有了《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套子”、《孔乙己》中的“手”、《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情节”知识等一粒粒种子,并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然后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激活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用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激活学生的思考

和见解,形成了活的阅读教学。

    蔡老师是黄老师在江阴名师工作站的高徒,致力于共生理论的他对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进行了个性而又深入的解读,从主题的挖掘、细节的推敲、人物的矛盾等方面深挖细掘下去,寻找到一个独到的共生原点——战争与田园的统一,整堂课由此生发开去,就像一粒火种顺势蔓延,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溅,注解了“活”的阅读教学。

由此看来,小说的共生原点,可以是课文里一个具体的内容,或来自题目,或来自细节;也可以是和文体紧密相联的一个知识点,或情节,或主题。这样,发现一个点,才能扯出一条线,抓住一个面。

二、抓住教学主线,组织有“整合”的活动

    一根主干,就是教学主线,这是由共生原点生发出去的一条主干。抓住教学主线,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整合、设计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

    黄老师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运用对比思维,串联起一个“找套子”系列活动:从“数一数别里科夫身上有多少个套子”到“数不清的套子中哪个是最主要的套子”;从有形的套子到无形的套子,到最主要的套子(“爱情”上的套子)。又有一个“比套子”系列活动:标题译文“套中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比较;“套中人”“思想上有套子的人”的比较。同时黄老师既立足全篇,又关注局部,解读出契诃夫创作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这样有“整合”的活动凸显了教学主线上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教学价值和学习价值。

    蔡老师执教《百合花》,以“战争与田园的统一”为共生原点,组织了一连串有“整合”的学生活动,包括“整合”细节:文中“树枝、野花”细节的用意,达成初步共识,田园的诗意掩盖了战争的气息。“整合”态度:文中“我”、小通讯员、老百姓对战争的态度分别是什么,从而达成共识,大家为了诗意的田园生活而全力以赴加人战争。“整合”人物:小通讯员、新媳妇身上前后有无变化?从而加深认识: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战士爱人民,人民也爱你。“整合”题目:为何以“百合花”为题,而不以“百合花被”为题?最终升华认识:去掉枣红底色被子的战争血色,富有人情诗意的百合花会越开越旺!

三、促进共生过程,组织有‘性长”的活动

   伸开根根青枝,萌发片片绿叶,就是共生共长的过程“生”即“生成”,即体验、感受、发现、创造,在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中,教师之“生”是基础;“长”即成长,即提高、发展、丰富、实现,在教师之“长”和学生之“长”中,学生之“长”是根本促进共生过程,就是要求各个教学活动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要求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发展和深人所以共生过程体现的是一个不断推进、分步实施的过程

    且看黄老师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由“爱情上的套子——漫画式的爱情故事——必然性的命运结局”构成的这一“伸枝长叶”的过程:活动一,组织学生写小纸条,给别里科夫的爱情故事加一个修饰语。活动二,组织学生比较收集的答案,这是一个完全“放出去”的过程,“耐人寻味的、滑稽的、可悲的、可笑的、离奇的、昏了头的、漫画式的、可怜的”,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活动三,组织学生筛选代表性的答案,这又是一个“收回来”的过程,从词语的含义等方向人手,学生的评判角度多样,对问题的认识也在活动中不断深化,最终去粗取精,在思想的沙砾中淘洗出“漫画式”的爱情故事这一珍珠。活动四,组织学生寻找“漫画式”恋爱故事结局的多利‘可能性:结婚、绝恋、死亡。活动五,组织学生比较结局的合理性,探究死亡的必然性,学生从人物性格的调和性、自身性格的发展趋势、人物的神态心理描写、小说的整体风格等方面进行有力、有理的论证,学生思维的质量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这样对教学过程中生长出来的“枝叶”作及时的“人工选择”和“修剪”,整堂课才会既枝繁叶茂,又主干强壮。

    细看《百合花》的教学,我们会发现同样先“整合”后“生长”,以“活动”促“生长”的过程。活动一:组织学生听写句子,“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活动二:组织学生还原三句话的情境,扣住“保险箱”“掂量”等关键词语,发现文工.团战士是渴望参加战争的,小通讯员是自己加入战争的,新媳妇也是支持这场战争的。活动三:组织学生用因果句式造句,学生的体验悄然拔节生长,“因为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所以新媳妇把被子借给我们”“因为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所以几个妇女来帮我们打水、烧锅、做零碎活”“因为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所以我很快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我们看到,在促进共生的过程中,“分枝”和“绿叶”较“种子”和“主干”更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活动组织中也更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引领越是共生的课堂,教师的引领责任就越重要,引领的意义和难度也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黄厚江老师的共生原点是“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教学需要的统一”,教师和学生互相激活,才有共生共长的教学境界正如钱梦龙所说的:“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教学的起点,更是共生教学的本质。

附件:

    • 阅读(40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