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老师分享“小组学习”成长记 2019-07-10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幼教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幼儿园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小组学习”成长记

江阴市辅延中心幼儿园 刘萍

文章摘要:如今,幼儿园课程和其他教育课程一样备受关注,过去,我们单纯地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着只重视室内教学,忽视幼儿的独立性活动;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重视以教师为指导,忽视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形式等倾向。在上学期蒋老师分享想的深圳幼儿园的“小组学习活动”中,让我再次嗅到了关于课程改革的内涵。但基于对“小组学习”活动的一知半解,以至于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偏差。但课程改革的道路亦不是一帆风顺的,更多的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更正和创新。在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我能更清楚地意识到理念的转变和对幼儿园课程的深入理解,让我在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最初的我是在传统理念引导下形成的小组学习,我就单纯地认为:小组学习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将孩子划分为几个小组,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小组内孩子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于是你就看到了以下情境:区域活动开始了,今天轮到某一组孩子进行“小组学习”活动,活动内容被老师定性为:数学的演算练习、故事的讲述时间、美工区的技能训练等等看似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初,老师们也确实感受到了小组学习带来的益处,能更好的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能力,并对他们做出客观评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模式下的“小组学习”活动更多地沦为了单一的技能训练时间,最终也只是起到了分组教学和集体教学的模式改变。

    关键词:小组学习 活动内容 遵循的规则意识

还记得多年前的第一期引智培训中,来自澳大利亚的安娜老师为我们播放了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孩子们陆续入园了,有一些选择了户外区域活动,一切准备就绪,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出发准备参与其中,却被意外飞到树上的一只鸟吸引了目光。于是孩子们就和老师一起在树下静心探究起了这只鸟……当时我深有感触:老师是多么尊重孩子,孩子是多么自由自主。随着我们教育不断前行的步伐,中国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成长和蜕变。如今,幼儿园课程和其他教育课程一样备受关注,过去,我们单纯地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着只重视室内教学,忽视幼儿的独立性活动;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重视以教师为指导,忽视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形式等倾向。在上学期蒋老师分享想的深圳幼儿园的“小组学习活动”中,让我再次嗅到了关于课程改革的内涵。但基于对“小组学习”活动的一知半解,以至于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偏差。但课程改革的道路亦不是一帆风顺的,更多的就是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更正和创新。在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我能更清楚地意识到理念的转变和对幼儿园课程的深入理解,让我在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最初的我是在传统理念引导下形成的小组学习,我就单纯地认为:小组学习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将孩子划分为几个小组,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小组内孩子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于是你就看到了以下情境:区域活动开始了,今天轮到某一组孩子进行“小组学习”活动,活动内容被老师定性为:数学的演算练习、故事的讲述时间、美工区的技能训练等等看似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初,老师们也确实感受到了小组学习带来的益处,能更好的观察和分析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能力,并对他们做出客观评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模式下的“小组学习”活动更多地沦为了单一的技能训练时间,最终也只是起到了分组教学和集体教学的模式改变。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不断进行反思和调整,究竟“小组学习”只是一个形式的改变,还是应该从根本上,或者可以说从课程内容上来着手进行探究,让它不再是一个形式,而是真正为幼儿所服务,对幼儿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手段和契机。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它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它究竟在幼儿园起到什么作用?通过它折射出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可以蕴含怎样的内容?我们究竟该如何操作?等等一些列的问题。

重新梳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涵建构,也找准了它该前行的方向,我决定实施。下面,就让我们从几个片段中来看看孩子们的发展,也见证“小组学习”的成长和蜕变。

一、为幼儿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环境”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意大利瑞吉欧的学前教育理念中把环境看作是幼儿的“第三个教师”。丰富的环境支持可以帮助幼儿进行自主性学习,不同的环境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激发幼儿不断地想象、探索、发现和认识世界。

1、将自主权还给幼儿

首先,我决定把自主权再次还给幼儿,区域活动中设立“小组学习”这一选项,孩子们每天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小组学习”活动的场地也由孩子们来决定,可以在活动室的一个区域内,也可以在幼儿园的任何一个适宜的地方。“小组学习”活动的内容,也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协商。如进入主题《春之序曲》,我们要认识各种花卉植物、体验气温的变化、了解人们的身体变化等等。“小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围坐在活动室通过一些简单的或者是老师言传身教的方式,获取一些难以理解的课程内容。而是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自然”课堂,围坐在幼儿园的大香樟树下,感受暖暖的春分拂面而过,感受季节的顺应变化;观察幼儿园的植物朋友,了解春天的植物如何生长;寻找自然材料,亲自动手制作物品,提升动手能力……

借助“小组学习”活动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探究,不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时间。

2、在大自然中观察与发展

喜欢自然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还应该更多地让幼儿接近自然,在自然中发现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尽情地施展他们的天性。

学校的杜鹃花开了,红艳艳的甚是好看,孩子们想去看它、摸它、研究它、观察它,但又不知道怎样探究。于是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一场与杜鹃花的亲密接触。反观我们之前的做法,会花很多时间收集大量图片、影像资料,然后在集体活动时和孩子来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知识吸收”课堂。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课堂。由孩子们自主寻找、发现、观察、研究“杜鹃花”。观察杜鹃花的颜色,为什么它们都是一色的?(科学活动);数一数杜鹃花有几个花瓣?还发现所有杜鹃花都是五个花瓣这个秘密(数学活动);我们也来用塑形泥做一朵漂亮的“杜鹃花”吧(美工活动)……纵观整个过程中老师对幼儿学习的信念和态度,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为孩子提供机会在自然中快乐地探索和发现。

3、在游戏中形象与表现

游戏是幼儿本能的需要,也是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对幼儿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幼儿这种的需要,教育者应努力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以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由健康地发展。

小组学习活动又开始了,今天孩子们将活动地点搬至了新开设的“野趣营”。今天你们想玩什么?这是我给孩子们抛出的问题。孩子们很快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有的幼儿扮演起了厨师,拿着锅子开始了烹饪;有的孩子跑到娃娃家将娃娃抱过来开始了“妈妈”的扮演;有的幼儿去美工区拿了画板,安静地在树下画着他喜欢的场景;有的幼儿开始了“锻炼”的时间,走梅花桩、跳跃。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工作”,忙地不亦乐乎……小组学习的内容并没有统一规划,或者说必须要完成某一任务,而是期望幼儿在其中能获得什么?在新开设的“野趣营”中,我没有规定孩子们一定要玩什么?怎么玩?而是将问题抛给孩子们,由他们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行实践活动,效果如您所期待的,他们有能力解决。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和资源,可以使幼儿开展无限想象和创造,使幼儿能够拥有一个想象、创造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3、在动手操作中探索与创造

动手操作活动有益于幼儿大脑及身体的协调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与创造力发展往往在其不断的动手操作中得以实现。因此,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空间和材料,是发展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其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就像初春时分蚕豆上市,孩子们在午餐吃了蚕豆后有了浓厚的兴趣,小组学习课程“蚕豆”应运而生:剥蚕豆、煮蚕豆、找蚕豆、种蚕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一系列的能力逐步发展起来。

二、小组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

在充分理解“小组学习”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后,老师更多的是想知道其内容究竟是一个什么形态?究竟应该是全部都由教师来预设?还是全部来自孩子们的兴趣和生发?我在不断地实践中,也稍许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再次与大家分享。

1、可以是追随主题架构选择活动内容

幼儿园的课程没有统一的模板,但我们也会形成一套成熟的、属于自己班级的班本主题特色。我们可以按照主题架构来预设活动内容,和孩子们一起就以主题内容来探究学习一系列知识技能等。如前面所述的《春之序曲》,即围绕主题架构开展了一系列小组学习活动。

2、可以是追随幼儿兴趣生发的活动内容

    “生成”,是教师在幼儿生活中逐渐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及产生新的主题的过程。“生成课程”体现的是一种从问题出发的思想,因此,它可以在幼儿的一

日生活中找到“突现”的问题以生成活动。课程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的过程。因此,生成课程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并随时关注生活,随时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问题。“小组学习”活动展开的课程内容可以不在幼儿园规定的课程计划之内,而是针对幼儿在班级群体中的互动情境随机生成。让幼儿通过自主和探索学习的方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性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对幼儿在小组学习活中的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向他们传授知识,可以是解决幼儿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与他人合作交往、各种生活技能的掌握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等等。并且,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比正式教学中的学习更加重要,因为它将对幼儿未来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些教育信念的支持下,让我在小组学习活动中通过不断生成课程主题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春之序曲》主题架构中,并没有预设蚕豆这一课题内容,孩子们是在吃午餐时突发地对蚕豆感兴趣,于是我们进行了调整,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进行一系列的蚕豆探究和生成延续活动。

2、可以以幼儿生活事件和生存发展为主题

幼儿园教师在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课程内容与幼儿园正规教学活动的内容具有明显的不同。正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的学科和教材的基础上,而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课程内容没有固定的学科体系,也没有教材文本和规定的课程目标及内容,主要是教师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事件,以及幼儿身边周遭的各种环境作为学习的情境,并通过解决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和教育幼儿。例如,在生活细节中塑造幼儿的品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各种生活情境中习得知识经验在交往合作中培养幼儿的分享、关爱等方面的社会性情感以及让幼儿在自然中观察和发现在游戏情境中想象与表现等等。这些课程内容都离不开幼儿的实际生活和身边的环境。可以说,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以幼儿的生活事件为线索,之所以关注和强调幼儿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是因为这些方面的经历和学习比幼儿认知层面的发展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教育是幼儿走向未来社会生活和生存的必备。可见,小组学习活动中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对幼儿认知层面的关注,而是力求促进幼儿适应末来社会并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三、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遵循的规则意识

小组学习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只要按照计划统一对幼儿进行教授。它更多地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对课程的驾驭能力。但在这过程中,我们自身的能力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在进行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理应遵循以下规则意识,也能帮助大家在组织实施小组学习活动时,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依。(1)主体意识。其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小组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幼儿放在首位,根据幼儿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发挥专业自主权,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有机地融入小组学习课程内容之中,并不断地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2)生成意识。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要求教师完整地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为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断地对预设课程创造性地进行处理,为幼儿主动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3)资源意识。幼儿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教室或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幼儿“生活世界”,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鲜明的课程意识要求教师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及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自主权,带着自身对教育和幼儿发展的信念,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幼儿生活实际,为幼儿选择和生成多种课程内容主题,并根据自身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充分发挥灵活的教有机智,使幼儿在自然的情境状态中得到学习和发展。(4)发展意识。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在幼儿生活中发现和寻找教育题材和一些有利的教育时机,充分利用大自然、游戏空间、动手操作环境等各种“非文本性的课程资源”,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创建多种可能的时机、氛围和动手探究的环境。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探究的幼儿教师也都逐渐认识到幼儿小组学习在培养幼儿各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选择小组学习作为日常活动的关键组织形式,但是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教师的理念偏差、选择活动内容上的不确定等多种因素,很可能会让小组学习活动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幼儿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将是我以后的研究的重点。我还将在此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自由教育”理念的传播实践研究》    王东方

4-5岁幼儿美工区小组学习研究》      王金芳

《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杨敏

《思行合一 思辨随行》                 许守洪

《探究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活动组织与实施》    吴文秋

《以游戏精神为基础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徐从余

《从“芷澜自然课堂”到“校园小农场”》             曾荆玉

《关注小组合作学习》                  陈健梅

《幼儿应该主要学习什么——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思考》陈纳

《幼儿园分组教学研究》                 罗环

  • 阅读(28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