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整合、探寻
——例谈主题活动“镜趣”生成之路
镜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物品,镜子种类不一、功能多样,因此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当孩子们对生活中的镜子充满兴趣时,教师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不断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为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铺路搭桥。我们尊重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活教育’理念”,始终以“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为教育坐标,让主题在产生、实施、深入的过程中不断追随幼儿兴趣,提供适宜性发展课程,满足孩子的学习与发展。
一、主题产生:顺应“需要”,价值判断
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看到孩子们在卫生间对着镜子照一照,笑一笑,扮鬼脸玩一玩,我也观察到孩子们会拿着放大镜看看植物的变化,在阳光下照出亮点。看到孩子玩得如此开心,我也加入其中。
“你们知道哪里还有镜子,你们想好好玩一玩吗?”
“我想玩,我也想......”孩子们欢呼雀跃。基于孩子兴趣需要,对应指南目标与要求,合理价值判断。幼儿要“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于是,一场关于“镜子”的主题活动便开始了。
二、主题架构:基于“经验”,动态建构
孩子们对镜子的认知经验有多少?镜子主题怎么开展?我和孩子们一起畅谈想法,追随他们的兴趣经验,在师幼互动中尝试架构主题框架。
1.预设主题框架
在和孩子们的交谈中,我问:“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镜子?”
“外婆家有镜子,饭店有大镜子。”
我又问:“你们还看见过其他不同的镜子吗?”
“我玩过哈哈镜,可以变大变小。”心然说。
“我没玩过,我也想玩。”元元说。
“我也想玩。”“我也是”孩子们用迫切的声音回答。
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聚焦在哈哈镜上。为了丰富他们的认知经验,于是我们开展了镜子大调查活动,各式各样的镜子走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放大镜、美容镜、生活镜、哈哈镜......结合孩子当下兴趣需求,我们将主题预设如下:(图一)重点放在哈哈镜上。
2. 调整主题方向
镜子主题伊始,孩子们热火朝天地与各种各样的镜子充分互动。单面镜,双面镜,放大镜,哈哈镜,每次探索都有许多想法与发现。
一次餐后活动,心心把镜子放在同伴照片上,发现能照出好几个头像,在我的询问下,心心用双面镜和单面镜不断尝试,发现镜子不同,摆放位置不同,所呈现的现象也不同。在我的启发下,心心和小伙伴们拿着单面镜在教室里里外外,角角落落,四处探索。对着学习柜照一照、各种图案照一照,数字贴照一照,随即新的发现又诞生了。
“老师,镜子里的数字好奇怪。”轩轩说。
“怎么奇怪啦?”他仔细看了看,肯定地说,“数字倒过来了,都是倒过来的。”
伴随孩子的观察与发现,我们对哈哈镜与平面镜对于孩子探究的价值意义进行分析。
如图:
镜子种类 |
价值来源 |
发现秘密 |
价值判断 |
哈哈镜 |
对话 |
变大变小 变胖变瘦 变高变矮 |
哈哈镜固有的特点影响孩子发散思维,游戏单一。平面镜结构单一,却能与周围环境互动,整合资源,创造玩法。 |
平面镜 |
对话 行为 |
像大小不变 左右颠倒 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
|
孩子们用平面镜与周围环境、材料的互动能引发更多的游戏行为。我追随孩子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将重心从一开始最感兴趣的哈哈镜转移到平面镜的探索上,将主题开展框架进行调整。(图二)
图一 图二
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理论让我们的教育更贴近儿童化,时刻以“儿童为中心”,在实施主题过程中不断追随孩子兴趣、经验、需求、发展,提供适宜的、跳一跳够得着的主题网络,引导孩子们在可操作、可记录、可发现的游戏活动中,饶有兴趣地深入学习,摒弃教师一言堂、主观策划主题实施的权利,让孩子们在开放、自主、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解放头脑、眼睛、双手、嘴、空间与时间”。
三、主题实施:拓展“空间”,引发互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以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内容编写教材,在教育方法上实行‘教、学、做’合一”。大自然就是鲜活的大课堂。幼儿园的自然资源潜藏着无限的教育契机,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能有效促进教育活动的深度开展,帮助幼儿拓宽视野,引导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探索、交流、分享、创新。
在镜子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拓展“空间”,引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从室内到室外,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从局部到整体,每一个地方都是孩子们的镜子小天地。紫藤架下找光斑,操场上照影子,北操场探秘......沐浴着阳光雨露,滋养着雨润心田,孩子们充分享受到了镜子游戏的趣与妙。
案例:镜子照照照
一次,我们像往常一样来到北操场的小花园。
孩子们开始用镜子对着周围的花花草草照呀照,小泽突然兴奋地叫起来“老师,我的镜子能找到2棵龙爪槐。墨墨说:“我只能照到一棵树。”小航说:“我也只能照到二棵树。”
于是,孩子们聚焦龙爪槐,开始了有趣的镜子照照照游戏。
“有谁一下子照到三课树的?”我问。
“我照到的”。豪豪把镜子放在面前,左右移动,告诉大家用这种方法可以看到三棵树。
“如果身体不动,镜子也不动,能一下子照出三棵树吗?”
“能”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回答。
于是在身体不动,镜子不换角度的规则下,第二次游戏开始了。
过了一会儿,小泽高兴地嚷起来“我成功了。”我请小泽示范玩法。只见小泽跑到很远的地方,踮起脚,把镜子调整了角度。我凑近一看,果然三棵树同时出现在镜子里。
“老师,我是这样照的,也能照到三棵树。”小瑾跑到山坡的边缘,边说边把镜子放在胸前,低下头看镜子。果然,她的这种方法也能成功。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成功照射出三棵龙爪槐。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为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可能,让孩子们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拓展更大更广的学习空间,丰富资源,引发孩子主动探索、反复操作、充分体验,在互动学习中不断建构新的经验。
四、主题区域:破译“对话”,生成游戏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区域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孩子探究的兴趣点,区域学习模式充满层次性、挑战性、创造性。
在镜子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始终以孩子为中心,观察与发现、讨论与分析、支持与鼓励,关注孩子间、师幼间的对话,破译对话,挖掘对话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捕捉学习契机,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架起学习的桥梁,支持幼儿围绕主题目标不断生发有趣的活动。
案例:从有趣的光斑到暗室探秘
一次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发现镜子照出的光斑出现各个角落,这时候轩轩提出质疑“教室没有太阳光,为什么有时候能照出光斑,有时候不能。”他的质疑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感知理解镜子光斑与光线的问题,我们决定去教室玩一玩。
因天气原因,室内还是有较亮光线,第一次试验,孩子们竟然成功照出光斑。
我说:“如果把窗帘都拉上,还能照射出光斑吗?”“能”不能”,两种声音争论不休。
为了验证想法,我们开始了第二次试验。几个孩子把窗帘拉上,大门关上,教室里瞬间暗淡许多。
“老师,照不出,太暗了。”孩子们边操作边惊叫起来。
第二次孩子们没能照出光斑,却发现了光线不足影响了光斑现象。
第三次我们商讨在光线不足的类似暗室的环境中让镜子照出光斑。
菲菲说:“开灯。”
“还有什么办法?比如说借助工具。”我放慢了语速回答。
这句话一下子帮助孩子拓宽了思路。“电筒、荧光棒、发光的玩具.....”
孩子们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让镜子产生光斑。后期,我们和孩子一起商量,最后在不断商讨中生成了“暗室探秘”活动。(图一:光斑变变变 图二:追逐游戏)
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和学习需求,判断孩子语言与行为价值,支持她们的想法与创意,结合指南发展目标,还生成了一些生动好玩的区域学习活动。
幼儿语言与行为 |
关键能力 |
区域学习活动 |
“镜子能照出好多个我” |
在操作中发现夹角与镜子成像的关系,发展幼儿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 |
魔术变变变 |
“镜子照出的数字有点不一样” |
1. 感知理解镜子成像特点,能为同伴找到相应的姓氏。 |
镜中识字 |
“我发现镜子里的东西一模一样,有两个。” |
感知理解镜面成像对称的特点,能根据提示卡翻转箱子,找到与提示卡一致的图案。 |
拷贝不走样 |
“上海有镜子迷宫,我也想玩” |
在扮演西瓜虫找朋友的角色中运用各种镜子找到各种各样的昆虫。 |
镜子迷宫 |
“我还可以倒退走呢,我看到我后面有东西。” |
能在游戏中借助镜子反射特点倒退走,通过障碍,闯关成功。 |
倒退大闯关 |
“给北操场的龙爪槐拍照” |
能在反复尝试中发现镜子成像与距离、角度的关系,并愿意探索多种成像方式。 |
镜子照照照 |
“紫藤树上也有光斑” |
在游戏中能主动调整角度照出光斑,发现光斑与光线的关系。 |
追逐小鸟擂台赛 |
尊重孩子想法、满足需求,从课堂到大自然,从室内到室外,每一个地方都是镜子小天地。孩子们在室外活动探索欲望更强烈,学习方式更自主,发现分享更丰富,同时为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提供了无限创意来源。
镜子源自生活,在孩子眼中又高于生活。
《镜趣》这个主题活动的探寻之路生动有趣,经历着发现与满足,预设与调整,对话与游戏,创造与生成。它源于孩子们的好奇、求知、兴趣需要,基于孩子们在已有生活经验上的价值判断,生于孩子们源源不断的探索与游戏,长于师幼高效高频的共同创建。一棵树的枝繁叶茂需要匠师的细心呵护,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动鲜活的主题活动需要师幼亲历亲为,互长互进。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中国教师新百科》.2003.9
4.朱晓琼.开放与渗透 延续与融合[J]江苏教育研究.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