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蔡成德) 2019-07-10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七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蔡成德

一、文本解读

《老山界》,因其革命文学的特征,入选教材很早,如今在部编版教材用来替换了《最后一课》。就文章本身的革命主题,并不难懂,且这种内容最忌讳架空分析,有意义的作法是渗透,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天然存在,又不刻意。

从感受文章的形式之美进入,从而抵达文章主人公的精神之美,最终体会这一形式之美的使用价值,应该是一条可取之路。

二、教学创意

聚焦精读,多向延伸。

精读“夜宿山岭”这一部分,可以从四个不同层次向全文延伸,进行细读。

 

三、活动组织

  (一)导入,简介作者,检查预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

利用山形简笔图,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解写作顺序。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山形图,指名两位学生在山形图上标识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地点。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画图标注。

     师生共同订正。学生思考:根据图示,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

  (三)选点精读

分段细读“夜间登山”和“夜宿山路”。

     由“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过渡,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最集中表现登山之难的语段是哪些?

    初步统一,第13-23段。分小组领任务自主阅读【投影阅读任务】

    A.读“火把”,读出登山之难。并迁延到其他“难”。

   找出第13段中写“火把”的句子,

思考:“满天星光”为何还要点“火把”?

   文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出现,也是为了表现登山之难?

   为什么要突出登山之难?

B.读“雷公岭”,读出文本的照应,并说说其他的照应,理解照应的作用。

   文中几次提到“雷公岭”,为什么要反复提到?

   文中还有哪些内容也反复提到?

   说说,这种前后照应,有什么表达效果?

C.读第23段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的特征和景物背后蕴含的人物精神。

   23段,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这些景物怎样的特征?从中我们能看出观景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四)   课堂讨论:

1.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课文之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红军过老山界之难?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的态度?

2.理解“我”在文中的作用。

梳理登山中的“我”表现与心理,说说“我”在文中的作用,理解登山与宣传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课后作业:

假如以“从来没有这样           ”为题,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填哪些词语?它们分别对应的是哪些段落?根据自己填写的词语,并从课文中选取相应内容,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 阅读(26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