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前教育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
刘 娟
【摘要】在我国,无论是儿童博物馆,博物馆内的儿童互动空间,或是开发的教育项目都越来越迎合儿童的需求,活动的设计融入了前沿的教育学理念,对学前教育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学前教育机构应善加利用博物馆资源,优化儿童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
【关键词】学前教育博物馆资源幼儿园合作利用DiscussionontheUseofMuseumResourcesinPreschoolEducation//LiuJuan
AbstractInourcountry,nomatterchildren'smuseums,chil-
dren'sinteractivespaceinmuseums,ortheeducationprojectsdeveloped,aregraduallydesignedtomeettheneedsofchildren,andadvancededucationconceptsareintegratedintothedesignofrelatedactivities,whichhasasignificantroleinpromotingpreschooleducation.Preschooleducationinstitutionsshouldmakegooduseofmuseumresources,soastooptimizechildren'slearningenvironmentandlearningcontent.
Keywordspreschooleducation;museumresources;kinder-garten;cooperation;utilization
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性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儿童的认知、情感、道德、社会性等方面的长期发展,对人的一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不仅高校、科研机构对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愈加重视,幼儿园、早教机构也在儿童教育上不遗余力,积极尝试,很多社会公益性机构也日益关注学前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大量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
博物馆对于学前教育的促进作用在国外尤为明显。美国早在1899年就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至今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已有300余座,博物馆被视为“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博物馆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在那里直接授课,博物馆给他们提供很多方便,同时博物馆通过设置各类场景使儿童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在游戏、娱乐中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在我国,1996年成立了上海儿童博物馆,此外还有上海互动探宫、北京豆豆科技等。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儿童博物馆数量极少,但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在免费开放政策的驱动下,强化社会教育职能,各类博物馆内陆续设立供儿童利用的空间和开发适合儿童参与的教育项目。如河南博物院2009年设立的历史教室,将儿童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场地设计和教具均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特征,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和安全。开展了“欢欢喜喜过大年”“重午携香———河南博物院里过端午”“仲秋拜月——中秋节家庭日”等系列教育项目,开发众多儿童手工活动,并同河南省少儿图书馆合作,建立了院外历史教室,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为儿童教育服务。2010年,广州南越王博物馆也在展厅中为3—8岁的小朋友开辟了一个近100平方米的场所,主要设计了“瑰宝大考验”“符号万花筒”“南越故事屋”“南越Q公仔”等9个适合小朋友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项目,让小朋友通过考古游戏爱上博物馆,在游戏中探索新知,成为学习的主导。[1]
无论是儿童博物馆,还是博物馆内的儿童互动空间,抑或是开发的教育项目都越来越迎合儿童的需求,活动的设计融入了前沿的教育学理念,有些教育项目和幼儿园课程不谋而合,且各有突出,因而学前教育与博物馆儿童教育是有契合点的。学前教育领域在自我提升的同时,可善加利用博物馆资源,丰富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内容,使儿童接受的教育更加多元化,德育和美育更加生动化,促使其今后的创新能力更加自主化,艺术欣赏力更加国际化。
目前,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学前教育对于博物馆资源的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领儿童走进博物馆
这是很直接的办法,也是学龄前儿童应该有的经历。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家长可以在准备充分的条件下,多带儿童参观博物馆,亲身感受博物馆文化。在参观前为儿童讲解最基本的博物馆参观要求和集体活动的纪律要求,确保儿童有序参观。参观过程中可有选择地为儿童介绍展览及展品,避免说教式,最好能因人施讲,多与儿童交流,启发思维,鼓励儿童参加适合的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由于学龄前儿童活泼好动,自制力、坚持力薄弱,因而要把握参观时间,不宜过长。参观结束后,可在幼儿园教学和家庭教育中为儿童进行后续辅导或内容回顾,通过开展绘画、泥塑、讲故事等活动,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将博物馆之行的收获转化为儿童最熟悉的形式予以表达,激发儿童发现与创造的能力。
儿童参观博物馆时,很大一部分时间都会用在参与活动上,在此环节中教师和家长扮演的角色对于教育活动的成效起很大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在参与博物馆的手工活动中,幼儿教师因接受过专业训练,所扮演的角色更为到位。儿童家长则表现多样,有些家长对儿童只起到看护的作用,对其参与的活动毫无兴趣,不加干涉;有些家长会施以援手或作简单示范;有些家长会选择扮演搭档的角色,以儿童为主,协作完成活动;还有的家长看孩子动作笨拙、缓慢,索性代替完成活动任务,只让儿童旁观或帮点小忙。相比而言,做简单示范和做搭档,同儿童协作完成任务的家长,比不加干涉或大包大揽的家长更为明智。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观察学习”的概念,认为“人的社会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
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2]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
果斯基也提出过“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周围人们(特别是成人)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儿童的学习是一种社会过程,需要不断与周围的人互动才能产生学习效果,建立成功的学习经验。[3]在儿童参加活动中,家长的科学示范和有效协作非常重要,幼儿教师最好能在儿童入园初期就与家长沟通交流,便于家长在各种形式的儿童活动中选取最优方式,帮助儿童学习成长。
2合理利用博物馆网络资源
博物馆网络资源的利用是博物馆参观的有益补充,对于因各种条件受限,无法经常参观博物馆的儿童来说,从博物馆网站上获取信息可谓首选。利用互联网可以打破博物馆区域限制,同时获取多家博物馆乃至国外博物馆的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前教育的内容。目前国有博物馆网站大多设有文博资讯、参观导览、陈列展览、文物藏品、公共教育、文博研究、资源下载、网上商店等栏目,一些大型博物馆的网站上还可以直接欣赏虚拟展览。首都博物馆、宁波博物馆、青岛市儿童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在网站上专设了儿童版本,各个栏目根据儿童智力因素和心理因素量身定做,富有童趣,构思新颖,创意鲜活,文字图版卡通化,满足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好奇心,有助于儿童网民健康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4]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上,考虑到儿童的学习、理解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和家长还需要给予正确、有效的引导。例如帮助儿童选择适宜的博物馆视频或游戏;下载博物馆社会教育项目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强化幼儿园民俗教育、养成习惯教育、礼仪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将博物馆教育互动活动、亲子活动等加以完善直接引入课堂或家庭,丰富儿童的学习实践。这一学习过程,无形中拉近了儿童与博物馆的距离,也使学前教育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有了更高的期望,此时幼儿园及相关教育机构与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必然。
3与博物馆建立合作互惠关系
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备受关注,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收获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博物馆非常愿意“打破围墙”、“走出去”,交流合作,扩大教育活动的外延空间,搭建更为完善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学前教育机构的角度来看,儿童教育更多地体现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儿童需要更多丰富、多彩、健康的学习环境,儿童教育的内容需要科学化、多样化。博物馆在面向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儿童的兴趣及其思维过程,教育项目的设计更强调“提供有意义的情境”、“把学习置于游戏中”、“通过设计鼓励学习”、“鼓励预想”、“为家长和老师而作的设计”[5]在这些指导思想的推动下,博物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地呈现和展览物品的地方,而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环境,儿童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甚至超越了在学校、幼儿园等专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博物馆必然会成为学校(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补充、延伸和扩展,对儿童进一步学习学校(幼儿园)提供的课程有重要意义。[6]幼儿园与博物馆合作是双赢的。
合作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最终要实现的是双方整合优势资源,为儿童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效果最优化。幼儿园可以“把课堂搬到博物馆”,由幼儿教师利用博物馆陈列展览或教育活动为儿童现场授课;博物馆可以把小型临时展览办到幼儿园;也可以邀请博物馆教育人员到幼儿园结合班级课程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双方在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紧密合作也很重要,只有将博物馆教育与学前教育理论相结合,才能设计出既切合幼儿园实际,又便于博物馆广泛推广的儿童教育项目;深入的合作交流,也将促进博物馆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科的科研发展,催生更多优秀科研成果,惠及广大学龄前儿童。
4将博物馆元素引进幼儿园
在此所指的“博物馆元素”不是简单地邀请博物馆教育人员来园授课,开展活动,而是要引入“博物馆元素”促进幼儿园建设,强化幼儿园特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在《儿童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一文中提出“在幼儿园
建立儿童博物馆”,并结合研究和实践,介绍了几种在幼儿园较为容易建成的儿童博物馆,如农具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民间文化博物馆等。这一设想很新颖,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就目前我国幼儿园普遍发展水平来看,实施难度很大。本身国内的儿童博物馆很少,缺乏此类建设的经验,已建成的幼儿园一般规模较小,可利用的公共空间有限,也缺乏博物馆专业人才,诸多因素限制了幼儿园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或许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在幼儿园建园初期就将园内设计采用儿童博物馆的形式,既满足儿童日常园区生活,又能为儿童提供博物馆优越的学习环境,但目前这只能是一个构想。比较而言将博物馆元素和氛围引进幼儿园较为可行。
幼儿园可以利用音体室、小礼堂、走廊、操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举办各类主题的临时展览。展出的作品可以是儿童绘画、布艺、纸艺、泥塑等手工制品;儿童依个人兴趣收藏的邮票、文具、植物标本、昆虫标本、旅游纪念品等;儿童最喜欢的服饰、玩具、摄影作品等。公共空间较大的可以建立陈列室,布置长期的基础性展览,展示科普仪器、乐器、农具及反映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品等。围绕各类展览应配套有适合儿童的展示说明,还可以培养儿童讲解员、导览员引领小朋友们参观展览并作讲解说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沟通交流,互相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要借助展品开发寓教于乐的教育项目,通过趣味横生的互动活动,激发儿童的观察力、发现力和操作力,实现展览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芳.博物馆儿童教育理念与“南越玩国”互动区域的设计[J].东南文化,2011(6).
[2]张荣华.关于社会教育的一般理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
10-11.
[3]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8.
[4]周婧景.博物馆网站“儿童版”的出现及其作用[J].博物馆研究,
2011(2):38-41.
[5]詹姆斯·E·约翰逊,贾珀尔·L·鲁普纳林.学前教育课程[M].黄瑾,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0-215.
[6]虞永平.儿童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10(10).
(刊于《科教文汇》2015第328期2015年10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