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卷
命题:江阴高级中学 张永谦 审核:江阴教师发展中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代通过分封,使姬姓周人的亲族迅速遍及天下,北起燕山,南至汉水,西起陕甘,东到齐鲁,到处都楔入了姬姓人群。这说明分封
A.旨在抑制地方诸侯势力 B.削弱了周王室统治力量
C.萌发了宗族认同的意识 D.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
2.春秋中后期,不少诸侯国相继颁布了成文法,如郑国的“铸刑书”、晋国的“铸刑鼎”等。但保守势力极力反对,各国诸侯往往以“救世”的说辞加以应对。这表明
A.法家思想受到统治阶级青睐 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快速增强
C.时势变化引发治国方略调整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交通状况的记载。据此可知,秦
记 述 |
出 处 |
“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 |
《战国策》 |
秦“木禺车马”;穆公遣大军“径数国千里而袭人” |
《史记》 |
《汉书》 |
A.民众的出行依赖车马 B.社会变革意识强烈
C.兼并战争以骑兵为主 D.地理交通优于六国
4.唐初,拥有广大庄园的豪门世族受到沉重打击,大片土地重新掌握在政府手中。这一历史现象
A.导致政权统治基础发生逆变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恢复发展
C.利于政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D.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瓦解
5.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
A.官僚政治模式异化 B.传统司法体系崩溃
C.基层自治体制完备 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人道就是对私利和人欲的满足,道德就存在于人们的物质利益之中”,极力驳斥“有公无私”的道统思想。这一主张
A.彻底否定了儒家义理 B.旨在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C.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 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
7.鸦片战争后“自华人竞尚洋布,不特银钱流入外洋,即凡种棉织布纺纱之处,男女废工,民间骤少此一种进款,不免日渐贫乏。”材料现象说明
A.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入超 B.传统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C.银贵钱贱加剧农民贫困 D.洋货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8.“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打破满汉界限,谕令凡有战事省份的官员,可以回籍开办团练,同起义军作战。于是,湘军、淮军等地主团练武装应用而生。”这说明清朝
A.中央大权旁落 B.权力结构变化
C.统治根基动摇 D.地方割据出现
9.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10.1929年4月,毛泽东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是)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已转向农村 B.毛泽东初步形成新的革命思想
C.党内普遍认同“工农武装割据” D.中国革命摆脱了苏联道路束缚
11.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下表中的作文题说明
1977年全国高考(分省命题)作文题(摘录)
青海卷 |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广东卷 |
《大治之年气象新》 |
上海卷 |
《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 |
河南卷 |
《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 |
黑龙江卷 |
《每当我唱起“东方红”》 |
A.国家工作重点发生转移 B.“文革”错误尙未纠正
C.科教兴国战略得以贯彻 D.教育事业在徘徊中前进
12.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说:“我们力求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和完成我国统一。问题是如果我们承诺我们根本不使用武力,那就等于将我们的双手捆缚起来,结果只会使台湾当局根本不同我们谈判和平统一。这反而只能导致最终用武力解决问题。”这一论断
A.提出了和平统一的对台方针 B.消除了“台独”势力的企图
C.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实现了海峡两岸直接“三通”
13.1983年,国家积极提倡发展个体经济。于是,地摊经济特别是个体零售商业、饮食业和缝纫、修理、洗染、照相等服务业在各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历史现象
A.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 B.缓和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C.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14.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规定,只有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所投票数达到六千以上,才能放逐该人,否则投票作废。这一规定
A.旨在避免执政者被放逐 B.保证了公共权力的行使
C.削弱了贵族对决策的干预 D.强化了公民大会的权威
15.“据估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传染病”。这主要是因为
A.当地忽视疫情治理 B. 罪恶的“三角贸易”
C.人口和动物的交流 D. 欧洲人建立殖民统治
16.1883年,德国通过工业化国家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三大保险法”旨在
A.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B.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C.干预社会发展的过程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17.据统计,美国早期的总统很少使用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草案的“否决权”,而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使用“否决权”的次数明显增加,罗斯福总统竞用过631次。这种变化说明
A.总统职权的滥用日益严重 B.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C.国家干预扩展到政治领域 D.国会对总统制约较软弱
18.有学者指出,在货币体制发展历史上,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这种变化
A.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缩小了不同国家间差距 D.确立了美国世界霸主地位
19.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武器的姿态。但是双方通过秘密谈判,结束了危机。这表明“冷战”
A.以建立军事同盟为基础 B.含有自我控制的特征
C.以第三世界为争夺目标 D.以消除核竞争为目的
20.1970年,萨哈洛夫等致苏联党政领导人《呼吁书》说:“有人把苏联比作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卡车的驾驶员一只脚使劲下踩加速器,用另一只脚踩刹车。更聪明地利用这把刹车的时刻已经到来了”。据此推断,萨哈洛夫的意图是
A.强化国家权力 B.深化体制改革 C.发展科学技术 D.加快工业建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13分)宋明理学是一套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北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材料二 理学是宋朝以降中国士人学问的核心,理学有两个关键特质。第一,理学探讨的范围甚至比西方的哲学更广。它不只是要解释这个世界是怎样来的,还要明确规定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应有的行为准则。第二,理学是“一套”学问,它有严谨的逻辑,将众多内容容纳在一套可以讲清楚的道理中,而不是把这些东西分开,做片段式处理。
——杨照《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理学家程颢“志将斯道觉民”的主要原因和根本目的。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9分)
22.(13分)选官用官制度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年,清政府废除八股后,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在某些方面显示出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等,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分析其“得不到严格执行”的主要原因。(5分)
(3)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3分)
23.(14分)商贸活动在近代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必须到处落户,……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以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受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
材料三
1870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
英国 |
美国 |
德国 |
法国 |
俄国 |
1870年 |
22% |
8% |
13% |
10% |
/ |
1913年 |
15% |
11% |
13% |
8% |
4% |
——摘编自[德]库钦斯基《主要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和贸易中的比重(1820-1950)》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到处落户”的主要目的和作用。(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商业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性质。(5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世界贸易格局发生的变化和根本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商业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5分)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9月,日本以太政宫布告的形式颁布《学制》《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提出“学问是立身之本”,涉及教育行政、经费、督导、学校性质、规模、课程、管理、考试、学区、教师资格与培训等109章(后发展为213章)。小学课程中除“读、写、算”外,还讲授“地理学大意”“几何学大意”“博物学大意”等。中学包括数学、外语、几何、博物、化学、测量等近代科学领域16门课程。大学分理学、化学、法学、医学、数理学五大学科。所以,《学制》所指的学问已不再是过去那种“空疏无用”的“朱子学说”了。1877年,《横滨杂志》报道:“小学之多,如林如丛,城镇乡村,处处皆可成学校;市童村儿,人人都可攻学问”。
——摘编自杨孔炽《日本1872年<学令>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79年《教学大旨》强调日本文化教育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还要求在学校悬挂古今“忠臣义士孝节妇”的画像。1890年,以天皇名义发布的《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鼓吹和提倡“武士道”精神。
——摘编自余龙生、周振华《浅谈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以,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教育改革产生的重大影响。(5分)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指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阶级斗争是社会进化的一种病症”。只要广泛地提倡社会互助,发展经济,这种“病症”就可以清除,也就可以和平地进入社会主义。他认为,解决民生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经济方面,还应当与政治解决相结合,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以民为主”,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民众衣食住行问题。
材料二 孙中山“以民为主”的理论价值,在于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他说:“世界上如果没有先知先觉,便没有发起人;如果没有后知后觉,便没有赞成人;如果没有不知不觉,便没有实行的人”“世界上的进步,都是靠这三种人,无论是缺少了哪一种人都是不可能的”。他强调:“世界上进步的责任,都在第三种人的身上”“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从而把劳动者也提高到社会创造者的地位上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思义《中国哲学通史纲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经济方面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历史观。(5分)